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这个问题,前阵子我和我的好兄弟,在车上做过讨论。他目前正在华为工作,给我的答案是:要会做生意,或者至少也要懂得做生意的逻辑。财务报表展示的是业务的结果(很有可能只是部分的结果),而懂业务的关键是懂业务的过程。对外,你不仅要知道,公司的竞争对手是谁、哪些是欺诈分子、哪些值得尊敬,你甚至还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公司招什么样的人,会让他们更爽。对内,你还要找到业务设计漏洞,挑战业务方面的需求,改善业务层面的流程,抓内部腐败或间谍;你甚至还要充当业务团队的业务专家,能在各项业务环节中,找到没必要的环节。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些业务虽然价格没问题,利润也OK,但业务人员干这个业务的时候,会因为某几个环节,干得特别不爽。但这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情绪与低效,很少有人会发现。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的一位朋友,他是某集团公司的HRBP负责人,在业务上的理解和洞察,非常犀利,人称「黄埔狄仁杰」。
有一次,他在看工作汇报以及财务数据的时候,发现一个数据有异常。「黄埔狄仁杰」的雷达一下子就被打开了,连夜分析出来某个供应商价格有鬼,也就是公司内部有内鬼。然后他顺着这条线继续查下去,却发现,和供应商签合同的人,是老板最亲近的总裁办大秘,他在老板身边,是老板最信任的人。
这个时候,「黄埔狄仁杰」犯难了,到底要不要说出来?
他敏锐地发现,公司内部现在不太对劲,于是根据现在公司的局势,把这件事给硬压下去了,没有直接说出去。
最后证明:谁是内鬼,老板心里清楚,什么时候抓,该怎么抓,抓了后对老板的利益、对其他股东的利益、对公司对外的利益有多大的影响……这些都是老板一直在权衡的。所以说,懂业务方面,如果你分析出了问题,说明你懂的是小业务。如果能看到局势,说明你懂的是大业务。有多实干?就是如果任命 TA 为某个事业部或分子公司的总经理,他也一定能把公司经营下去。也就是说,真正懂业务的人,本身就可以经营好一家公司。相反,只会说专业术语、会飚黑话的人,两相比较下来,看起来更像是精致的废物。舟安根据自己多年工作的观察,发现:真正懂业务的人,很可能是团队中,当下犯错比较多的那些家伙。他们做事比较勇,总会冲在最前面,想尽一切办法把事情做成(简单来说:皮实+能来事)。往往,当你只讲术语,不务实的时候,其实严格意义上也没有办法证明你不行。不做就不会错,不错就可以继续生存,然后等着别人出错,你最后就「剩者为王」了。很多人不懂业务,就是从这样的「明哲保身」开始的。他们秉持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原则,就让他们变成了团队中看起来最正确,但也最不懂业务的一群人。所以,大家都会在不同的团队中看到:很多人都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说太多专业内容很容易被业内人士看出问题,不仅露怯还失去个人威信,不利于站稳脚跟。净说一些屁用没有的空话套话,还说得一本正经,这样就不会出问题了。真正的懂业务的人,是不怕务实的,越务实他们的战斗力就越强。但不懂业务的人,最怕就是问到具体的业务问题,越具体他们越害怕。
甚至他们在接触到问题的时候,不会着急给答案,一定要把问题给细化或者找到犀利的角度,再来聊。反向来说,如果你发现一个人,讲话很高深很空洞,很可能他是不太懂业务的。
因为越高深内涵操作空间越大,其他人发挥阅读理解能力的空间也越大,只有模棱两可才有退路,太具体的话,说出来最后被验证有问题就糟糕了。所以,那些经常沉迷于「向上管理」、喜欢说漂亮话的人,通常是不懂业务的,因为他们经常接到领导任务的时候,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你会发现,有一些部门的领导,做决策的时候做得烂得像屎,随机性极强,科学性全无,对业务不了解,导致这个部门的领导天天不干正事光去瞎揣摩圣意,干事的效果差得连竞争对手都看不下去。越是不懂业务,他们就越需要揣摩圣意,进而恶性循环。
真正懂业务的人,你会发现,在他们身上,你能看到一种「可能性」,一种他们可以把事情做成的可能性。他们做事保持诚信,不轻易答应,答应了就一定会完成;他们擅长换位思考,站在多种角度看待问题,不会非黑即白;
他们不仅活在当下,视野更在远方,不会因为眼前的困难而牺牲对未来的追求;
懂业务的人,不管在人力资源圈子,或是在其他职业圈子,都是很稀缺的存在。在人力资源圈子,你会发现,概念越来越多,工具越来越复杂,HR之间也变得越来越卷。而懂业务,深入浅出才是真正的水平,把简单的东西搞复杂其实就是里面没东西。相信你自己已经有了一些判断,也期待你在评论区写下你的答案。
最后,免费送你一份舟安老师自己写的《职场人转型与赚钱手册》,里面有转型方向建议、转型心态建设、向上管理技巧、涨薪底层规律、影响力建设指南等详细内容,有需要的话,可以加舟安老师个人微信,回复:赚钱。
![]()
加舟安老师个人微信
回复:赚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