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学院、印尼研究中心举办系列跨学科融合和区域国别研究学术活动

教育   2024-11-05 22:42   福建  


2024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区域国别研究和世界史学科建设,2024年10月社会历史学院、印尼研究中心举办系列跨学科融合、区域与国别研究学术活动。先后邀请了北京大学、南开大学、都柏林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外交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院校十余位知名学者来校举办学术讲座、工作坊交流活动。


      Part 01.





10月14日,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中印尼人文交流中心主任韦红教授应邀为学院师生作题为《冷战时期印度尼西亚实用主义外交》的学术讲座。韦红教授基于实用主义分析框架,系统地阐述了冷战时期印度尼西亚如何巧妙地在大国间寻求平衡,以维护其国家利益的外交政策。


      Part 02.




10月14日,冲绳久米崇圣会前理事长、久米梁氏吴江会现任会长国吉克哉先生,闽人三十六姓陈氏后裔、冲绳国际大学经济环境研究所特别研究员仲本荣章先生应邀到访我校,为社会历史学院师生分别作题为《久米三十六姓的现状》和《父亲讲述的琉球馆最后时光》讲座。冲绳企业家方德辉先生、《冲绳时报》记者玉城佳乃女士等参会。两位学者身为冲绳“闽人三十六姓”后裔,对冲绳目前福建籍移民的历史和生活现状有深入且独到的研究。国吉克哉先生还向社会历史学院捐赠“闽人三十六姓”相关研究文献。

      Part 03.




10月22日,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厦门大学东盟研究中心主任高艳杰教授应邀来访,并作题为《世界史与区域国别学的互动、研究路径和方法》的主题讲座。高艳杰教授从区域国别学研究的现实动因、政府驱动、理论溯源、学科内部发展动力等方面探讨了区域国别学与世界史的相互关系,并在中国国情背景下对区域国别学谱系的演进、逻辑的衍生和未来的前景等领域进行了系统性梳理,指出了区域国别学研究中田野调查的重要性。




      Part 04.





10月28日,国际研究资深编辑,外交学院“一流”学科建设“习近平外交思想”研学宣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暨卓越特聘教授陈志瑞应邀来访,为学院师生作题为《历史如何“变现”:大学科视野下的国际研究》的学术讲座。陈教授深入解析了国际研究的历史背景,强调跨学科整合的重要性。陈教授强调,国际研究须超越单一国家分析,关注跨国界和跨文化因素,并指出历史叙事在增强研究论证的连贯性和说服力中的核心作用,并指导如何系统梳理和评述现有研究,从而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和假设。


      Part 05.




10月26-28日,社会历史学院还举办了“外来物种与历史书写”学术工作坊。该活动由赵万武副教授组织发起,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付成双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侯深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乔瑜副教授、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历史与人文学院历史系郑坤艳博士,以及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30余人应邀出席。与会专家学者聚焦“外来物种入史的可能性、必要性与路径”“外来物种与美国国家构建的历史考察”等议题展开热烈研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付成双教授指出,物种变迁不仅是环境史领域的问题,同时也涉及政治史和经济史等领域的议题,对外来物种问题进行历史研究,既有必要性,也颇具创新意义,应该大力鼓励和支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侯深教授指出,早在《诗经》中,已经产生了外来物种的观念,但对外来物种进行历史研究源自“哥伦布大交换”及其影响,对外来物种与美国国家构建关系的探讨则是对“哥伦布大交换”的创新和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乔瑜副教授认为外来物种入史可能极大改变学界对传统历史学以及经典环境史命题的认知。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历史与人文学院历史系的郑坤艳博士认为,在外来物种入史的可能性与路径上,可以采取定量的方式,考虑新旧两个生态系统之间能量的变化。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应继续在理论范式、史料收集、议题设置等方面,强化外来物种史的研究。会议期间,专家学者还参观了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了解百余年来东西方博物学者在福建等地开展的自然知识生产与交流活动及其成果和影响。

通过以上系列学术活动,进一步拓展了学院师生的学术视野,为学院师生深入了解区域国别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提高世界史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供稿 | 王春泉 黄咏铭

图文编辑 | 社会历史学院团委宣传部 蒲雅惠

审核 | 王春泉 林莹琳

福师大社历院团委学生会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团委学生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