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琴道中人范文正

文摘   2024-08-07 16:46   上海  

范仲淹---琴道中人范文正



明绘范仲淹像 ©青州市博物馆藏

在北宋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涌现过一大批忧国忧民的文臣,他们既是臣子,又拥有着极高的文学音律素养,晏殊是,受其知遇之恩的范仲淹同样是。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范仲淹和他鲜为人知的琴道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谥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好弹琴,尤其《履霜》一曲,人称范履霜。

 
范仲淹早年苦读及第,为人秉公直言、高风亮节;作为政治家,重修捍海堰,极力推广庆历新政;作为教育家,受晏殊提携执掌应天府,重整书院学风;作为军事家戍边西北,大力提拔军队将领,对沿边少数民族严立赏罚公约,使其安心归宋;作为文学家,擅长书法,词文不多却篇篇出彩,是继承孟子“浩然之气”和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典范。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范仲淹都有不同的感慨,他把这些思想和情感写进了他的诗词中,弹进了他的乐曲中,不仅是贤臣、是文人,更是一位深谙音乐之道的琴家。

师从琴家崔遵度
 

北宋古琴家·崔遵度

范仲淹习琴于北宋史学家、古琴家崔遵度,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范父(继父)。当时范父在山东淄博作官,崔遵度也是淄博人,于是便有了习琴的机会。 

 

在习琴期间,一日他向崔先生请教:琴何谓是?公曰:清丽而静,和润而远。范仲淹体退而悟道:“清丽而不静,其失也躁。和润而弗远,其失也佞。不躁不佞其中和之道欤。

 

范仲淹儿时家贫,曾作《荠赋》中写道“陶家翁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入口中,嚼生宫商角徴。”但无论走到哪里,茶饭可以不思,琴剑必须随身。当年范仲淹离家前往应天府考取功名时,其他东西可以不带,唯琴剑傍身。

 
 个人志趣与家国情怀
 

《西簏堂琴统》之《神人畅》
 

范仲淹除了善弹琴,还经常把音乐同治世之道、人生志趣联系在一起。前有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后有范仲淹“我闻遗音泪如雨”。

 

《听真上人琴歌》

银潢耿耿霜棱棱,西轩月色寒如冰。上人一叩朱丝绳,万籁不起秋光凝。伏牺归天忽千古,我闻遗音泪如雨。嗟嗟不及郑卫儿,北里南邻竞歌舞。竞歌舞,何时休,师襄堂上心悠悠。击浮金,戛鸣玉,老龙秋啼沧海底,幼猿暮啸寒山曲。陇头瑟瑟咽流泉,洞庭萧萧落寒木。此声感物何太灵,十二衔珠下仙鹄。为予再奏南风诗,神人和畅舜无为。为予试弹广陵散,鬼物悲哀晋方乱。乃知圣人情虑深,将治四海先治琴。兴亡哀乐不我遁,坐中可见天下心。感公遗我正始音,何以报之千黄金。

 

这首作品不仅从知音者的角度描绘了真人丰富多彩的琴歌节目,从最后几句话中也体现了范仲淹时时刻刻的忧国忧民情怀。

 
 一曲《履霜操》尽得千年风雅
 

《明王履吉正书琴操》
©今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舘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止弹《履霜》一操,时人谓之“范履霜”。

 

又据蔡邕《琴操》记载:《履霜操》者,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也。伯奇母死,吉甫更娶后妻,生子曰伯邦,乃谮伯奇。伯奇被逐出家,清晨履霜,自伤无罪,乃援琴而鼓之曰:“履朝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听谗言,孤恩别离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痛殁不同兮恩有偏,谁说顾兮知我冤。”便是《履霜操》。

 

范仲淹于琴曲中思古,诗曰:“思古理鸣琴,声声动金玉。何以报昔人,传此尧舜曲。”显然范仲淹是崇古且追求中和之道的。

 

范仲淹因《听真上人琴歌》中 “感公遗我正始音,何以报之千黄金。”而欢喜,以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名垂千古,又以《履霜》一曲尽得千年风雅。


范仲淹一生“谏则必黜,黜出益谏”,坎坷失意,却始终不失志向。三言两语完全无法讲清这位忠直坦荡的君子。他一生仕途三十八年,五上五下,几度贬谪升迁,无论是州府任职,或是出守边疆,入朝为相,始终与琴为伴,为音乐所伴。

 

他几度失意却终是选择放下,放下的是身在高位更能为民请愿的的遗憾,但无论驻守何处,都一心造福百姓。“有怨有憾亦不至改变心志。这大概就是仁君与昏君、君子与小人的差别了。”


(本篇图文摘自网络)


海上兰亭书法院
弘扬中华传统,传承书法艺术;培养中青年人才,推出海上兰亭奖;开讲堂,组论坛,书道养正,怀德积善,服务社会,助推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