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旅居指南(工作篇)

文摘   2024-06-19 10:32   广东  

到了重头戏,各位心理从业者们最关心的话题,那就是如何实现远程办公,真正成为这个时代的数字游民咨询师PhycheVoyage。我放在最后,是因为执业挑战这个问题往往是咨询师考虑旅居时最先想到的,但实际上它并不是最难的,把一些经验分享出来,供大家探讨。


(上海面询时组用过的工作室)


首先,我的受训背景和咨询流派比较偏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人本存在主义,那么这个流派其实对于稳定和设置的要求是最严格也可以说是最死板的。从最初连远程高频分析都不能被IPA接受,到现在有大量国内的咨询师都在接受这种远程精神分析学院的受训,我们走了很长一段路,曾经对于Zoom严厉抵制的精神分析界的长老们,也在Yi情的挑战中学着用起了视频通讯。所以,虽然我们的门派对咨询框架很刁钻,但是历史的车轮会迫使它做出改变,这是个机会。


(伦敦租用过的谈话空间)


其次,我的绝大部分来访者,都已经与我工作多年,这种深度的、稳定的内部连接,是咨询关系可以容纳变化的一个前提。2019年,我从厦门搬到深圳,厦门的地面来访者转成线上咨询,2022年我从深圳迁到清迈,深圳的来访者也转成线上咨询。我衷心的、诚挚的感激来访们对我的信任,并且愿意在咨询关系中讨论变动带来的诸多议题,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我也会每年去到不同城市,安排面对面的咨询工作,尽量增加连接感和空间感。还是那句话,来访想离开你,一切都是理由,来访愿意留在咨询中,变化就是咨访关系的议题。


我分享的,可能只适用于和我情况差不多的咨询师,对于个案工作进程不够稳定的咨询师,还请在督导的协助下,多方考虑。




PART 01

移动办公的N种可能


当工作室成为一种移动符号,重新探讨咨询空间的定义。先给大家展示一下我这两年用过的咨询室,香港、北京、上海、厦门。目前,我没有接受泰国本地的来访者,如果需要接收当地来访者,还请参照当地的执业要求,提前办理执照的认证。


(厦门的工作室)


移动空间租用,优先考虑各国的CO-working space, 这一点像曼谷、清迈、巴厘岛都做的很不错,有按小时出租的办公场所,你只需要提前预约就可以。移动办公的好处自然是,可以面对面见来访,又能提供稳定空间。但缺点也是有的,比如不可抗力,大楼停电、租用方安排不合理等,几乎各种小状况我都遇到过,但是咨询中讨论一般都是可以的。


 

                               (深圳工作室窗外)


去年一年,我去了北京、上海、厦门、深圳几个城市,并且租了当地的工作室办公,一方面跟同行学习到很多工作室管理经验,一方面也加固了和来访者的连接。咨询关系在我的理解中是一种基于来访者利益和福祉的平等关系,光是来访过来看我是不公平的,所以我也会偶尔动身去见见来访者。这种见面带来的议题,往往对咨询有很大的推进,比单纯视频和单纯面对面都要干脆直接。


(厦门工作室)



PART 02

灵活设置与稳定性的探索


我目前的工作方式是每三个月回一趟深圳,在深圳自己的工作室进行面对面咨询,其它时间视频咨询(空余时间深圳工作室可以按小时租给信任的同行)。N+1的工作方式就是N次线上咨询加一次面对面咨询,当然这个1可以是多,N也可以是固定数,关键是提前规划、讨论、稳定,我自己的经验是,N+1适合已经建立较稳定咨询关系的情况,这可能涉及分离、焦虑、依恋模式、内部现实等复杂多项的个人议题。





PART 03

过度客体和隐喻的使用


对我来说,每个来访者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我会花很久的时间研究这个来访的语言,发明一些我们共同的语言和游戏,一些特有的说话方式和节奏,所以基本跟我长期工作的来访者,走得都很深,更有一些生命相关照的味道。所以,我并没有将迁徙或者换成线上咨询看成是一种失去、一种缺陷,更多是一种挑战和机遇。


 


(此处隐去了一些讨论)“重要的不是能不能做,而是你清楚你在做什么”。借助一些物品(比如赠送/借给来访明信片、冰箱贴、石头等)增强连接感,在充分讨论并理解其中的意义和影响的前提下,我认为对于远程咨询是可以考虑的,这当然不是工作的重点,它更像是一个锚点,一个结绳记事的存在。



PART 04

2D——3D,办公环境的设置及实用小工具


对于言语化、情绪表达有一定困难的来访者,我会用到很多隐喻。在过去,我在工作室可以跟来访玩游戏,或者用非常多音乐、艺术、剪纸的方式表达内在感受,现在这种平面的媒介的确有限制。所以,我桌上就有很多这种小物件(展示物件),经常说到某个理解,某种共情,我会拿起这个小物件去说,去具象化一个比喻,来访更容易Get到甚至被这些东西形象化的表达出情绪。


(芝加哥督导的工作室)


故事很重要。在很多优秀的同行读精神分析学院时,我其实很想这些年深入去挖掘故事的魅力,去研磨写作。倒不是为了出书或者出名,其实,写作的思维,是帮助我共情来访者最佳的途径之一。一个优秀的小说家,ta天然懂得如何神入对方的内在感受,如果你对文本足够敏感,你其实可以从一个称呼、一个用法、一种表达、一个句式推演出很多东西,慢慢的你就能够在脑中建立这个来访者的语言库、画像,你跟Ta工作的时候,是这个语言库在不断给你东西,帮你理解,对Ta来说这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你的内部结构越稳定,越不仰仗于外部设置和环境(隐去了一些讨论)



PART 05

动荡、不确定中的创伤再唤起


Dr.Hether Maclntosh曾经报告了一例Yi情期间,她与来访者工作的案例,这个案例中,咨询师搬到了来访者旁边的一个农场,两人相隔10分钟之遥,在来访最危难的时候,咨询师曾牵着自己的马去见来访,马儿起到了非常好的情绪安抚作用。这个案例引发了精彩的讨论,有兴趣可以找来读,Practicing in a time of covid loss and threat:parallel processes on the yellow brick road of trauma, healing, trust and belonging(包括其他人对这篇文章的评论文也非常好看)。在这篇报告中,咨询师提出了信任与归属感作为咨询的核心因素。


 

(深圳工作室)


弗洛伊德当年曾经带着自己的小狗和来访者见面,也曾和来访者在公园中散步咨询,当下的甚至在北美出现了公园散步治疗这种新流派。我知道一旦开始这样说,一定会带来非常非常多的争议,我并不是鼓励大家突破设置,我只是希望能够和你一起探索,设置,究竟是什么?


(深圳工作室)



PART 06

多元工作方式


每个来访者都不一样,每个人的工作方式都不一样,坐在地上玩游戏、共同拼接组装、一起做梦、写信、看电影、听音乐、磊积木、玩单机游戏,只讨论游戏。我的工作方式可能不太会被老派精神分析派认可,但是过去十几年中,创造性的工作方式证明是有效的。因此,我并不会局限于咨询必须要有一个恒定的空间,一个一成不变的设置,那很重要,但是我并不依赖于它来建立安全感和稳定感。是体验,让来访可以真的越过人际的鸿沟


 


是关系,而非环境,让改变发生。






马晓韵
旅行 心理 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