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活起来的技艺》歙县篇

文摘   2024-12-19 16:29   安徽  

 ▲点击上方蓝字,轻松关注

《活起来的技艺》第四季

古井贡酒 · 年份原浆古20独家冠名


一首民谣,铺展童年时的欢乐

一道美食,牵动记忆里的故乡

一盏灯火,点亮游子归家的渴望


12月20日晚21点,《活起来的技艺》第四季第十集,安徽公共频道播出,让我们一起走进歙县,感受徽州文化魅力。

六水回澜地 古韵徽州间。歙县,位于皖南山间,黄山脚下,自秦朝置县,至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宋设徽州府,辖一府六县,徽州府治就在歙县。徽墨飘香,歙砚凝润,徽剧传唱,徽菜飘香,古村落和古民居如繁星散落,点缀在徽州的山水之间,积淀流传的徽文化,历经时光洗礼依然熠熠生辉。

在本期节目中,主持人马滢、孙鹏飞将跟随文化嘉宾歙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王晓鹃走进歙县,寻访一项项非遗技艺,感受徽州的民俗风情和文化魅力。


徽菜烹饪技艺


徽菜是徽州地区风味菜肴的总称,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其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间继续发展,建国后进一步发扬光大。聚族而居的徽州人崇尚天地人相融相济的理想境界,各种时节庙会繁多,这些融祭祀、饮食、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多以“食”为重,促进了徽菜烹饪技艺的发展。同时徽菜的形成、发展与徽商的兴起、发迹有着密切关系,明代晚期至清代乾隆末年是徽商的鼎盛时期,实力及影响力位居全国十大商帮之首,其足迹几遍天下,徽菜也伴随着徽商的发展,逐渐声名远扬。哪里有徽商,哪里就有徽菜馆。

徽菜对于食材选料极其讲究,它立足本土,天然、绿色、健康,对原料产地、季节、部位等均要求极严,因料制菜,充分彰显了菜肴的本味。徽菜独特的加工使其彰显出独特的风格特点。

徽菜烹调有炸、熘、炒、烹、焖、烤等,尤其擅长烧、炖、蒸。烹制时素以讲究火攻而闻名。且使用铁锅、砂锅、瓷碗、竹筒为盛装器具,赋予雅名,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2021年,徽菜烹饪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菜传承人曹向忠邀请主持人马滢、孙鹏飞以及文化嘉宾品尝徽州特色团圆饭)


徽州民歌


徽州民歌,主要是指安徽省徽州地区的地方传统音乐,起源于古徽州区域。徽州民歌是先民在劳动生产中形成的,最早出现的为劳动号子。除此以外,还包括山歌、小调、民俗、童谣、歌舞等。徽州民歌从地域上来分,有歙县民歌、绩溪民歌、休宁民歌、黟县民歌和祁门民歌等,从内容上来分,有生活民歌、劳动民歌、爱情民歌、时政民歌和游戏民歌等,一些民歌历经几百年时间流传至今。

徽州民歌作为徽州文化的产物,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可以为徽州社会历史、民俗及地域文化的发掘探讨提供鲜活的例证,从中可以真切地认识徽州人所具有的人生、婚姻、生活、教育、是非和审美观念。

2008年,徽州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民歌传承人凌志远演唱徽州民歌)


许村大刀灯


大刀灯流传于歙县西北古镇许村,是歙县具有特色的一个传统民俗活动,源于许村人对先祖唐代忠义公许远的追念。据《唐书·忠义传》记载,许远智勇双全,精通兵法,并自创了一套"许家刀法",刀握手中,便虎虎生威,出神入化。五代时,许远之孙许儒为避战乱,举家由河南迁至徽州,不久定居许村,繁衍生息,家族日渐兴旺。为缅怀忠烈,教育后人,不让"许家刀法"失传,便逐渐兴起了节庆期间舞大刀灯的习俗。

每年正月十五,许氏所有宗祠都会派出一支舞刀队,挚着精心扎制的大刀,伴着锣鼓走村串巷,舞个通宵,祈求先祖护佑平安。流传至今,这项民俗依然是许村最重要的传统仪式,寓意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大刀灯制作精巧,以竹为骨,做成灯的骨架,赋予其坚韧而灵活的体格,也使得硕大的刀身能够竖立、挥舞。彩纸、彩绸为衣,经艺人巧手裁剪、粘贴,让每一把大刀都生动饱满。刀身上,画师们精心绘制,龙纹似在云雾中穿梭,凤彩如在花丛中飞舞,每一笔都绘满了人们心中的吉祥如意,每一种色彩,每一个图案都是许村人对美好的期许。

主持人马滢、孙鹏飞体验许村大刀灯表演


许村大刀灯长约数米,最大的有十几米,表演起来需要10余个壮汉,舞刀人须齐心协力,通力合作,跟随锣鼓节奏,或立或舞,气势非凡。

作为徽州文化的发源地,歙县这座古城虽然历经千年却依然保存着较为完好的传统文化与民俗风情。让我们跟随主持人和嘉宾一起走进歙县,品徽州美食,听徽州民歌,看民俗表演,感受古徽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好的日常生活。


12月20日晚21点

古井贡酒 · 年份原浆古20

《活起来的技艺》第四季

第10集《此心安处是吾乡》


锁定安徽公共频道

关注《活起来的技艺》第4季

一起见证非遗的魅力!




章转自“活起来的技艺 年份故事”微信公众号




END


投稿邮箱:ahfygzh@126.com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扫码关注公众号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众号,由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旨在提供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资讯传播、政策宣传、知识普及、资源展示、学术交流等内容,为业界、学界和公众搭建交流、互动、分享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