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工资4万以上的,有博士毕业的,有大学毕业的,甚至也有连初中都没毕业的,收入水平与学历高低有相关性,但不是强相关。博士群体里,单纯看钱的话,分布也挺广的,几千到几万,到大几万到十几万的都有,而且这条曲线是加速陡峭的,越是头部,差距会拉得越大。例如,肖明是博士,在上海每月税前不到5个达不溜,年终奖约4-5个月。周围同事收入水平相当,上下浮动不超过2k,基本也都是清北复交博,或海外名校博。其实过得也就那样,要说真有什么好处的话,可能是相比于同龄人,少吃了一点点点苦。在过得舒服对比少花点钱这个选择题里,基本会选择前者。比如租房,为了多睡一会儿,为了不跟奇葩舍友扯皮,肖明和同事们都选择了在公司附近,整租一个宽敞的,租金高个三四千。吃饭穿衣、生活用度、出去玩也是类似,差价几百块以内,不再纠结,果断选择更好的。说句真心话,没怎么吃过传统意义上“沪漂”的苦,如果不买房,在上海活得相对滋润。同时,也可能会掉进消费主义的陷阱,比如,要按每月22天的工作日,那50000/22=2272元/天。好了,有哥们纠结要不要买airpods pro,大家就会起哄,才1899元,不到一天的工资,便宜,赶紧买。工作很累,忙的时候累成孙子,节假日也没得休息,入职以来,自觉抵抗力差了不少,隔三差五感冒发烧,部分女生在攻坚阶段内分泌都会紊乱,公司能给你开这个价,那势必是要从你身上剥削更多的。其次是不稳,今天起高楼,不知道哪天楼就塌了。这一点真的比不了体制内,经常羡慕公务员和老师们稳稳的幸福,会习惯性焦虑未来在哪里。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累进税率,1月份扣税最少,12月扣税最多。税前5万,税后真就3万出头。五险一金和税,约占30%,也就是说,每年的头4个月,基本属于义务劳动。也不是所有博士都能赚五万,也不是所有的博士都是“有用”的。很多博士的研究方向都属于基础学科,这些方向对于研究者来说很有趣,或许对于未来某个重大科技的突破,拥有极大价值,但是现阶段来说,尤其对于企业来说,“没用”。
高校博士去跟企业谈项目的时候,对接人员的一句灵魂拷问,经常会让高校老师哑火:“您这个研究确实很高深,很有水平,想问一下,它对于我们企业的这个业务有什么用呢?”所以不要把“读博”这件事想得过于高大上,其实读博,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博士生自己的探索欲望。
选择读博的人,或多或少都对某一方向的科学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在读博期间,解决一些困扰自己的小问题,而没有考虑这些问题,甚至这个领域是否有“钱途”。
如果是以提升收入为目标而选择读博的话,那一定要慎重选择专业,选择那些能够落地,能够实实在在解决市场问题的方向。这样毕业的时候既可以选择卷进高校,也可以选择去企业拿高薪。
如果选择了一个不接地气,丝毫不关心市场需求的“悬浮”专业,那除了找个地方继续自己的研究外,说实话,也没什么更好的去处。
有100万现金家庭有多少?
武汉年薪20万是什么水平?
一次能拿出50万存款的家庭有多少?
家庭年收入80万,可以过的多舒服?
有8000万净资产的人,是否站在社会顶端?
多少人有月薪2万
香港年薪150万港币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