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轻松关注
白|云|生|处|是|故|乡
《活起来的技艺》第四季
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古20独家冠名
这是一场穿越古今的对话
技艺流传,镌刻出不变的文化基因
新安源头,状元故里
山水人文之间
书写徽州的故事和气韵
10月18日晚21点,《活起来的技艺》第四季第一集《白云生处是故乡》,安徽公共频道播出,让我们一起走进休宁,领略大黄山的精彩。
黄山南麓的千年古城,古徽州一府六县的区域中心,休乃凤凰栖息之地,休宁,这一沿用1400多年的名称,似乎早已为大黄山写下了最好的注解。
新安源头,状元故里,齐云山畔,横江之滨。自古以来休宁便以山水和人文声名远播。黄山白岳相对峙,绿水丹崖甲江南。本期节目中主持人孙鹏飞、马滢将化身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和南宋著名女词人朱淑真,跟随本期的非遗文化嘉宾,休宁文化学者黄永强老师,一起探寻休宁的非遗,闻一闻油香,品一杯松萝茶,看一场徽州板凳龙。
休宁得胜鼓
休宁得胜鼓,又名“仗鼓”,是流行于安徽省休宁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阳一带的民间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传说“得胜鼓”是为了纪念唐代大将张巡、许远抗击安禄山叛军得胜,而击鼓欢庆。传说公元七世纪初(隋末),保境安民的英雄汪华血战沙场时,就用"仗鼓"以壮军威,得胜之日也用仗鼓欢庆胜利。先前,在民间,得胜鼓平日不轻易擂响,只有在祀祖、庙会等庄严的场合方能演奏。唢呐与锣鼓同步,小打行云流水、欢快流畅;大打气势磅礴、庄重热烈。2017年11月,休宁得胜鼓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皖南木榨油技艺
黄山市休宁县盛榨堂木榨油坊的前身是休宁县老字号万安三泰油坊,创办于光绪六年,迄今已有140余年历史。为弘扬古徽州木榨手工艺传统文化,作为休宁县木榨油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带领盛榨堂木榨油传统木榨工艺走向越来越好的发展,为更多人带来更优质木榨油,保留油香,富含多种营养物质,真正的好油。
食用油作为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承担着烹调、风味调节和营养供给等多重功能。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植物油、动物油及其制品常被广泛使用。例如,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等植物油,是中国人饮食中常见的食用油品种。而动物油,如猪油、牛油,在一些传统的菜肴中也被广泛使用。木榨榨油属于植物油,木榨油的过程包括净料、炕籽、碎碾、蒸粉、做饼、装榨、打榨、过滤、入篓密封等步骤,每道工序都要求技艺精熟。榨油色泽清亮,低芥酸、低硫苷,最大限度保留了油料中多种氨基酸的营养成分,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主持人孙鹏飞亲自上阵,体验木槽打榨工序。
绿茶制作技艺(松萝茶)
松萝茶是绿茶中的精品,被茶学专家誉为“徽茶始祖”、“炒青始祖”、“绿色金子”。松萝茶创始人为明代大方和尚,后来松萝茶制作技艺通过云游四方的僧人广为流传,使“松萝茶”名扬四海。松萝茶,条索紧卷匀壮,色泽绿润,香气高爽,滋味浓厚,带有橄榄香味,汤色绿明,叶底绿嫩。松萝茶又是最早的药用茶,素有“药茶”之称,在我国最早是作为药物而载入史册的。
徽州板凳龙
每年元宵节,右龙村都会舞起徽州板凳龙,这一习俗从明朝开始,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板凳龙,除龙头龙尾由竹篾纸糊扎在木板上外,龙身皆由一节节长约1.5米,宽约0.2米的“板凳”连接而成。每一节板凳,平日里都由一家一户收藏在家,到舞龙的时候,各家搬出自己的那一节,在空地上接连成一条完整的龙,此谓“接龙”。板凳龙是流转于古徽州大地的一种民间舞蹈表现形式。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加节日气氛,弘扬精神文明的精神食粮。在农村地区用“舞龙”这种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表达人们朴素的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岁岁平安的思想感情。一条板凳龙,其实是一个聚落团结一心的象征,聚似一团火,散是满天星。2021年,右龙村的徽州板凳龙被列入国家级非遗。
10月18日晚21点
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古20
《活起来的技艺》第四季
第1集《白云生处是故乡》
内容转自”活起来的技艺 年份故事“微信公众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