CSSCI來源期刊《台大历史学报》第73期目录(2024.6)

学术   2024-10-07 19:52   美国  


專題論文

伍 磊

唐宋時期成都城「市」的空間演進

衣若蘭明代賦役改革前的婦女與戶籍簿冊登記
王矞慈魘者之學――晚明陶望齡性命之學與其夢喻論述的思想史意義
盧正恒清代嘉道年間淡水砲城興廢與街市發展

秦曼儀

啟蒙書籍的女性閱讀史――18世紀中葉兩位巴黎女子的通信文獻為例
唐宋時期成都城「市」的空間演進

作者:伍磊 (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摘要唐宋成都城「市」的空間進化理路清晰。承接隋代以前城外「成都市」的區位,唐代前期在成都子城外出現了亦城亦郊的西市和南市;唐代中晚期(876年前),郊市構成了成都城東、南、北部郊城擴展的重要內容,包括東市、新南市、寶曆寺蠶市、至真觀蠶市;唐代後期(876年後)至宋初,成都羅城修建後,街市逐漸取代郊市,開始常見於羅城區域;北宋中期,基於官府鼓勵,街市發展走向穩定、成熟。

唐宋成都城「市」的空間演進路徑連貫,在成都府的主導下,綜合人文和自然等區位因素,市的空間與城區擴展、官民城市生活的需要保持了一致。
明代賦役改革前的婦女與戶籍簿冊登記

作者:衣若蘭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摘要明代戶籍的研究長期忽略婦女,近年來零星的史料與研究均發現明代戶籍登記實包含「女口」,然女口登錄的相關制度問題仍有進一步探究的空間。本文梳理明代戶籍簿冊中的女口,加入前朝女口的登記做比較,試圖長時段觀察女性與國家簿冊登記的關係,以了解明代政府如何將婦女置於編戶齊民的體系,期能補充明代政治制度史研究忽略的性別視角,以及婦女∕性別史研究罕觸及的制度面向。

本研究發現,明代黃冊承於元代戶籍冊登錄方式,以性別為主要區隔,而非家內尊卑排序;又將婦女細分為大、小口,且取消奴婢的登記。大、小口之別,基本上以已婚或15歲為界,其登記可為戶口食鹽之參考,而民間為逃稅亦有隱匿女口的情形。明代官方登載女口清楚記錄了姓名、年齡,可見是對婦女個別的人身識別與控制,然此舉同時也是一種肯認,成為未來司法判別的根據。
魘者之學――晚明陶望齡性命之學與其夢喻論述的思想史意義

作者:王矞慈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摘要本文通過探究陶望齡魘者論的夢喻論述,以見其性命之學的思想特色如何反映當時思想界的問題關懷,並參與晚明豐富的夢文化圖景。首先分析晚明思想中對於「未悟」與「得悟」的判斷依據,在三教混融的時代風潮下,呈現由「良知」至「性命」之學的發展。次聚焦學涉三教的陶望齡追求性命之道的生命旅途,作為一個「未悟者」,如何面對自己知行之間的分裂狀態與求悟的困境及疑難。最後由陶望齡的夢論說明他在修悟過程中的獨到體會,藉由對「魘」的肯定,承認並安頓自己「未悟」的焦灼心境。

陶望齡思想中所體現苦之主體性意識,與晚明禪淨結合的精神合觀,有其正面積極意義,除了呈現儒佛交涉下主體論述的多元性外,亦照映當時的時代精神圖像與複雜文化景觀。

清代嘉道年間淡水砲城興廢與街市發展

作者:盧正恒 (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摘要嘉慶年間,蔡牽(1761–1809)侵擾東南沿海,多次入占滬尾等地。為了增加臺灣沿海防禦能力,官員自嘉慶十三年(1808)起提出一系列海防措施、班兵制度的改革計畫,其中又以嘉慶十七年(1812)在鹿耳門、鹿港、滬尾三地建立砲臺、砲城、圍牆等防禦工事最具指標性。清廷規劃於滬尾街兩端之新店和北港塘建造兩座具有駐兵、砲臺、倉儲功能的砲城,並於次年從關稅撥款修築,準備屯駐新派於此的水師;此可充分視為中央政府「準軍事化」地方之舉措。然而,修建過程經歷地震、颱風等天災,並與已明顯商業化、蓬勃發展中的滬尾社會和地方力量產生矛盾,砲城和駐軍不僅阻礙街市發展,也增加地方社會秩序的不穩定性。道光四年(1824),地方官員與封疆大吏面臨臺運、班兵等相關和衍伸問題,均需仰賴滬尾地區人士協助;與此同時,嘉慶時期滬尾地方勢力已足以展現地方菁英能動性。最終,砲城修建計畫以耗費過大、拆遷擾民、海疆平靜等理由停止,展現中央和地方之妥協,達成某一平衡;但砲城存在的短短十二年已足以對滬尾街市發展、社會樣貌產生深遠影響。本文嘗試通過《軍機錄副》中繪製於嘉慶十七年、道光四年的兩幅淡水地圖為主要史料,探討這段期間內帝國、官員、地方對於兩座砲城的修建與社會影響之協調與歷史過程。

啟蒙書籍的女性閱讀史――18世紀中葉兩位巴黎女子的通信文獻為例

作者:秦曼儀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摘要:本文探討兩位生活在18世紀中葉巴黎城的女性讀者接觸與閱讀啟蒙書籍的經驗。一位是金融官員家庭出身的熱納維耶夫-法蘭索娃絲.朗東.德.馬爾博伊西埃(Geneviève-Françoise Randon de Malboissière, 1746–1766);另一位是雕刻工匠之女瑪麗-珍.菲利蓬(Marie-Jeanne Phlipon, 1754–1793),即日後法國大革命期間知名的羅蘭夫人(Madame Roland)。二人於及笄年華各自與閨中密友維繫長期的通信關係,並在信中寫下豐富的讀書心得。本文除擴及考察她們所在之巴黎城市書籍出版的發展脈絡和文化生活,也深入分析她們與通信者的對話語境。本文將指出她們作為啟蒙書籍讀者的雙重邊界性──相較啟蒙書籍作者群和文學圈,普通讀者位於該知識生產世界的外圍邊界;及相對於啟蒙書籍的作者和出版商鎖定之教養階層的成年受眾,未出閣的女子亦處該受眾主體之外圍邊界。這種作為啟蒙書籍讀者的雙重邊界性,使得她們的閱讀經驗,彰顯了法國自18世紀中葉環繞書城巴黎發展的啟蒙運動之社會性和包容性。

历史人类学
推送历史人类学、区域史、田野调查、民间文献研究动态,也涉猎历史学、人类学相关学科新书新刊、会议讲座等海内外最新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