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隐匿之歌》的讨论 ——“文学苏军新关注:李樯的小说创作”节录

文化   2024-10-14 19:03   北京  

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关于《隐匿之歌》的讨论

——“文学苏军新关注:李樯的小说创作”节录

《隐匿之歌

李  樯   著

作家出版社

编者按:2024年10月11日,江苏省作协主办“文学苏军新关注:李樯的小说创作”研讨活动。临会专家重点讨论了李樯的中短篇小说集《喧嚣日》和新出版的长篇小说《隐匿之歌》。限于篇幅,本文仅节录《隐匿之歌》相关发言。


郑焱

作为小说家的李樯,同样也是一位对世间万物充满细腻感悟和观察能力的诗人,因此他的小说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独具诗性。在小说创作之路上,他一直上下求索,将对人性和生活的感知和思考在他的笔下都转化为具体的文学实践。近年来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则努力在个人生命体悟与社会发展历程之间建立联系,其中既有披着奇幻外衣的寓言性小说,也有探索当下时代精神症候的现实类小说。今年刚刚推出的新作《隐匿之歌》,则又是一部具有创造性的试验式心理学小说,值得我们好好关注和探讨。


汪政

看了这本书,我觉得我们都是“有病”的人,有个体的病,有时代的病,有社会的病,有丈夫的病,有妻子的病……。真的是虽然只是一个小长篇,但是能够以隐喻的方式把这么多病写全的,可以说是当下中国社会之心理病大全。我想李樯什么时候做了一个医生呢?我看里面有专业的知识,还是挺内行的,让我这个外行的人不敢说他不内行。

第一,这是一部对于传承精神分析、心理分析的这样一个文学传统的一部作品,它可以说是对于弗洛伊德和心理分析的一部文学,他从童年开始写到一个人的成年,基本上把一个人的这样一种心理之路追根溯源,应该说以令人信服的这样一种笔触,梳理了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因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刚才说了那么多病,其实病与不病是没有区别的。

第二,这部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是我们当下南京小说家一种风格的一个样本,包括在座的李黎、庆和等人,这些人都受过韩东的影响,与老韩“臭味相投”,可以把日常生活的这种肌理挖得比较透彻,也比较从容,没有大起大落,平淡当中让人有如履薄冰的感觉。我不是说他们都是一样,比如他跟鲁羊,跟朱文是不一样的。

第三,这本书的题材是比较敏感的。有些作家动不动跟我说这个不能写,那个不能写。我说,好的艺术是什么?好的艺术是带着镣铐跳舞的,通过艺术的方式,把生活文学化,把控好边界,并不是意见容易的事。比如这里面其实是涉及到男男女女的各种隐秘关系,都写到了,但是他又不着痕迹。就凭这样一个小小的方面,我觉得还蛮叹服一个徐州汉子能够以这样细腻的笔触,小心翼翼的丈量自己的脚步,一点没有踩线,没有犯规,这个就是一种艺术的把控能力,艺术的掌控能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李樯已经越来越精微,我喜欢“精微”这个词。

最后,《隐匿之歌》无疑是一部隐喻之书,我认为它是一个时代之书,是一部大书,它以隐喻的方式,把我们这个时代的景象和时代的精神,把一群这样年龄段的族群的生存方式和精神现实都呈现出来了。


张学昕

我熟悉李樯的中、短篇小说,写过他两万字的评论,很沉浸,很投入。他对青春的写法,当他回望自己那一代人,20世纪末、21世纪初那一代人的心理,他便构建了一个心灵的密室。跟苏童不一样,他是70后,60后作家和70后作家,在江苏作家层面,李樯和他的朋友么接续上了,并且延展了。苏童写街头,少年的街头,很自然的状态。到了李樯这里,李樯所写的这一代人都是在从大学步入生活、步入社会以后,正好是一个喧嚣构成外在世界的这样一个环境,“喧嚣”也是大时代的一个氛围,一个情境。在这部长篇里,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我从这个长篇里看到他那么多中、短篇的一些影像,比如命运的、宿命的,现在变成心理层面的一种切入他像进入一个时代,把握一代人存在的方式,那种隐匿的东西,“隐匿”成为一个关键词。每个作家都想触摸最隐秘、最柔软的部分,其实都是世道人心的东西,情感层面的东西,都是这个时代的大情境。在这个情境里,一个作家如何找到自己的语境,找到自己的表述,呈现出这个时代的方式,这个是有难度的,不管题材敏感与否,看你如何切入,就在于你的高度、厚度。所以我觉得李樯需要现在这样一部长篇。我一直说他应该有一个“坚硬”的长篇,正如汪政兄说无论长短,不在于量,而在于结构,一个呈现出有益于他人的,别人没有看到的那种不确定性的,可能性的表达。


