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师生》公众号得天下中师生的关注和支持,致力创建一代中师生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分享张武平的文章《中师生,一群没有母校的人!》。
中师生,一群没有母校的人!
作者:张武平
我的中师生活,从洛川师范开始。
那一年,我是我们班六个预选生中唯一一个考上中专的学生,而且是保送生中唯一一个参加了预选考试,以班级和全镇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的。
因为母亲是教师,从小我就体会到教师的辛劳。初中时我也曾代有病的语文老师上过讲堂,也曾替临时有事的小学班主任带过全校师生早操。因此,我对上师范学校是有抵触情绪的。之所以能考中,可能和我与母亲赌气有关。因为,作为班主任的她,从来就不认为我能考的上,总认为平日里我偶尔的摸底考试或期中考试进入前几名,有小聪明的嫌疑;而且,同样的几何难题,班上学习靠前的一二名同学,简单明了的几步就证明推导得出正确答案,而作为母亲教数学的老师的孩子的我,往往需要一两页纸的推导,有时看的老妈都头晕不知对错,需要同样是老牌煤炭中专毕业的老父亲来确定确实是正确的,只是推导的太复杂。
然而,当我告知父母不愿去中师师范学校报到并在母亲领到教育局问寻后,上高中三年不得高考的结果,打败了我傲娇的心。
一个多月的心绪不畅后,倔强的我也不得不在九月初的清冷的夜色未退的凌晨五点多之时,为赶当天唯一一班发往延安的长途客车,以刚过十五岁生日不久的单薄身躯,在父母的注视下,背着一个大木箱,提着一个日常父亲出差用的黄提包,踏上开往延安方向的每日一班的长途汽车。
在清冷的灰暗的灯光映照中,同行的就有在父母亲友关切目光和叮嘱中欣喜踏上长途客车的镇上其他几名洛川师范八四级中专生校友!!!
如今,早已通过换专业上大专,大学毕业教书一年后调动工作不再从事教师工作的我,一晃四十年都已经过去了!期间只是偶尔在单位发现还有几位九几级的校友学弟后,在闲聊中得知母校洛川师范学校,从二十世纪初变为延安市第一中学,后有改制成洛川高级中学后,就再无洛川师范的消息了。
这些年工作中时常有同事问道,“你会的东西挺多”,”喜欢的体育项目挺多“,这让我不由得回想起三年的中专师范教育。我们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产物,国家改革开放方兴未艾,急需大量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必须以教育为基础。八十年代,基层学校基本以临时工、民办教师、高中学历的老师为主,极少的中师、大专学校毕业生来学校,不是留在县城的中学教高中,就是干几年考上继续教育而取得大学文凭后回来转行到县城的个个政府部门工作了。因此,国家急需一大批从事乡村小学教育额,且一职多能的教师队伍。
从我们进入师范学校设置的课程就能看到国家的投入和期许:音乐课为主课,不光教识五线谱和简谱,来校报道时录取通知书明确要求自带一件乐器,小提琴和口琴是全年级少数几名同学带来报道让其他农村来的同学羡慕不已的乐器;风琴课要求每一名同学(那些偏远农村来的同学好些都没见过这玩意)都必须会弹奏和伴奏;体育课主课,排球、篮球、乒乓球、足球、器械体操等都是每学期的教学内容,而且每学期常常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心理学、小学教育、小学课程设计、普通话、汉语言文学、汉语言研究、美术的素描和各种彩色技法课等等;书法、写作、演讲、武术、体操、舞蹈、交际舞、流行舞等各类兴趣班每个每班必须派同学参加,回来后给全班同学教会并掌握一种......。
三年的学习,打造的就是一个合格的一专全能的基层农村小学教师(我的师兄和同级校友毕业后就带过村小学的复试班,一个学校两个老师,全校一共十几名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学生)。这种一专多能、一职多能的思想和意识,贯穿了我四十年的工作生涯。任何时候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只要工作用到就必须掌握,那怕自费买资料学习,自学、自立、自强已经深深的刻进每一个中专师范生的骨子里。这也是为什么改革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的九十年代后,政府个个部门,国家个个行业都有中专生影子的原因。
那几十年是一个中国创造新时代,国家需要各种人才,社会选择你,你也有机会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时代!
感恩我的母校!
感恩那个时代!
感恩我们在朝气蓬勃的、人生懵懵懂懂的年轻岁月,没有辜负国家、没有虚度年华,没有让满怀期望的父母失望。
此生无悔生中华!
我们见证了那个国家蓬勃发展的年代,见证了我们无悔的青春,见证了祖国强大、实现民族复兴中华梦必定有我的岁月。
仿佛曾经进校门第一天全体师生大会张校长的讲话又回响在耳边:”为中华民族振兴而读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如今骄傲自豪的中专生,将理想变为现实的这一刻永记个人史册!!!
作者:张武平,1969年生,于1984年初中毕业考入陕西省洛川师范学校。1987年毕业,分配回母校子弟学校任教;1990年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毕业,回校任教半年后转岗调离。1991年至今在国企从事建设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