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山为川东平行褶皱岭谷区的第三条山脉,全长232千米、宽4千米至6千米,平均海拔700米至1000米,属于重庆主城“四山”之一,是重庆主城都市区的天然氧吧。
作为区域内最重要的山脉之一,明月山为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迁徙活动提供了一条绿色走廊,是一个重要的亚热带生物资源基因库,是人们亲近自然、认识自然的理想场所,更是进行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科学以及田野考察的天然博物馆。
明月山不但矿产资源丰富,有煤、天然气、石膏等宝贵矿藏,森林资源也十分丰富,森林植被以马尾松、杉木等人工林为主。在高山深谷中,还分布着史前孑遗植物桫椤,这种古生植物在第四纪冰川期濒于绝灭,而今世界罕见,所以被人们称为“生物活化石”,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近年来,专家们还在明月山发现了亿万年前的木化石。两亿年前的三叠纪也正是古长江开始形成的时期,那时古中国大陆的地形东高西低,和今天的西高东低截然相反,古长江自东向西流淌,巫峡和西陵峡以西地区,包括青藏高原都是一片汪洋。因此,木化石能够证明远古时期明月山一带曾是繁茂森林,据此可推断深埋山中的木化石曾见证了古长江的诞生。
长江横切渝北区与巴南区之间的明月山,形成了明月峡,明月峡与上游铜锣峡、猫儿峡合称“重庆长江小三峡”。
明月峡人文历史积淀厚重。据《益州记》记载,“广阳州东七里,水南有遮要三塠石。石东二里,至明月峡,峡首南岸,壁高四十丈。其壁有孔,形如满月,因以为名”。
峡中曾有“雷劈石”,状如猴子,遥对河对岸的“师母滩”。传说文曲星为镇压祸害过往船只的妖猴,曾派出五雷劈开怪石。传说归传说,但厚厚的化石岩层耸立在明月沱两岸,形成一座“贝壳化石山”,却蔚为壮观。贝壳是距今约一亿八千万年的晚三叠纪产物,被长江切割开来,形成今天对峙两岸的形状,十分罕见。
诗经《陈风·月出》有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明月峡独具巴峡山乡的瑰丽景观、风土民俗。唐朝诗人王维离开重庆顺长江东下,船过明月峡,心有感慨,留下《晓行巴峡》一诗:“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充分说明早在唐朝时期明月峡一带就人烟稠密。
在长江航运繁盛的民国时期,“重庆小三峡”是仅次于夔巫大三峡的著名峡谷和险滩,随着现代航运技术的高速发展,峡谷和险滩因不再对行船构成威胁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小三峡之名也逐渐被如日中天的大宁河小三峡取代,为人们所遗忘。
明月山不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更保存着悠久的历史人文传统。在明月山百里竹海北端,至今保存着一个个大山深处宁静的古村落。这些村落以其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和淳朴古雅的民俗民风,证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的美好。
这些古村落中,还保存着北宋土法造纸技法、清乾隆年间指路碑、清光绪年间“乐善桥”指路碑、明代乐善桥、明代观音桥、明代漫水桥、明清建筑文家大院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其中清光绪年间修建的乐善桥指路碑和清乾隆年间指路碑,造型形似人形,风格独特,造型古朴,独具审美价值。
众多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体现出明月山古村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神韵,非常值得人们前往游览观赏。
责编:杨 利
校对:舒 轩 曹倞婧
编辑:肖娅楠 卢媛媛
供稿:区划地名处、南岸区民政局
版权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