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市场起伏不定,而金融市场也随之波动变化,保险行业身处其中,也被推在风口浪尖的位置上。
前不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发《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明确指出,自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相关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按2.5%执行;预定利率超过上限的普通型保险产品停止销售。这些调整,主要是为了让人身险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更为匹配,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预定利率下降
保险产品还值得购买吗?
事实上,购买保险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保障,保险是资产配置的压舱石,也是主要的风险管理工具,是家庭中必不可少的理财工具之一。
其中除了年金险、医疗险等保障类保险,兼具收益与保障功能的分红险同样被市场寄予厚望。
就在发表的《通知》中:“鼓励开发长期分红型保险产品。对于预定利率不高于上限的分红型保险产品,可以按普通型保险产品精算规定计算现金价值”。
今年年中,各保险公司已披露的分红实现率相比往年有大幅下降,引发了大众的诸多讨论。
从中国分红险发展历程来看,利率下行周期常出现分红险热。
一向稳定的分红实现率遭遇“折戟”现象
究其原因是什么呢?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投资端收益下滑,近两年受低利率环境、资本市场波动,影响了险企的盈利水平,盈利下降势必会降低当年的分红实现率。此外,为了减少低利率环境下的“利差损”风险,监管部门多次下调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并对分红水平进行了“限高”。
众所周知,分红实现率是衡量分红险产品实际分红情况的重要指标,是保险公司实际派发给分红型保险产品保单持有人的红利金额与红利利益演示的红利金额之间的比值。它反映了保险公司实际分红与预期分红的符合程度。
❖
红利实现率等于100%,说明实际派发红利与演示红利一致;
❖
红利实现率低于100%,说明实际派发红利低于演示红利;
❖
而红利实现率高于100%,则说明实际派发红利高于演示红利。
而红利实现率仅仅是一种参考指标,单一年度的红利实现率,也只是反映当期实际派发红利,并不代表未来分红水平,并非是确定性结果。因此,我们要以理性的态度来审视这一现象,不要被表面数字迷惑,而忽略分红险红利本身所具有的浮动性质。
长期来看,分红险依然具备优势,值得期待
❖
分红险本质上是保险公司与投保人的一种利益共享机制,既有保障,投保人又机会参与保险公司的盈利分成。凭借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与市场周期的平滑效应,能够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
❖
且在完善的严格监管下,分红险的分配机制、运作机制、平滑机制、数据公布,都有法可依、数据透明,一定程度上也能减少投保人对于分红部分浮动收益担忧的顾虑。
总之,分红险作为一种集保障与投资功能于一体的保险产品,具有长期性、保障性、分红性等特点,待整体经济回暖,有机会获取相对于非分红型保险更高的利益。我们要对其保持信心,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静待春暖花开。
当前低利率环境下,分红保险既能确保资金安全,还能捕捉到潜在收益的机会,我们要以长期的目光去看待分红实现率,看好产品的长期价值。找到适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助力实现财富增值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