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命就一直由六根在漏,不要以为只有漏丹叫漏。除了前五根,你的思想烦恼不能停的话,意根也在漏,当然不能成道。得阿罗汉就是得无漏之果,是真正入定,六根不动了,内外皆绝。达摩祖师在嵩山面壁有四句话,是小乘法门的极顶,也是无漏法门的境界:“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一切外缘都放下了,内在连呼吸都不动了,内外皆绝,就心如墙壁,才可以证入无漏的境界。这境界就是小乘无漏果的极果,能做得到前面三句话,至少祛病延年不成问题,而且可以由小乘入于大乘道。
大乘菩萨是入世的,其实入世的菩萨随时都在漏,无时无刻不在消耗。譬如有同学出去教书,回来后对我说,老师,我现在才知道你的痛苦,教笨学生之痛苦,真不如自杀算了!我对他说,这就像人家说,养子方知父母恩。他接着说,第二个痛苦是身体吃不消。他还不到三十岁,身体都快垮了,漏得非常厉害。
道家说法是,“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你再好的工夫,开口讲几十分钟之后,工夫就垮了。烧饭的火候要够,如果一下生火,一下灭火,自然无法成事。修道也是一样,教书不能不动思想,动了意,火工就消了,道也修不成了。大乘菩萨入世是利人,不是为了利己,全盘牺牲了自己,一直都在有漏的境界。
所以行菩萨道是有漏的,要达到无漏之果,只有行小乘禅观的路线。但是小乘罗汉的果位并非究竟,即使入定,终究要出定。出定就会明白,小乘的这个有余依涅槃非究竟,必须由小向大,转向大乘。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东方出版社)
“闭塞其兑”,兑卦所代表的东西很多,在人体上兑代表口,“闭塞其兑”就是要闭嘴。不过以道家来讲,人身上的口很多,凡是开窍有洞的都是口,最大的是吃饭的这个口。人身有九窍,头部七个洞,身体下部两个洞,都是口。为什么闭嘴巴重要?修道人都知道的一句话:“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 一个人爱说话,经常用嘴巴,一定会短命。所以我上课太多,有时候一连七八个钟头都在讲话,这就是在求早死。事实上并不是因为开了,而是精气神漏了,因为讲话时精神、意志、脑力、血液都在放射,都在消耗。一句话讲出来,生命全体的机能都要动,所以消耗得很厉害,也就是开口神气散的道理。所以修道第一要“闭塞其兑”,所有开口的地方都要封锁,不向外漏。“意动火工寒”是讲意志凝定的境界。佛家要做到无念专一,意一动叫做散乱,意散乱就不会结丹。我常说佛家所讲的“定”,就是道家所讲的“凝神”。定是讲法则,凝是讲境象;道家这个凝结的“凝”,比佛家讲的“定”还确实一点。《我说参同契》(东方出版社)
一个人真正要恢复自己的本来,发展自己的生命,就不要把自己的精神消耗在后天的世事之中。我们这个身体的生命,像个干电池一样,充电并不多却消耗得很快,一下子就干涸了。要用得吝啬一点,减省一点,才能保持这个身体的长远存在。“治人事天,莫若啬”,这里老子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节省,说话也要节省,废话少说,乃至不说。不做浪费的事,集中意志做正当的事,这是对精神的节省,对生命的节省。一个人修道,欲求长生不老,方法很简单,就是不浪费生命,少说废话,少做不必做的事,办事干净利落,简单明了。......应该节省自己的生命、精神,所以道家老子的秘诀就是“啬”。老子之所以谓老子,据说他活了几千年不死,就是靠这个“啬”字来的。道家与佛家的差别在哪里?我个人的看法是:佛家一上手就是“空”,就布施;道家入手就是“啬”,就是节吝,以养精啬气为主。......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一个修道的方法——“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兑”是《易经》上的卦名,“兑上缺”,下面两横,上面一横的中间断缺为二,这是兑卦。“兑为泽”是水,代表海洋,在人体是嘴巴,是有漏洞有缺口的地方。老子说打坐修道的时候,嘴巴闭起来,不要讲话。人身上不止一个缺口,共有九个缺口、漏洞,所以全身都要把它严密关闭起来,就是不要漏气的意思。道家有两句话,“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一个道家的修行人,常沉默寡言,因为他要保守元气!“塞其兑”,实际上“兑”也并不完全指身上开口处,也指心理上的渗漏。不管是生理或心理渗漏,都要把它圆满起来,眼睛耳朵都要全部封闭起来。“终身不勤”,并不是勤快的“勤”,而是形容一辈子不会忙忙碌碌,始终是从容不迫的;也就是《大学》、《中庸》所讲的中庸之道,为人处世从容中道的“终身不勤”。“开其兑”,一个人活着时,拼命消耗自己的生命,九窍漏洞统统地打开;“济其事”,整天忙忙碌碌,一辈子为人世间事务忙。这样一来这个人就“终身不救”,救不了啦!消耗到完了为止。《老子他说》(东方出版社)
“善于出息念,入息俱亦然。出入谛思惟,分别具明了。此则决定分,世尊之所说”。修安那般那出入息的工夫,“善于出息念”,注意这个话!我们人自然有呼吸嘛,一定随时在一呼一吸。呼的那个气出去了叫出息。但是普通我们称为呼,不叫息。息和呼吸是两样。我们这个呼吸自然的一出一入是一呼一吸,拿佛法来讲是安那般那出入息,在一呼一吸之间有个间隙叫息。那么我们呼气的时候,把那个息的境界也带出去了,这是一般人的呼吸,所以心也静不下来,脑子也静不下来。当年我的老师问我一个问题,念先动还是气先动?你们还记得这个故事吧!念一动了,气就散了。所以道家有两句话要注意,“开口神气散”,像我上课说话,开口讲话神气就散掉了;“意动火功寒”,意识一动,你那个三昧真火的力量就散掉了。所以“善于出息念”,这一句话要注意,我们自然都有呼吸,为什么这里特别提出来说“善于出息念”呢?因为我们普通人一呼一吸自己都不知道,脑子在乱想,心念跟呼吸是分开的。那么修行人对于出入息,意跟息是配合的,所以出息的时候没有散乱,这样才叫做“善于出息念”。“入息俱亦然”,等到吸气,自然吸气进来时意念一样同呼吸是配合为一的,没有散乱。“出入谛思惟,分别具明了”,一出一入之间,这叫系心一缘了,就是呼吸同这个意念已经打一个结拴住了,像把牛鼻子穿起来,这一条野牛不乱跑了。在这个一出一入之间,非常仔细去思惟观察。做这个工夫绝不是空洞的理论,要正思惟,是用第六意识来思惟,但是不是分别心,是知觉心。要一出一入之间念念清楚,这个分别出入息非常具体的,都明白了。这个你做到了,已经超过数息,在随息、止息的境界里。南老师讲《达摩多罗禅经》
感恩您对本公众号的慷慨赞赏(请识别下图二维码)。不论多少,是心意也是鼓励!文章转载可开白。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相关文章均由“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整理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