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彩如画染江城 | 《活起来的技艺》芜湖篇

文摘   2024-11-21 17:08   安徽  

 ▲点击上方蓝字,轻松关注










取自然之物

染出五彩斑斓的美好色彩

以匠心技艺

做好百年传承的幸福滋味




11月22日晚21点,《活起来的技艺》第四季第六集,安徽公共频道播出,让我们一起走进芜湖,体验皖江名城的多姿多彩。


十里江湾,山峦叠翠;半城山水,人文荟萃。青弋江穿城而过,与长江交汇,浩浩荡荡向北奔腾而去。江南水乡的精致文化、多元包容的开放文化、勇于改革的创新文化在此交织相融,为芜湖这座千年古城留下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灵秀精致的江南生活气息。

本期节目中主持人马滢、孙鹏飞将跟随芜湖文化嘉宾周非老师一起走进素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之称的芜湖,感受江城的精彩魅力。

芜湖浆染技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代丝绸之路让华夏文明传播世界。成语“衣食住行”的“衣”在先,也道出了染织服装业从古至今传承发展的重要性。

农耕社会,吴越之地盛产桑棉,男耕女织可谓是最普遍的社会景象。当时的江南,可以说是“家家有织机、人人会织布”。

(黄勤茹老师和学生探讨浆染问题)


芜湖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500多年,自古手工业、商业比较发达,宋代冶炼业走向鼎盛,明代成为全国印染中心。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曾记载“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也印证了当年芜湖浆染业盛极一时的景象。

相对于人工合成染料,天然植物染具有安全无毒、色泽自然、气质淡雅等特点,是人工合成染料所无法企及的。

黄勤茹是安徽工程大学服装系的老师,也是芜湖浆染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她结合自己大学所学的染织专业知识,查阅多种古籍、文献资料以及前人留下的珍贵手稿 ,努力恢复出高超的古法染色工艺,使绿色环保健康的天然色彩重现于现代生活中。

(主持人马滢、孙鹏飞体验芜湖浆染制作技艺)

(主持人马滢、孙鹏飞展示浆染技艺制作的服饰)


耿福兴传统小吃


芜湖美食远近闻名,耿福兴便是广为人知的老字号。耿福兴创始于1888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创始人耿家老太爷来自扬州江都,在芜湖兴业,随后便传承至今,店里的多种美食也伴随着芜湖人走过了百年历程,蟹黄汤包、虾籽面、酥烧饼因为广受喜爱,也被称为耿福兴传统小吃三大件。

2006年耿福兴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全国首批中华老字号(芜湖首批唯一),耿福兴传统小吃三大件制作技艺在2010年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笼包制作


在品尝了耿福兴各种小吃之后,主持人马滢、孙鹏飞决定跟随吴师傅学习制作最具代表性的小笼汤包。看似简单的手法和工艺,亲自做起来才体会到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传承百年而历久不衰的每一道美食,除了精选食材、认真调味,每一道工序的制作都需要师傅们娴熟的技艺和用心的付出。

(主持人马滢、孙鹏飞体验小笼汤包制作技艺)


青弋江穿城而过,汇入长江,浩浩荡荡向北奔腾。奔流不息的江水滋养着这片土地,沉淀下丰饶的物质文明,也孕育出灿烂的江城文化。如今的芜湖,“鸠凤展翼,江海弄潮”,这座长江之滨的古城,也怀揣着大江大湖大梦想,勇立潮头走好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之路,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芜湖篇章。


11月22日晚21点,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古20《活起来的技艺》第四季第六集《姿彩如画染江城》,让我们一起体验欢乐芜湖的多彩魅力。




锁定安徽公共频道,

关注《活起来的技艺》第4季

一起见证非遗的魅力!





内容转自”活起来的技艺 年份故事“微信公众号


END


投稿邮箱:ahfygzh@126.com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扫码关注公众号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众号,由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旨在提供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资讯传播、政策宣传、知识普及、资源展示、学术交流等内容,为业界、学界和公众搭建交流、互动、分享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