韩松刚

我在读这个长篇的时候有一种感觉,因为开始的时候他其实是从校园开始,校园生活比较平淡,但是转入社会的时候就进入另外一个不可控的情感或者是生命状态。我觉得这本书的题目特别跟这个时代,一个是喧嚣体现了时代的一种氛围,隐匿体现当下人的情感状态,是两个非常有反差性的词语,但是确实代表了时代的镜像和生命的镜像。


张光芒

对李樯的写作,我们会注意到,他始终以当下题材为主,他的写作始终扎根在我们当下生活的这样一个深厚土壤里。他的长篇也好,中、短篇也好,内容比较广泛,但是都是离不开我们当下的生活,就是我们脚下的生活,以及我们不断变动的,每天都在实时更新的生活状态。这样一个深深扎根于当下生活状态中的一种写作,他的题材类型就比较多,像婚恋、成长、都市、寓言式写作等。

如果把李樯放在当下、当代文学写作的这样一个宏观背景上,他有两个方面介入了我们当代小说创作的发展趋向、方向,以及介入了一种内在的逻辑。

哪两个方面?一个是李樯以70后作家特殊的敏感性介入了当下生活。当作家面对着当下的时候,从70后作家开始更加反映出我们生活的一些从表面到内里,从表象到精神的综合性状态。70后作家开始更加接近这个真实,放远了可能会更加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像李樯这种70后作家,开始了他的心理探索,他对生活的感觉,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完全同步的。

第二,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的作家都必须面对现实环境的大变化。21世纪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实际上是一个精神危机的问题,心理问题,这是21世纪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李樯的《隐匿之歌》能够比较集中关注这个问题。李樯的写作放在这个背景下,我认为他介入了这样一个现实状态,以及对生活状态的同步反映,深刻的发掘,以及独到的表现。

这部小说探讨心理的结构,有利于启发人们重新关照当下的生活,重新认识我们自己,这是李樯这部长篇小说特别重要的一个意义。


韩东

李樯从大学时代就开始写作,写了有30年了。感谢有这么一个机会,因为跟李樯这么多年的朋友,他的作品零零星星的也读过一些,但是这么系统的、集中的去读,还是第一次。我读了有10天,他的中短篇集《喧嚣日》的每一篇都读到了。认真读过之后,和之前我认识的李樯,觉得都不是一个人,在某种意义上讲叫刮目相看。

张学昕老师说的那个我觉得挺好,在他的文章里,给出了理解李樯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他的世俗,再就是青春。世俗不仅是现实主义,是叫俗世主义小说。俗世主义更加中国化。现实主义无论如何它总有一种隐隐约约的,作者编制的意图,有一个高高在上的,有一个审视的东西。李樯的小说不仅是现实主义,而且是世俗主义,或者是俗世主义。它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作者和他所写的人物是平行的,并没有任何的高高在上,也没有充当发言人这种感觉。这个作家的位置其实是非常舒服的,也别开生面。他的语言能力特别强,你可以看到很明确的这种叙述化,俗世化和职业作家的天分。张学昕教授的青春、俗世,然后何平提到的无聊,都是理解李樯小说的关键词,我都认同,我再加两个,一个是力比多。这不是坏事,加上他有常年的写作经验,那你的力比多化作了一种写作力,这个是理解李樯此前作品的一个关键点。还有一点我补充的就是才华,确实让人看到了才华。读了李樯的小说,作为多年的朋友,我觉得要重新认识他的写作。我说过李黎是被编辑耽误的小说家,今天我也可以说李樯也是被你的主编工作耽误了,不能专注的写作。我们必须学习苏童,他是恰到好处的,他也做过文学编辑,他恰到好处地调整了他的写作和工作之间的关系。


马兵

《隐匿之歌》里面每个人都是有隐匿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双重人格,但实际上我们绝大多数的两重人格不是对立的,我们另外一重人格是被我们的主人格压制在边角的,很难有集中的溢出。我读李樯的小说,里面总有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就是常人。常人实际上就是他人,我们每个人都是躲在常人背后的人。《隐匿之歌》这部小说里就再讨论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要不要打破这种常人状态,还有我们该怎么去打破这种状态。


