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大发瑶族乡成立40周年】平乐「我来夜读」卢发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平乐糖环”(上)

民生   2024-11-02 21:30   广西  


无论你在哪里,请记得打开手机

第450期 | 2024-11-2

  点击收听 



朗读 | 唐冬欢

文字 | 许建平



卢发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平乐糖环”(上)


「留言」:听一听“平乐糖环”的故事。




大发瑶族乡位于平乐县城的西南面约18公里处,千百年来居住此地的瑶族先辈们,用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勤劳勇敢的进取精神面对困难,在生生不息的繁衍中,为古老的华夏文化留下了一笔笔丰富的“遗产”。如“盘王神舞”“香龙舞”“长鼓舞”等一经推出,即让人耳目一新有如穿越时空之感。而“瑶医药浴”“平乐糖环”的再现,则让人重新认识了瑶医的神奇和民间小吃的传承。



瑶民的饮食习惯与其游耕生活息息相关,多以腌制和油炸品为主,既便于保存也利于携带。随着时代的变迁,瑶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样的饮食习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平乐糖环”却不相同,它不仅制作讲究,入口香脆、甜而不腻,流传至今仍能唤醒人们味蕾的贪念。


平乐糖环经历了哪些艰难曲折的传承历史,又有着那些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带着上述想法,笔者找到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乐糖环”传承人卢发仁,在他的侃侃而谈中,还原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平乐糖环故事。


卢发仁告诉笔者说,糖环是古代人们中原南迁时传入的小吃,有着悠久的历史。他家祖上属瑶民过山瑶的一支,从广东到大发瑶族乡巴江村繁衍生息己有上千年的历史。过山瑶过去过着游耕的生活,每到一地便用刀耕火种的方式开垦土地种些地谷、红薯、玉米之类自给自足,少与外界接触。由于经常迁居,有时候翻山越岭一走就是十天半月的,不可能大量的携带粮食,糖环就成过山瑶迁居时的主要食品。


起初的糖环用麦面制作而成,工艺也比较简单。传入广西后因南方人喜食稻米而少食麦面,遂改用粳米磨成粉,用蔗糖水调和制成大小不一的环形食品,经油炸而成,这就是最早的平乐糖环。


糖环一经发明便受到了瑶民的喜爱。这种用糯米制成的食品不仅解决了游耕中的充饥问题,也成了大人小孩的上品零食,再配以瑶民为驱寒驱湿而用姜茶熬煮成的姜茶水食之,更是令人回味无穷。一个时期以来,糖环成了过山瑶家家户户无户不做无人不喜的传统美食,以至于逢年过节和家有喜事时,人们还会把糖环当作最好的礼物互相馈赠。


然而就在这一赠一送之间,糖环的制作从用料和工艺上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来源于糯米的运用。糯米的特性是具有较强的黏性,与之粳米的硬度相比更软和,油炸后食之松脆爽口,适合老人和小孩的牙口。


第二个变化是黄糖片的出现。片糖为制作糖环时调节甜度提供了便利,且片糖易于保存,随取随用,避免了糖蔗短缺时的不便。


第三是在制作工艺上,增加了民族特有元素。例如从形制上把原本五花八门的糖环品相,统一到大小环状,环环相扣,体现了本民族虽独立游耕又互相依赖、团结和睦的民族精神。最后用木板雕刻模型,推广使用,久而久之成为糖环的统一制作模式。


这些微妙的变化在瑶民的日常生活中代代相传、日臻完善,夯实了平乐糖环制作工艺的历史传承。



“乡音读昭州
 邀你用方言读出平乐文化!

「我来夜读」征集中

Z
J


你热爱朗读吗?热爱文字吗?欢迎你,将佳作投递至小布的邮箱:glplfb@163.com,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小布微信,与我们分享你的人生故事与感悟。

如果您也喜欢这篇文章,可以点击下面的小程序进行朗读,还可以添加自己喜欢的音乐,录制和配乐一步到位。





来源:平乐县融媒体中心

编        辑:王红玲

校        对:曾颖 杨可欣

审        核:汪文卿

监        制:邓世亮

欢迎投稿:glplfb@163.com


点亮在看



平乐发布
发布平乐重大新闻、重大活动、舆情资讯,挖掘传承平乐历史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