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近代历程,充满了艰辛与磨难,官僚风气盛行的民国无法兑现“民主共和”的诺言,遭到了千千万万革命志士的抵抗,促成了我党早期组织的诞生。
自1921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老一辈革命家们用几十年时间打牢了革命根基,换来了子孙后代的和平盛世,但如何让新中国变得强大,不再受列强的侵略,同样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作为党中央领导人之一,邓公在治国理政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排除万难大力推行改革开放,重新激活经济发展动力,创造了快速发展的奇迹。
而在二十多年后,一位名叫邓卓棣的年轻人回到了祖国,他的出现引起了群众的热议,只因他是邓公的孙子。
01
邓小平在成为党中央领导人之前,也曾有过一段迷茫的时期,身处乱世不知该如何报效祖国,这也是当时千千万万青年学子面临的共同问题。好在他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到欧洲勤工俭学,也因此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找寻到了为之奋斗一生的意义。
可革命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邓小平在国外历经多年的学习后,便遇到了大革命失败这一变故,而他义无反顾地回到国内,扛起了挽救革命事业的大旗,带领工农红军在深山中与反动敌人抗衡。
作为党的年轻骨干,红七军创始人,邓小平经历过太多太多险象环生的情况,也比任何人都懂得人民的苦难,生命的可贵。慢慢地,他养成了低调朴实的作风,凡事都力求以人民为主,牺牲个人私利来成全家国大义,对待子女他也是严加管教,尤其是邓质方等将要出国深造的孩子,叮嘱他们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早日回来报效祖国。
02
邓质方恰好生于建国之后,没有经历过战乱时的颠沛流离,因此培养他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成了重中之重。邓质方严格按照父亲的要求读书生活,每天都在期待着考上心仪的大学,却不想特殊时期的到来,让邓家人生活全部跌落谷底,邓质方也被取消了考试的资格。
从小在城市中长大的邓质方,第一次来到乡村参加劳动,尽管手脚都因劳作磨出了大大小小的伤口,依然不能阻挡他对知识的渴求,半夜挑灯夜读也是常有的事情。
1977年后,社会秩序渐渐恢复,高考制度也得以重新被推行,邓卓棣在这场考试中夺得头筹,成功被北京大学录取。从北大毕业后,邓质方因表现突出得到了公派留学的机会,前往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进修物理,还在学校里遇到了未来的爱人刘小元。
二人完成学业后,刘小元在美国生下了一个孩子,经邓小平同意后便为他取名为“邓卓棣”。可这襁褓之中的孩子,却一度掀起国内社会舆论,许多人都在猜测邓卓棣的国籍究竟是什么,一家三口是否会回国呢?
03
对于这件事,一向性格温和的邓小平格外生气,严肃强调自己的孙子是中国公民,并没有像传闻那样申请美国护照。直到多年后,邓质方一家三口回到了国内定居,才彻底消除了这些虚假言论。
邓卓棣不愧是邓小平的孙子,完美继承了家族的优秀基因,考入北京大学与父母成为了校友,并且还获得了到杜克大学攻读法律硕士的机会。作为海归精英,邓卓棣却在2013年做出了惊人的决定:放弃在美国知名律所工作的机会,回到广西百色平果县担任副县长。
邓卓棣一经上任,便将工作重心放在了经济发展、稳定物价等上面,以红色文化作为旅游的资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了确保工作的正常进度,他经常下乡走访调查情况,对各地干部的表现进行指正。
据说他为了节约开支,办公室只摆放了一些桌椅,其他摆设一律从简,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位县领导工作的地方。而邓卓棣平日也有意避开新闻媒体的采访,看来他并不喜欢出名,只想安安心心在基层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结语
邓卓棣承载着邓公的光环,他的努力常常被人们归功于身份背景,但他从不急躁、气馁,而是扎根于广西基层,用实打实的政绩证明了自己。愿邓卓棣能够在基层继续发扬奉献精神,争取早日实现远大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