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健康庆阳”
11月14日
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
今年的活动主题是
“糖尿病与幸福感”
倡导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为糖尿病健康服务的核心
促进患者享有健康生活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或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其主要特征。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伴有胰岛素作用缺陷(即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
一是因急性高血糖引起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等急性并发症,如果救治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
二是因长期慢性高血糖导致的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主要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心力衰竭,其中ASCVD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周围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糖尿病神经病变。上述血管病变可以导致心肌梗死、卒中、失明、肾衰竭、截肢等严重后果,是糖尿病患者致残或致死的主要原因。
1.高风险人群
具备以下因素之一者为糖尿病高风险人群:
年龄≥40岁;
超重与肥胖[体重指数(BMI)≥24kg/m²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有糖尿病家族史;
缺乏体力活动;
高血压;
血脂异常;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分娩史或妊娠糖尿病史。
2.糖尿病前期人群
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为糖尿病前期人群:
6.1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L;
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
让我们从中医、西医、
运动、饮食、体重管理等方面
并结合国家的糖尿病防治行动内容
深入了解糖尿病的防治之道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其病因与“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肾亏虚”等有关。中医通过“调理五脏”来增强人体的代谢能力,从而帮助控制血糖。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中药调理、针灸、穴位按摩、食疗等,不仅能够改善患者体质,还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此外,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中医指导下的日常养生方式,如规律作息、按摩穴位等来增强免疫力。
西医角度:
科学控制血糖,规范用药
在西医角度,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系统性代谢疾病,主要表现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
药物治疗是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分为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等方式。需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强调定期监测血糖,了解血糖波动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需关注糖尿病的相关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
运动管理:
增强体质,促进血糖代谢
运动对糖尿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规律的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并减少体内脂肪堆积,有助于控制体重。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前要检查血糖,避免低血糖风险,同时做好补充水分和热量的准备。在医生或运动指导员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制定科学的运动计划。
饮食管理:
合理饮食,控糖为先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环节。国家糖尿病防治行动中强调了“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糖尿病患者应选择低GI(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蔬菜等,并减少精致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如甜食、含糖饮料、白面包等。同时,注意摄入适量的优质蛋白,如鱼、瘦肉、豆类,以帮助维持血糖平稳。糖尿病患者还应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这不仅有助于血糖的缓慢释放,还能增加饱腹感,减少热量摄入。此外,限制盐分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合理摄入维生素和矿物质,以维持健康的饮食结构。
体重管理:
合理控制体重,减轻胰岛素负担
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加剧,从而引发血糖失控,糖尿病患者应保持合理的体重,通过科学的饮食和运动来减轻体重,从而减少胰岛素的负担。研究表明,体重减轻5%-10%即可显著改善血糖水平,并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风险。在制定减重计划时,宜选择缓慢减重的方式,确保在健康的前提下实现减重目标,不宜采取极端的减肥方式。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糖尿病防治工作,并发布了一系列糖尿病防治行动指南。国家提倡通过全民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学校、社区、单位等场所广泛开展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活动,推动健康饮食和运动理念的普及。同时,医疗机构提供定期的糖尿病筛查和体检服务,尤其是对中老年人和高危人群,进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此外,国家也在积极推动糖尿病防治的科研和医疗服务的升级,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科学的治疗手段和防控措施。
让我们共同关注糖尿病
提高防治意识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携手共建无“糖”世界
来源:陇原健康、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处
采编:赵洋 责任编辑:胡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