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野藤明珠》是吴冠中艺术巅峰时期典范巨制,题名源于明代徐渭《题葡萄图》“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首次公开展览由文化部与中国美术馆主办,展览名为“1999年吴冠中艺术展”,此展传达了中国官方对吴的高度肯定,同时也在画坛奠定了吴先生的重要地位。后面,作品更是亮相“情感·创新——吴冠中水墨里程”展览(巴黎中国文化中心,2004年6月;中国美术馆,2024年7月2日-7月10日),展览主办方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美术馆与万达集团。
“风筝不断线”一直是吴冠中先生艺术作品的一项重要特征,也是其重要的一贯艺术理念。此理念是吴先生对“艺术作品与受赏者关系”的关注。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刘巨德认为,“风筝不断线”理念涵盖多层含义:第一就是和祖国人民的情怀、感情,牢牢地联系在一起,永远不断线,他的艺术永远生长于自己祖国的土地上;第二是和传统、传统文化、中国的美学永远不断线,他的艺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这也是“风筝不断线”非常重要的基点;第三是他描绘的对象,和生活、自然不断线,这是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
吴冠中先生在回国之前,曾在法国巴黎留学,接受过西方现代艺术理念与技法的系统教学;这也导致其在回国之后,在中央美术学院曾受到学院内主流派的排挤。吴先生在当时的意识形态与艺术追求方面都与主流所冲突,而被视作资产阶级的文艺代表被批判被压制,这种状态也一直持续到吴后来被调至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的前身)。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破冰,中国重新回归国际外交舞台,国内开始涌现对于建设用以招待外员的楼堂馆所的需求。修建楼堂馆所通常需要大幅的绘画作品来作为装饰,而当时因下乡积累了一些风景作品并引起关注的吴先生因缘下便参与了《长江万里图》等巨幅壁画的创作当中。由此,吴先生开始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风筝不断线”至此则是从创作的西洋化回归中国的传统绘画。
吴冠中 狮子林,1983 年
镜心 设色纸本
144×297 cm.
成交价 RMB 143,750,000
(图片来源:中国嘉德2019年春季拍卖会)
另一方面,吴冠中先生也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后与社会的互动,并公开提倡抽象美与形式美,旨在呼吁创作端的思想解放。倡导笔锋犀利,曾提出“笔墨等于零”,即,“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笔墨,其价值等于零”。吴冠中先生本人在南艺作学术讨论时曾表述“零”的含义,认为“笔墨”不应该有稳固的程序流程规范,时期在变,传统式笔墨美术绘画的局限性需要被突破。理论某种程度与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相呼应,笔墨不该遮蔽情感的真挚表达。其作品《狮子林》创作于80年代,有形的角色已经开始向无边过渡,具象仍较为明显;至《野藤明珠》时,已无身段,混沌一片,吴先生也将“形式美”走向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最深处。
吴冠中 北国春
镜心 设色纸本
66×137 cm.
(图片来源:中国嘉德)
改革开放初期一段比较特殊的现象则是日本对于中国艺术、中国文化领域的特殊关注;而这种关注在当时的中国艺术圈影响巨大。对于吴冠中这样已经成名的艺术家,日本方面不惜巨资投入于相关的商业性艺术活动。西武百货店的业务在国际范围内覆盖,且在零售业已成就颇丰,所以举办展览也成为其收藏吴冠中作品的一种运作方式,举办展览的费用成为收藏作品经费的一部分。除了日本,吴冠中同时也在新加坡、香港也均有个人展览,且这些展览均与中国官方无关,而主要与商业机构有关,譬如北京荣宝斋这类商业机构。从这个角度出发,《北国春》作品本身,也是吴冠中先生与国际买家相互关系的见证。
北国春 作品局部
(图片来源:中国嘉德)
《北国春》同时也见证了当时的艺术市场中另一种艺术品运作手段,即拘留创作。1989年春天,吴冠中先生应日本西武百货社长山崎光雄资助邀请,携夫人赴巴黎写生一个月。西武对于艺术家的赞助实际上也是对艺术作品收藏的一种交换条件。在一众国际大牌博物馆的学术“加持”下,吴冠中也就此声誉日隆,画价也随之高涨,成为中国艺术的“新”代言。
艺术市场寒潮带来的影响在今年现当代艺术板块的估价方面可见一斑,拍卖行也相应在今年的构架上作了大幅调整。而其中,吴冠中的《野藤明珠》与《北国春》则为典型的蓝筹作品,品质与行情表现均较为坚挺。毋庸置疑,这两幅作品在吴冠中先生的艺术生涯中具备重要意义,而中国嘉德本次春拍对两幅作品的联袂推出,也侧面展现了嘉德本身在艺术板块的实力,作品后续的拍卖也将带来令人期待的表现。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部分图文综合整理自学术论文和互联网信息,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图文|张生 网络
排版|张生
责编|Xu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