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互联网上男女性别对立的另一种可能性。
文摘
情感
2024-07-22 16:12
湖南
图片均为作者拍摄作品、仅分享给大家欣赏,与文章内容毫无关联。
2023年5月,当时无锡女子潘某洁在多个网络平台上发帖,声称自己年仅3岁的女儿在自家附近的蛋糕店遭受了猥亵。7月,江苏无锡警方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取证工作,最终得出结论:未发现女童被猥亵的证据,决定不予立案。蛋糕店老板决定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向法院提起了名誉权诉讼。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法院于2024年3月15日作出了判决:潘某洁赔偿蛋糕店老板精神损害抚慰金3万元、经营损失费2万元以及律师费1万元,共计6万元。潘某洁利用女儿被猥亵博同情收的捐款已经达到了400万的巨资:据网友爆料,刚开始在网上发布视频的那段时间,潘女士建立了8个私人群,在群里面诉苦博同情,筹到巨资后便解散了这几个群。此案的细节我就不继续展开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寻找相关新闻。毕竟本案并不是本文的重点,但却是促成了我这个思考点的直接源头——我想到一种可能很接近本质的性别对立原因:一些不要脸的女性用各种小诡计、小作文,歪曲事实、捏造诬陷、博取同情、假公济私,把整个女性的名声搞臭了——虽然比例极低、但是数量并不少、动不动就有类似的新闻霸占公共资源,导致男性很反感、进而对整体女性观感走下坡路、甚至站起来集体抨击;而其他女性呢,似乎总是对同性有一种莫名的同情心,即使都这样了,也不会去讨伐那些不要脸的、给所有女性挖坑的罪魁祸首,反而把矛头继续指向男性,骂男性、骂世界。这种现象还有一个更大的危害——狼来了。公共资源是有限的,当公共资源被这样品质恶劣的女性霸占之后,真正有需求的受害者女性就很难被人所知了,大家会下意识地先怀疑、再不是先同情、再怀疑了,这就继续增加了受害人对世界的埋怨、对男性的怨恨。比如那个造谣农民工偷拍、被证实没有偷拍、还要继续在网上造谣的女大学生,就堵死了那些真正被偷拍受害者的被关注度——谁知道是真的还是又一个造谣者?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突发奇想的一个看法,并不一定多准确,只是给大家一个新的思考视角。这种群体性的对立情绪,其实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改善——因为,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是所有社会群体的一个基本特征。就像最近很火的王婆相亲大会,每一场明明那么多正常相亲的,可是在网络上能爆火的,永远是那些充满争议言论的许愿女。但是呢,这些许愿女似乎又确实说出了很多女性的心声,所以你会发现在网上声讨她们的基本都是男性、而女性普遍选择了噤声。这就好像,这些少数人代表了大多数女性一样。互联网虽然不是法外之地,但却是情绪宣泄之地。很多人,在现实中有很多内心想法是不敢表达的、因为面对着现实环境的约束;而互联网的半匿名性,就给了很多人放飞自我的胆子和空间,似乎是现实中大家慢慢变得都没什么脾气了、然后把所有的情绪都丢给了互联网——在互联网上讲道理,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因为很多人不想思考,只想宣泄情绪。所以,这种群体性的对立有什么好的解法吗?其实挺难的,因为这需要每个独立的个体完成个人成长——可是,很多人到死其实都没有任何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