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楼琴社 “粽”琴雅集,6月9日在川沙六团举行
召楼琴社社长章尚敏,副社长朱鸿祥、王珑、李臆懿,秘书长王辉,徐汇琴社秘书长纪泽华,浦东新区政协委员顾英姿、马振钧,闵行西区公司杨总,援藏志愿者米老师和团队,政协活动中心倪老师,以及热爱古琴的学生和家长30多人参加本次雅集。
大家听端午故事,赏古琴雅韵,尝柴火粽子,度过一个有意义的端午佳节。
“粽”琴雅集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章尚敏社长致开场白
雅集由章尚敏社长作开场白,他首先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端午节的民间故事:
端午包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抱石投江的爱国情怀;
端午赛龙舟是为了纪念"涛神"伍子胥;
端午纪念曹娥救父投江,教育人们要孝敬长辈,珍惜家人;
端午节白娘子喝雄黄酒现原形的故事,表达了一个美好的爱情传说,所以在端午节那天,老百姓都喝雄黄酒避邪。
端午节插艾草源于黄巢起义期间的一个故事,表达了好人一生平安。
还有纪念介子推,端午节门前插柳等等。
聘任仪式
聘任李臆懿女士为召楼琴社副社长,章尚敏先生为其颁证
李老师热衷于传统文化,深耕琴坛数十载,同时又对琴社无私奉献着,经过社长会议研究,同意李臆懿女士为召楼琴社副社长。
社长、副社长、秘书长合影
王珑老师介绍了《海上雅乐》近况
朱鸿祥老师介绍了古琴打谱的相关信息。
章尚敏老师在介绍完端午节的民间故事和典故后,又介绍了端午节与古琴的相关知识,端午节以纪念屈原为重要内涵的传统节日,与古琴同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古琴曲中,至少有十多首曲与屈原直接相关,它们或以屈原作品、屈原故事为线索,或以追思屈原为题材。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除此之外,还有《泽畔吟》、《屈原问渡》、《佩兰》和《屈子天问》等。
琴曲《离骚》是屈原题材曲目中最重要的作品,其真正作者并无定论。该曲近40个传谱中所用调性主要为凄凉调,抒发了屈原遭奸人谗言后的忧郁苦闷,及思乡爱国之情。《琴学初津》中“始则抑郁,继则豪爽”一语,准确地概括了此曲的情操和格调。《离骚》一度几乎成为绝响,直至1960年代初,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打谱,这首曲子成为了管先生的代表曲目,当然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风格也令此曲更受人喜爱。管先生的版本构架宏大、古朴苍劲、下指刚健有力、吟猱简练有度。所以很多人一提到《离骚》,首先想到的是管平湖先生演奏的版本。
古琴有着三千多年历史,它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寄托。琴对于古代文人,可以说既寄托了理想,又托付了性情,更意味着精神境界的超逸,得此受用,
以上每支曲子风格不同,各具情调,让听众领略到古琴丰富的表现力。端午佳节,让我们在初夏赏琴,体味千年前古人的心绪,获得一份心灵的安顿。
古人还有很多端午和古琴的诗词。
章社长也结合今日雅集,即兴作一首:
五月清风轻拂面,端午佳节闹市闲,
粽琴雅集古韵美,琴韵叶香入心田。
《寒山僧踪》琴箫演奏:章尚敏
《平沙落雁》演奏:许瑞桐
《归去来辞》演奏:郑子珺
《流水》演奏:王辉
《顶呱呱》舞蹈:王颜月
《忆故人》演奏:李臆懿
《关山月》演奏:张茗哲
《神人畅》演奏:孙雨天
《列子御风》演奏:傲轩
《秋风词》弹唱:王珑
《白雪》演奏:顾英姿
《潇湘水云》演奏:朱鸿祥
合影
雅集中又有几位新琴友加入,更可喜的是看到几位学生的精彩演奏
参加雅集的嘉宾中有几位援藏志愿者,负责人米老师介绍了他们支援藏区的善举。
援藏志愿者们的活动照片展示
