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旅居指南(心态篇)

文摘   2024-06-17 09:50   广东  

当你正在阅读这篇文章时,你已经省了100元。


以下内容为我在5月25日为咨询师同行们做的一场名为《心理咨询师旅居指南》专题讲座的内容,听这个讲座是付费的,现在,我愿意免费分享给你,希望能够为你开启旅居提供一些视角与思考~


在全年都是学术讲座的安排中,我来讲不务正业的内容,挺奇葩。但是,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又是极其必要的。毕竟,干我们这行的,只要你活得足够久,放个屁都是香的~~



 分为三篇:心态篇、生活篇、工作篇来谈(工作篇本身未涉个案内容,但现场提问有老师们提出了更具体的问题,此处均隐去)


心态篇


柏拉图在《理想国》当中提出过一个“洞穴理论”:想象这么一群人,他们终生被锁在一个洞穴中,面对着一面空白的石壁。他们的身后有一堆篝火,火与囚犯之间有一条向上的步道,沿着这条步道,人们搬运者物品或“类似物品和人”的木偶。囚犯只能看到这些物品通过火光在墙上投下的影子。他们从小就在这里,这些影子就是他们所知的唯一现实。



柏拉图继续说,其中一位囚犯被释放,他意识到那些影子并非现实,他走出洞穴,他必须适应洞外刺眼的阳光和可能的危险,如果他再次回到洞穴,洞穴的黑暗将使他失明,而周围其他的囚犯则认为是洞外的旅程伤害了他,于是互相警告,不要走出洞穴。



你会选择继续待在洞里,还是走出洞穴,踏上一段未知的旅途?



这里需要声明,我并不是说留下来和出走哪个更好更正确,我只是想通过柏拉图的这个隐喻,帮助大家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在现实,看到的石壁上的投影都不一样。根据自己的内在现实做出的选择,都值得被充分尊重。我所分享的,也仅仅是我的人生经历影响下我看到的现实,以及为此做出的选择。


 

(我给旅居的咨询师起了个名字PsycheVoyage,有心灵探索+吟游诗人的含义,并且让AI助手画了上面的logo)



对现状的不满(如经济状况、职业前景、环境污染、内卷社会等),或对未来的渴望(如教育资源、食品安全、医疗水平、安家立业等),什么样的原因决定了你会以怎样的方式旅居。如果你是希望永久的进入一个国家,那么以居留权和执业合法性为目的的留学就业,可能就是你接下来几年的奋斗目标;如果你是为子女教育考虑,那么以陪读家长的身份选择国际学校可能会成为你的核心诉求;再比如你已经实现小目标,想找个地方躺平养老,那么医疗资源和服务水准,可能是吸引你的重点。


 


旅居的生活绝非社交媒体或朋友圈那样惊鸿一瞥的潇洒快意,相反,选择旅居的人,都有一个strong enough reason(充分的理由)。还是那句话,若非万不得已,谁愿意背井离乡。当你有了充分的理由,踏上洞穴外的探索之路,就变得可以承受。



我后来跟很多出国的朋友交流,我们一致认为,这些其实不是最挑战的,出国最挑战的,是关系。如果你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那恭喜你,只需要说服父母就能远走他乡,但如果你有伴侣、婚姻、子女,那么家属的三观、性格就决定了你们出国这条路顺不顺。比如一方无法舍弃国内的工作、生活、学业,或者到了国外不能适应,再比如财产安排、人生规划,甚至一个极小的细节,都可以让你们吵到崩溃。比方一个吃货去美食荒漠英国,那真的一顿火锅都能让你破防。


有一个词Xenophobia, 仇外。还是引用洞穴理论,那些踏上探知之路的旅人,走在路上经历了艰难险阻,他们走入一个洞穴暂时安歇,但是这个洞穴中也有很多只见过火光投影的人,他们看到你一个长相语言不一样的人,内心的恐惧就会化为对外来人的排斥。比如这些年的Asia Hate。



记得当年到英国读书的时候,第一篇命题文是“帝国主义对文化多样性的冲击”,中国学生熬大夜翻书找资料,结果论文交上去,老师的反应出乎所有人意料:老师说,"刚入学的研究生不可能写出这么深奥的文章,你们肯定是抄的!” 学生们百口莫辩,细究起来,发现其实我们中文语境的思维习惯,是形断意不断,我们往往会对这个话题思考很深,然后再开始写,有些同学对自己语言没信心还会先写下中文再翻译成英文。但是在英语思维,特别是学院派的眼里,需要你引经据典,每一个论点都必须有文献支撑,但这样写就很难写出比较深奥的思考,更像是文献搬运。所以英国老师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断定中国学生的原创论文是抄袭,是一种藏得很深的Xenophobia.



看到这里,还没打退堂鼓,明天继续来看生活篇。


全干货,无废话,建议收藏~






马晓韵
旅行 心理 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