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的 6 大赤裸现状(太真实)

职场   2025-02-01 08:02   新加坡  


都快2025年了。


时间过得是真快。


随着我接触的老板和HRD越来越多,最近几年对管理、业务、组织的理解也变得越来越不同。


今天,想和聊聊对HR当下的一点小看法。


有些残酷,有些悲观,有些赤裸,希望你能看到并重视起来。


首先说明下:


1、我是一位创业者,表达肯定会有一把手视角,别奢望我会说你爱听的话;


2、我的理解可能和你有出入,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对的,那你一定就是对的;


3、我自己的认知和能力也在迭代中,所以这只是我当下的看法,不代表未来永远都是这样。



一、


前阵子,看了张小龙的内部演讲和内部手册。


有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人,是环境刺激的反应物。


这句话背后的意思:要了解人以及人的需求,就必须要从所处的环境与背景信息着手。


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与环境单独存在的。


你不能说:我觉得你需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


而是要说:你要先知道你在经历什么,困扰什么,关注什么,我才能给你什么。


那么回归到我们人力资源工作上,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居然还有那么多所谓的人力专家在说:HR没必要了解业务,主要做好专业就行。


那么请问,如果你不了解业务,可不可以凭空知道从事业务工作的伙伴们,他们正在困扰什么,在乎什么,关注什么,又因为什么做出不同的决策?


如果你不了解他们和他们的工作,又如何谈支持和成就他们呢?


对HR的未来,在这一点上,我是比较悲观的,在当下绝大多数HR的价值语境中,HR去前线去了解业务多少有点「不务正业」。


而绝大多数HR,依然在「卷」专业上的基本工具、方法、理念,目光并没有在能真正帮助到业务的这件事情上。


这真的挺糟糕的。



二、


可能有人会说,那我有同理心,我可以通过换位思考,去知道业务需要什么?


我觉得这个观念,挺「自嗨」的。


同理心是出于你自己的能力与价值观,去做的判断,而非现实的真实状况。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绝大多数HR,面对问题的时候,是习惯性开启同理心的。但当你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时候,你的同理心是会骗人的。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有一名心理学家,进行过这样一个实验:


学生被告知要在校园的另一端要进行一次非常重要的讲座。在学生前往讲座的路上,他们会遇到一个躺在地上、显然需要帮助的人。实验的目的是观察学生们是否会停下来提供帮助。


一部分学生被告知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前往讲座地点,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被告知他们已经迟到或时间非常紧迫。


最终的发现非常有趣。实验结果表明,时间压力是决定学生是否停下来帮助的关键因素。那些被告知有充足时间的学生更可能停下来提供帮助(60%的人愿意停下来帮助他人),而那些处于时间紧迫状态的学生则较少停下来(10%的人愿意停下来帮助他人)。


这个实验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洞见:当人们感觉自己处于时间压力下时,他们的同情心和愿意帮助他人的倾向会显著降低。


但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实验同时,心理学家设置了第三组观察人员。


他们需要在不知前提条件的情况下,给两组学生评价。


最终,他们给充足时间的学生非常高的道德评价,却给时间紧迫状态的学生非常低的道德评价。


有些时候,不懂业务的HR,就像第三组不知背景信息的评价人员一样。


纯靠自己的所谓专业与客观,去做判断。


挺傻的。



三、


还有一点,是更残酷的。


这个残酷不是HR本身造成的,而是市场决定的。


现在很多公司,人力资源岗位,都是属于饱和状态。


因为业务也做不出增量了。结果就是,公司内必须讨论如何分蛋糕的问题,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用激励和绩效的工具,来把蛋糕分好。


这个分蛋糕的逻辑就和业绩增长的状况下是不一样的,全变掉了。


⽐如,很多时候要的不是你能否提出更好的⽅案,而是你有没有把人力预算给压缩到合理的范围内(砍人员编制)。


再比如,因为人力资源岗位的饱和,公司内部现有的HR,正在进行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有些人,甚至还会夺取他人劳动果实,因为这样比创造果实来得轻松,也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稳固自己的位置。


这样的「内卷下的恶意」,随处可见。


我也很困惑,为什么很多人力资源工作,都糟心成这样子了?


说白了,如果一个人在公司内⽆法积累智识的资产,⼲得再好谁都是工具人,因为你不掌握⽣产资料。


结果就是⼿停⼝停,请⼀个⽉假,就少⼀个月收入,作成果无法为业务增值,你就是一个随时可以被放弃的角色。


大家都一样,这很现实。



四、


还有一个潜在的危机正在酝酿。


现在,组织的意识正在消亡。


舟安是85后,算是有组织意识最后尾巴的⼀批⼈。


我们对规则、边界、前辈、荣誉等都还有一些敬畏。


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荣誉会被PUA,规则会被当作压榨,前辈会被洗脑负责人。


年轻⼈受不了这个,群体割裂了。


在这样的状况下,过往讲究组织和分工的管理的工具,就会失灵。


HR需要因地制宜地设计一套适应新格局的激励与发展的管理工具,但又回到现实中,没有多少HR是真正了解业务的。


套模板的多如牛毛,独立思考沧海一粟。


没有多少HR在做缝补割裂的动作,因为缝补确实很难,如果跟自己的KPI没有太大的关系,这点的割裂只能眼瞅着越来越严重。


如果这些割裂没有人愿意去补上一小部分,大部分HR都会在工作中因此消耗很大的能量。



五、


最后一点,也是我最担心的一点。


绝大多数HR的能力都留在了一个组织或者一个行业里,根据一个组织或者一个岗位构建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这有没有错?


没错。


但风险极大。


至少有三点:


1、思维受限

2、竞争力下降

3、高风险集中


不管从投资人生,还是管理人生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决策都是有问题的。


但这个点,极少HR在改善,绝大多数HR依然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认为自己的人生,就是由他人布置的任务组成的。


为公司学习,为老板努力,为上级加班。


多可怜的人生啊。



六、


上面这些状况,就是当下我们不少HR正在面对的问题。


坦率说,是有一些悲观。


我们可以说:对HR专业人员来说,平衡为组织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需要注重个人能力的多元化发展和市场适应性的提升,以应对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和挑战。


但我更希望的是,请你多关照自己,多爱自己。


为组织贡献一定都是阶段性的,但为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是一辈子的。


是的,一切为了你自己,不是为他人。


最后也希望你可以一起理解现实,接受现实,改变现实。

直面问题,而不是活在幻想中。


人最大的痛苦在于活在幻想,高估自己的控制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我们都只能控制自己,只有对自己的理解越深,控制越强。有了这个前提,你自然会拥影响外界,改变结果的能力。


一起加油!




最后,免费送你一份舟安老师自己写的《懂业务促增长工作手册》,他把他自己的业务逻辑、增长思维、管理技巧、实用工具等等都写在了上面,有需要的话,可以加我个人微信,回复:业务

舟安老师个人微信
回复:业务

人力资源分享汇
在人力资源圈子里,HRGO已经原创超过多篇HR相关文章。让管理上手,到HRGO!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