本次雅集特色之一:柴火粽子土鸡蛋,热气腾腾扑鼻香。
海上书厢及上海峻岳坊联合成立
“召楼琴社”
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目标
组建一支开放、包容、传承、公学的民非社团
因召稼楼古镇升级改造,暂迁至川沙六团德兴街85号院内
图片 | 陆㼆
附:端午节相关古琴曲介绍
端午节以纪念屈原为重要内涵的传统节日,与古琴同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古琴曲中,至少有十多首曲意与屈原直接相关,它们或以屈原作品、屈原故事为线索,或以追思屈原为题材。除了《离骚》之外,还有《泽畔吟》、《屈原问渡》、《佩兰》和《屈子天问》等。
《离骚》
琴曲《离骚》是屈原题材曲目中最重要的作品,其真正作者并无定论。该曲近40个传谱中所用调性主要为凄凉调,抒发了屈原遭奸人谗言后的忧郁苦闷,及思乡爱国之情。《琴学初津》中“始则抑郁,继则豪爽”一语,准确地概括了此曲的情操和格调。《离骚》一度几乎成为绝响,直至1960年代初,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打谱,这首曲子成为了管先生的代表曲目,当然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风格也令此曲更受人喜爱。管先生的版本构架宏大、古朴苍劲、下指刚健有力、吟猱简练有度。所以很多人一提到《离骚》,首先想到的是管平湖先生演奏的版本。
搔首问天
《天问》有屈原第二长诗之称,琴曲《搔首问天》和《屈子天问》的音乐形象、情绪基调均与《天问》相符。《梅庵琴谱》中《搔首问天》后记称:“低徊穷思,不得申诉之苦,及俯仰哀号无可奈何之慨。”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搔首问天》与王昭君题材的《秋塞吟》、伯牙题材的《水仙操》三者相互混淆,既存在同曲异名情形,又有异曲同名情形,盘根错节不知所自。有琴人总结:小曲《秋塞吟》演变成大曲《搔首问天》,而小曲《水仙曲》则演变成大曲《秋塞吟》。
屈子天问
《屈子天问》与《搔首问天》均是源于同一主题,仅见于清代的《春草堂琴谱》与《绿绮清韵》二谱中,创作于明代民间。《绿绮清韵》称此曲又名为《水仙操》,这就更加深了《搔首问天》《秋塞吟》《水仙操》等曲的混淆。像清末的《双琴书屋琴谱集成》,在琴曲《水仙操》标题下就注明:一名《湘妃怨》、《秋塞吟》、《昭君怨》、《骚首问天》、《屈子天问》。
屈原问渡
《屈原问渡》作者不详,约出自宋代民间。乐谱最早见于明《浙音释字琴谱》,是一首八段琴歌。此曲打谱主要有姚丙炎、顾梅羹版本,凄凉凋,曲意缠绵悱恻。屈原被放逐后,为楚怀王不识其忠心而独自伤悲,向渔父问渡,后即投汩罗而死。后人作此曲以悼念屈原。后文多首琴曲也都是以这段故事为题材。
《泽畔吟》琴曲同样是根据屈原与渔父的故事创作:屈原“被发行吟泽畔”,一片爱国之心受到压抑,以致形容枯槁,颜色憔悴。他向渔父倾诉自己“郁结蒙尘”之情,可是渔父却“鼓枻而去”。《泽畔吟》最早见于明《神奇秘谱》,是南宋浙派著名琴家徐天民创作的曲目。此曲有姚丙炎、吴文光打谱版本。
《佩兰》据《春草堂琴谱》,这首古琴名曲取自屈原《离骚》中“纫秋兰以为佩”诗意而作,借兰花比喻作者爱国之情,曲调清淡质朴。相传作者南宋毛敏仲,曲调清淡质朴,佩兰比喻自命高洁。《天闻阁琴谱》说:“战国时,有灵虚子者,游嵩山,遇羽人鼓琴石窗之下,鹤舞于庭,兰馨于室,延入晤语,因授以清羽之调,名曰佩兰。”此曲音韵醇和,若九霄环佩之声。
古琴有着三千多年历史,它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寄托。琴对于古代文人,可以说既寄托了理想,又托付了性情,更意味着精神境界的超逸,得此受用,“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君子以琴书自娱”,诗礼之家以“琴书传家”,就是自然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