宋嵩

《隐匿之歌》这部小说,我拿到后发现责任编辑跟我就隔着两间办公室。刚才汪政老师说它是一个心理小说,读了以后,我还是有不满足,整个情节我可以理解,但第五章和第六章出现的海军这个人物,这个情节好像是其他小说插进去的,感觉这段突兀。从他们的性格,心理来说,这个在逻辑上有点突然,因为这段抽出来,完全可以是另一个短篇,与整体感觉衔接不太和谐。如果以后有出修订版的时候,可以改一下这个地方。


方岩

这部小说我蛮喜欢的,在我看来写得既纯情又放荡,深情而狂野。这里面有李樯写作的另外一副面容。李樯写中、短篇小说的时候完全是经典小说的写法,我们熟知的审美、修辞、形式结构,完全本着经典写作这样一个路子去的。而《隐匿之歌》则借鉴了很多类型小说的模式,比如言情、青春疼痛小说,成长小说。这个模式本身跟我们当下很多社会热点相关联,比如最近两年我们经常讨论家庭伦理的问题,原生家庭的问题,集中到最近几年比较普遍的神疾患的问题,李樯把社会热点和类型小说结合起来,这是他不一样的地方。何为类型?类型就是人类的惯常思维。在类型小说里面,特别是长篇小说中,最考验一个作家的叙事能力。大家思维相通的情况下,共情渠道很宽阔的情况下,这个时候就要拼讲把故事的能力了。

《隐匿之歌》处理的题材,我的第一反应这个小说想让它卖得更好的话,可以叫《中国病人》。《隐匿之歌》可以看作一部非正常人类表达渠道的一种集合。有个细节特别吸引我,就是写心理治疗的满灌疗法。李睿在妻子穿的衣服上作画,处理得特别好。他把那段场景写得很美,很饱满,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叙述者本人的心理也发生了病变,张力强了起来。第二也是我最近两年特别喜欢的一个点,就是知识怎么变成叙事的形态问题。李樯写了满灌治疗的场景,颜料的调制等专业化的东西,当他把这些镶嵌到故事里的时候,你会发现知识性的东西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了,能够迅速了解它里面的意义。这是我在这个小说里看到的一些优点,也有不满,那就是叙述的断裂,这是个遗憾。


韩松刚

方岩提到有一点,知识转化成叙事的能力,我觉得在当下写作当中是非常稀缺的。它不仅涉及到知识,也涉及到经验如何转化成叙事,这个很重要。在非常同质化的时代,这种经验的独特性其实越来越稀缺。


张娟

作为一个诗人,李樯的小说具有诗性的特质,充满隐喻的特质。他一开始就有一个《隐匿之歌》的意向,月光照进半掩的门,坐在屋子里的两个人,一半照在月光里,一半隐匿在黑暗之中。这是非常好的一个题记,也是小说的结尾。小说的意义就在于小说家可以充当时间的魔术师,站在时间的尽头回看过去,把时光打碎了给我们看。

在这个小说里,还有哲学意味的挖掘。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会陷入社会规则,总是无法自洽,但是晚年他会全身而退,给出了一种人的事实。


丁捷

以李樯为代表的江苏70后作家,他们生活在喧嚣里,却把精神隐匿在自我的方式里,他们很长时间里几乎在偷偷摸摸的写作。因为他们所处的写作黄金年龄段,也就是这一代人的30-50岁,正好是人们沉浸于物质膨胀的现场,几乎无法自拔。李樯们无力拒绝这种生态,却又不甘被俘虏,因而以不待见的文学方式进行自救。这样的自救随着全社会的喧嚣降温,一举成为文学成果,十分难得。李樯的小说我集中在这段时间进行一些阅读,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李樯,看到这个人来势汹汹。


作家出版社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链接

《隐匿之歌

李  樯   著

作家出版社



排版:邓   宁

编辑:刘   林

一审:刘岂凡

二审:刘   强

三审:颜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体矩阵

往期回顾,点击关注

盛可以:生活是一部现成的小说, 就看你如何复盘

新书推荐 | 《二十一天》:爱奇艺迷雾剧场灾难悬疑巨制原著,废墟之下的人性大考

《人生戏码——刘一达“虫儿系列”京味小说丛书》:著名京味儿作家经典代表作,“做人不成龙,也要成条虫儿。”

作家出版社
最新图书资讯,精彩书摘,与作者零距离,让文学融入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