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业内有件事很火,是某地银保监下发的通知。
这事比某经纪公司的员工和自家公司打官司热度都高,我看到有很多同业都在讨论。
在我看来,这则通知算是又给保险从业者泼了盆凉水。
也希望通过这件事(这盆凉水)能浇醒部分人,去正视一条总被忽视的真理:
保险是个高风险的工作,因为你可能一不小心,就违了规,违了法。
道路千万条,合规第一条,行为不合规,算旧账时两行泪。
近日某地方金融监管总局下发通知,严禁在保险业务活动期间以「特药卡、Car-T」等形式,给予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合同外的利益。
咱们今天就来详细说说这件事。
1、向保险消费者赠送特效卡、Car-T卡
这件事谁做过?算了,我换种问法:谁没向客户送过特效卡、Car-T卡?
特别是疫情期间,保险行业掀起送卡潮,你就说哪家公司不送吧。
Car-T卡、特药卡、护理卡,有的收费,有的免费,保障期有长有短,种类繁多。
但是现在,你再想给客户送这类卡,就得小心,因为这事违规了。
2、涉嫌给予投保人或被保人合同外的利益
其实这条法规很朦胧,这种额外给予利益,是指保单投保前给的,还是保单投保后给的?是仅指实物,还是虚拟的东西也算?价值多少钱才算?
这些问题不讲清楚,就容易惹争议。
比如一位营销员的朋友刚有个儿子,他给做了份少儿险,给小孩买了身衣服,两人平时一起游戏开黑,他还给游戏促销期间给客户送了份游戏皮肤。
假设后来他朋友不想交了,要全额退保,拿他给予合同外利益这一点打官司,大家觉得能不能打赢?(评论区回复)
即使不买保险,业务员作为朋友,也会给他儿子买身新衣,游戏开黑偶尔也送游戏皮肤,可一旦和保险销售沾边,这事就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了。
「送卡」和产说会、旅产会等形式一样,是一种客户经营方式。
官方突然说这事不能做,涉及违规,那产说会请客户吃饭咋办?摆果盘饮料算吗?旅产会能送客户纪念品吗?能替他们买门票吗?是不是都违规?
好了,我们已知送卡行为涉及违规,违反了给予保单合同之外利益的规定。接下来,我们看看为什么会违规,了解其背后真实的原因。
3、权益卡提供方为第三方,没有金融业务经营资格
送卡送了这么多年,怎么前年没事,去年没事,就今年就违规了?
重点在这:被抓包的权益卡提供方为第三方,且没有金融业务经营资格。
上图是我自己的权益卡,有保单号、有合同,电子保单、生效期、保障期,保多少年,保额多少,具体保哪些责任,能查的一清二楚,这就是份保险啊。
但今年违规的卡,貌似和往常不太一样。很抱歉我并没有找到河南那边朋友提供相应资料,但是据知情人透露:只有卡而已。
你可以理解今年有些地方送卡送的偷工减料了,只有卡,没有保险兜底。通知中还提了这么一句:相关产品模仿保险产品的条款设计和赔付责任。
就是说,今年送的权益卡,只是第三方提供的服务卡,与保险没有任何关系。是在以次充好,鱼目混珠。
保险是什么?是我和保险公司签订的合同,约定好保障内容,出了事要保险公司来兜底、负责。但今年的这种特药卡,玩法就和咱们买保险不一样。
这里面涉及到特药卡的供应商,比如前几年护理卡也比较火,客户住院需要护工,而供应商负责提供专业护工或解决这块的费用。
但你想过没有,保险公司不会跑路,但如果卖这些权益卡的第三方跑路了怎么办?这些服务商又不像保险公司要交注册金、准备金,不受保险法保护的。
保险公司要是干不下去,还有监管接管,或者有指定的保险公司接管。但今年这类权益卡服务商要是跑路或干不下去,它是没有这方面兜底性保障的。
设想这个场景就很吓人,某客户因为想要这类特效卡,专门买了保险。事后真的需要用到了这项服务,供应商却不干了,他是不是就懵逼了。
所以通知最后一句话很重要:为规范市场秩序,避免经营风险,通知要求严禁向消费者赠送特效卡、Car-T卡等权益卡。
所以一句话总结:赠送权益卡这事违规,它还容易引发消费者混淆服务商权益和保险之间的关系,容易引发纠纷,所以以后这事别做了。
其实我能理解部分地区开发这种特药卡套路的急切心理,毕竟要打好开门红,要完成业绩任务。但我更同情被迫参与且夹在缝隙中的保险从业者。
报行合一后,行业和公司都在缩减开支,收入受影响不说,无论保险销售还是团队发展,似乎都进展缓慢,还要小心违规风险,可以说是活得很艰辛了。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某机构开始推行「不开单就扣钱」的惩罚机制。
一代理人因未能开单,被中支扣罚500元,还没赚到500呢,就要先给保险公司交钱。每月再算上买活动门票的钱,如果未能开单,别说挣钱,倒贴公司好几百。
不仅如此,一位从业20多年的经理也抱怨:公司倾尽资源向绩优,如果不能月月开单,以后连一堂几十块钱的讲师费都拿不到了。都说保险越老越值钱,20年的讲师也不值什么钱。
或许,这才是保险公司最真的样子吧,一切向业绩看齐。
在保司以业绩或任务为目标导向,大刀阔斧改革和奋进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违规行为,又将有哪一条被曝出,成为更新的新闻呢?我们只能持目以待。
来源:保险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