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师生》公众号得天下中师生的关注和支持,致力创建一代中师生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分享岳碧华的文章《让 爱 延 续》。
原题:让 爱 延 续
作者:岳碧华
【谨以此文献给我逐渐消逝的青春和默默耕耘于讲坛的一线教师。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他自有盛开的理由。不是每个家长都不可理喻,沟通教师、学生、家长的桥梁是爱与信任。】
时光回溯到1968年的秋天,一处山坳里,三间大瓦房,几张石桌凳,成就了一个农村青年的梦想。高中毕业两年后,他当上了村里的代课教师。从此,他用微薄的工资给孩子买纸买笔买书,给缴不起学费的孩子垫学费,给因为做农活耽误学业的孩子补课,......三尺讲台,一站,就是四十年。这期间,他从单身青年变成了四个孩子的爸爸,他的孩子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成为爸爸班上的学生,但是,因为所教年级不同,孩子始终未能如愿。
时光再一次拉近,1988年的9月5日,一个女孩子背着行李去往离家近10里的乡中心学校读初中。她内心充满惶恐,未知的环境,没能按时到校,班上还有没有她的位置......这一切的一切,都令她害怕却又不得不面对。所幸,到了学校,想象的所有困难她都没有遇到,老师的微笑,一声请坐,瞬间温暖了这个女孩子的心。她想,原来老师还可以是这个样子的,我以后也要当这样的老师。理想的种子在这一刻生根发芽。六年的时间,老师的爱与教育始终陪伴,女孩奋力拼搏,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1994年,她如愿以偿当上了光荣的人民教师。
这个女孩子就是我,那个农村青年是我的父亲。他从代课教师到民办教师再到公办教师,最后直至退休,也未能改变我们家贫穷的境况。但他又是富有的,村民钦佩的目光,走出大山的农村孩子偶尔的拜访,都让他感到无比满足幸福,他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我也想当这样的好老师,初涉讲坛,我有充足的精力,满腔的热情,恨不得把自己所学全部倾倒给我的学生,让他们个个都能成为人中龙凤。但是残酷的现实很快打败了我,艰难的生存环境,学生一问三不知的现状,学不懂,不想学是常态。我一片苦心无处诉说,终于有一天忍无可忍,盛怒之下拿着棍子子对着一个叫包黎的孩子乱揍一通。第二天,孩子的奶奶给我送来自家产的板栗,表达感谢之意,临走的时候,她略微忐忑地对我说:“老师,我孙子又笨又调皮,给您添麻烦了,我对不起您,以后他不听话时你该打还得打,只是能不能稍微轻一点,他昨天一晚上都没法睡觉呢”。我愣住了,我到底做了什么?孩子昨天那因恐惧而变形的面孔浮现在我眼前,那撕心裂肺的哭声萦绕在我耳边。恍惚之中,我跑到教室拉过那孩子,拨开他的衣服,孩子的背上,手上,腿上一道一道的红印子无不在无声控诉我的罪行。我不知所措,孩子却说:“老师,没关系,不疼”。
我还能当一个好老师吗?我无助且彷徨,回家找到父亲,向他倾诉我的迷茫。父亲对我说:“做为教师,我们有时教育,时时陪伴,‘爱’就是教育所有的力量。你好好回忆你自己小学时的厌学症,初中时候的逆袭,师范时候的豪情万丈。”我豁然开朗,我怎能忘记我也是由一个学生成长为老师的经历?我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再一次细细感受拔苗助长的故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对学生就应该象园丁育苗一样,播种、浇水、施肥、锄草......每一项都急不得。把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好,然后静待花开是教育的规律。奶奶用农村人质朴的爱与包容提醒了我,而我的老师那温暖的笑脸,鼓励我挑战一次又一次不可能时的殷殷话语,让我再一次有了当一个好老师的力量,那便是爱!
我仔细护理孩子身上的伤,当着全班孩子的面跟挨打的孩子道歉,班上响起热烈的掌声,瞬间我心中充满无尽的温暖。从此,我更多的关注班上孩子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秋天快过完了,有孩子还穿着夏天的凉鞋,我给他添置一双球鞋,那一刻,孩子的眼睛里充满光芒;下雨天,放学时有孩子过不了河,无家可归,我把他们带到我小小的家里,给他们做饭,教他们学习,晚上就睡在学生宿舍里;我带孩子们到山上看无名野花,陪他们在河边读书,顺道摸点儿小鱼;我跟孩子们一起在校园地里播撒种子,等待秋天的收获;我认真钻研教材,想着把每一堂课上好,让每一个孩子学懂,学不懂的我再利用课余时间慢慢给他们讲解。渐渐的,我和孩子们的距离近了,他们也愿意学习了,他们后来学得很好,爱上了学习。毕业的时候,有一个叫陈波的孩子对我说,老师,其实你打人一点儿都不疼,我在家里爸爸一般都用皮带打我,让我跪玻璃渣。那一刻,我突然想到小时候的自己,泪流满面。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的教学能力渐长,经验日益丰富,对待自己的工作更加游刃有余。这期间,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每当孩子调皮不讲道理的时候,我总是想起我初为人师的故事,想起包黎,想起陈波,想起那个奶奶。这些年来,父亲,老师、还有那个奶奶的大爱一直鞭策着我努力工作,并把我所有的爱延续在孩子们身上。也许某一天,我所教过的学生会记起小时候有我这么一位老师,这位老师曾经带给过他温暖,或许他也会像我一样,把他的爱延续到他周围每一个人身上。
(作者系四川省巴中师范学校1994届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