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师生》公众号得天下中师生的关注和支持,致力创建一代中师生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分享朝 华的文章《岁月悠悠,最难忘的还是那段中师时光》。
原题:岁月悠悠,最难忘的还是那段中师时光
作者:四 川 朝 华
1979年9月,我怀着梦想,足穿母亲亲手做的千层底布鞋,身着蓝色中山装,第一次走出崇州,踏上了外出求学征程。
我就读的学校是素有“古蜀名园”的新繁东湖旁的“四川省新都师范学校”,初到学校,校园内外的一切,都是那么地新鲜、好奇。那时的学校并不算大,相较于我先前就读的乡镇中学也大不了多少,只是多了几幢新旧不一的楼房而已。
进入校门是学校操场,其面积大约2000平方米,呈长方形横呈在进校门处,校门右有一传达室,左边临街一排平房是学生练琴房,室内陈放着10来台风琴,均盖着红绒罩布,看来很少被人动用。后来才知道学校自恢复招生以来上两届学生培养方向均为农村中学教师,分设语政、数理、数化班,都没有开设音乐、美术课,只有个别音乐爱好者偶尔练练。而我们这一届,在入校的第一次集会上,校长就向我们明确了培养方向——乡村小学教师,学习科目包括语文(细分为文选与习作、语基、小语教材教法)、数学(细分为基础数学、小数教材教法)、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音乐、美术、体育、心理学、教育学,科目之多,几乎是包罗万象。一听校长这话,250颗火热滚炀的心顿时凉了半截。
操场对面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三层旧式楼房,那就是我们男生和一些单身教师的宿舍,这是由原来的教学楼改成的宿舍,每个教室挤着每个班20至30个男生,原来的教师办公室等小间则住着单身教师,女生待遇好点,有着新修的女生宿舍,还砌有矮围墙围着。穿过宿舍楼中间的门厅是个大院,左右两边都是教师宿舍,再往前是食堂,食堂侧有一篮球场,平时学生集会就在这里。再往前是一幢崭新的楼房,那就是我们挑灯两年的地方——教学楼了,教学楼下有小溪,小溪从隔壁东湖公园流出,溪旁种作一排白杨,每天早晨风儿吹过,白杨就发出一阵沙沙声响,伴随着楼上琅琅书声,交汇成一支美妙的校园晨曲。
小溪对岸还有一幢有些陈旧的两层楼房,原来也作教室,新教学楼竣工后也改作男生宿舍了,住着高年级的男生,第二年,我们也搬到这里。楼的南端,还预留了约5亩土地,种着红薯和甘蔗,那是运动场的预留地,直至我们毕业,运动场都没开建。
转眼开学已一月,迎来了我们入学后第一个节假日,较近的同学(主要是新都、郫县)纷纷回家准备过冬的衣物,我们没带过冬衣物的就只有邮寄。节假日三天,我们这些留校的同学则三五成群,穿遍了新繁的大街小巷,初步领略了这一历史名镇的风彩,最值得留连的还是学校隔壁的东湖公园。园内有楼台亭阁等清代建筑20余处,掩映于古木名花之间,玲珑别致,布局谨严,韵味高雅,自古有“古蜀名园”之称,是我国有遗迹可考的两处唐代古典人文园林之一,具备了我国古典园林中几乎所有的建筑形式和表现手法。椐学校李义让老师(著名学者,文史专家,著有《伴梅斋诗文集》、《明代状元杨升庵》、《唐代园林新繁东湖》等,业绩入编《中国当代历史学学者辞典》、《世界文化名人辞海》等辞书。)介绍,新繁东湖主体建筑怀李堂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清同治年间,平房青瓦,回廊拥挟,外朴内秀,深寓蜀人缅怀唐贤德裕公在川“镇危疆,保境安民”,维护国家统一, “会昌之政几致中兴”的历史功绩之美好情愫。园内还有纪念明末清初一门四世六乡贤的“四费祠”和纪念唐李德裕、宋王益(王安石之父)、宋邑人梅挚的“三贤堂”遗址,更显示出东湖文化名园的特色。千余年来,东湖盛名不衰,历代均为川西名人学士雅集之处,给后人留下了大量诗文、匾联、书画作品。东湖碑林中珍藏大量名家书画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自此,东湖就成了我们的乐园,每逢假日,我们就或相约或孤身来到园内,读书,练拳,唱歌,下棋,拓片,特别是“拓片”,这是我长期在东湖逗留,在这特珠环境学得的一门特殊技艺。
两年清苦的学习生活快乐而短暂,平时的校园,除了书声也不乏歌声和吆喝声,学校几乎每周都有比赛,歌咏、书画、篮球、排球、乒乓球,我这人先天缺乏音乐细胞,体质也较弱,能参加的就只有书画,也曾有书画作品入选学生优秀作品,陈列于学校学生优秀艺术作品陈列室。那时候适逢校园歌曲、迪斯科舞流行,对年轻的学子们有着无比的吸应力,但我们从不敢涉猎。学习要求也严,凡有不及格科目必须补考,补考再不及格,就得留级,包括音体美。我有两大短板,音乐和体育,为了不留级,也为挣那并不算多的奖学金,我可谓付出了比其它科目多得多的努力,基本上能保证在70分以上。奖学金分三等,一等奖每期5元,所有科日平均分90分以上,二等奖3元,平均分85分以上,三等奖2元,平均分80分以上,大前提是没有科目不及格,三个类别加在一起,每个班也就那么三五人,我基本能稳获二等奖,主要就是音乐体育拖了后腿。
两年清苦的学习生活快乐而短暂,1981年6月,我的绝大部分不足20岁的年青人(个别当了几年民师后再考入中师的除外),带着老师们的重托,带着父母们的企盼,更带着两年练就的结实翅膀,唱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纷飞到广阔的乡村,开启了新的人生。
作者简介:朝华,本名王全,四川崇州人,1981年6月毕业于四川省新都师范学校,后考入四川师范大学,高级教师,现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