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社长,老梁。
当我们提到30+未婚女性焦虑,往往想到的都是从宏观的社会视角来分析这个愈演愈烈的现象,也诞生了许多文章。
但今天,将分享一篇来自我们编辑的文章,她从自身的经历和感悟来切入,为我们展开了一副30岁单身女青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其中不乏深刻的分析。
两年前,我从上海静安寺路过,突然从后面追来一位僧人,跟我说道:“施主,打扰了,我之所以追上来,是发现施主很有佛缘,不知施主可有此想法?”
我虽然很诧异,但还是礼貌地拒绝了。
经过这一事后,再想想身边人对我的评价,也许归纳为“无欲无求”也并不是毫无道理。作为一名老90后的我,求得最少的应该还是在婚恋方面,总结起来,即没想法、不主动、很安逸。
大龄未婚的状态是淡定还是焦虑?
当我查阅焦虑的表现症状时,可以发现主要是过度忧虑、紧张、不安,再想想我自己的状态,不仅不存在这些症状,相反,我的生活总是“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
可见,即使大龄未婚,焦虑并不是生活的常态,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也会有焦虑的时候。
又到了每周与父母固定视频的时间。
“女儿,上次加微信的那个男孩聊得怎样啦?人家各方面挺好的,你也这个年纪了,还是女孩子,眼光不能太高了。”
“我哪里眼光高了,那总得看眼缘吧!”
“眼缘是个什么?爸妈已经老了,你如果再这么任性看眼缘,以后就真的要一个人了,爸妈怎么放心你。”
我相信,同是大龄未婚女性的人对这点深有体会,当我们在享受单身状态时,生活总是无比美好,但当我们要面对父母的担忧以及自己可能孤独终老的结局时,也会或多或少的产生一些焦虑。
这种焦虑一定程度上应该来源于行为的越轨。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对越轨一词进行过定义,他认为越轨是对于某一社区或社会中被大多数的人所接受的一套既定规范的不服从。而我不服从的正是那种所谓到年龄就要结婚生育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推动下,我需要被动思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被迫决定是否应该放弃现下的生活。
但是,对于我这种已经习惯了被催婚的人来说,被动思考也只会发生在一瞬间,生活总会回到原有淡然处之的模样,这是一种自己默许的放纵,未婚是自由,也是享受。
偶发性的焦虑该接受还是反抗?
有的时候我也会想,既然已经开始焦虑了,不妨与那些个相亲对象接触试试。但转瞬又会反问自己,一时的焦虑是否应该成为我们选择结束单身生活的条件呢?
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曾在《焦虑的人》一书中曾说,最能体现人性的焦虑症状,就是我们总企图用混乱来治愈混乱。
身边就有类似情况的朋友,因大龄未婚,加上亲朋好友的催促,偶发的焦虑越来越多,于是她一次性微信加了四个相亲对象。即使发一句“今天终于凉快了”,也要发四遍,四个人四个不同的回答,她就不得不费尽心思的想四种既能表现幽默,还不尴尬的回复。
经过长达两个月的煎熬,她终于把4个熬成了2个。可最后发现,即使相亲对象的数量有所改变,但那种让人烦躁的状态并没改变,尤其是与单身状态时的自己相比,这种不断相亲、尴尬式聊天的状况让自己变得更加容易焦虑。
我也深信,在并没准备好的情况下,匆忙进入一段关系,只会让原本的情况更加复杂,也从而产生更多焦虑。
不得不说的是,因大龄未婚产生的社会焦虑远远超过了个人焦虑。
有学者对社会焦虑进行过定义,认为社会焦虑也可称为社会紧张,指因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所引发的社会成员关于自我、他人以及未来的担忧。
回顾身边的情况,不难发现,往往因大龄未婚经常性焦虑的是父母和社会,父母担心的是未婚子女年老后的境况,社会担心的是低结婚率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比如负人口增长率,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需要真正解决的是经常性的社会焦虑还是偶发性的个人焦虑,接受自己的焦虑意味着对社会焦虑的反抗,正如一个同我情况一样的女性朋友所说,“总会有很多人及时结婚生孩子,也不缺我一个。”
所以,总有人解决社会焦虑,至于我们自己的焦虑,不如坦然接受,也许接受才能享受心灵的安宁,也才能享受一个人生活的美妙。
一个人的生活是安逸还是孤独?
撇开偶发性焦虑来说,其实我蛮享受自己未婚独居的状态。
当工作结束后,回到我45平米的家,这个面积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来说,已经很是宽敞,虽然每月光租金就要花掉我一半的工资,但与它带给我的自由和自在相比,这点钱依然很值。
打开还冒着热气的外卖,看着刚刚更新的综艺,屋子里除了饭菜的香味,还有我肆无忌惮的笑声。
然而,却总会有人问我:“你一个人生活不会觉得孤独与寂寞吗?”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都会面无表情地回答:“不会啊!”
即使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回答,依然有人觉得不可信。我想这其中的缘由,可能是总有一些人把孤独二字与人数相连,一个人即意味着孤独。
但事实也许刚好相反,往往最喧闹的地方最容易让人感到孤独。
美国作家梭罗在《独居生活》中就曾说过,空间上的亲近并不意味着心灵上的亲昵。对此我深感认同,人与人之间,空间上的距离总是容易跨越,而心灵上的距离则可能永远无法跨越,如果心灵不亲近,那么空间再近显得也是毫无意义。
据统计,截至2018年,全国就有超过7700万独居状态的“空巢青年”。更有预测,2021年,我国“空巢青年”人口数量会上升到9200万。而根据人民智库曾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空巢青年”是主动选择独居生活的。
数据可以说是最好的证明。选择独居生活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至少有一部分证明了一个人生活的安逸。对于这样的一群人来说,也许偶尔也会感到孤单,但并不觉得孤独,因为,孤独的人总会感到孤独,而享受孤独的人永远不会孤独。
古人常说,三十而立。三十岁意味着要有所成就,意味着要承载得更多,但很多人却认为三十岁里的主要成就指标应该是是否结婚,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毫无疑问,这种观念是存在偏差的,是否结婚只是一种选择,与其把结婚当作一种成就,不如把生活得快乐当作成就。
也许正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中所言,“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对于三十岁的女性来说,单身生活到底是快乐的谎言还是焦虑的真相,只有我们自己能深切感受到,但对于我来说,绝对是快乐的真相。
安利时刻
教练对话,既暖人又养人的副业新技能。
社没教练咨询预约平台,将于8月中旬上线。
如果你对“人生教练”或者“教练技术”这个新技能和新职业感兴趣,或者想成为教练,也欢迎加入我们的教练交流群。
后续,我会在群内做一些“教练对话”和“心力人生教练”的介绍和分享,以及给大家一些教练对话体验的名额等。
打造“教练+”思维,多场景应用,比如教练式育儿育人、教练式职场职业、教练式关系沟通、教练式领导力、教练式IP、教练式情绪管理、教练式销售、教练式自我成长。
加下方老梁社长的微信,即可进入“人生教练交流群”,申请暗号:人生教练。
作者:童大头
编辑:KK
封面:《爱情而已》
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