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花行:岁月深处的温暖记忆

文摘   文化   2024-08-01 21:15   湖北  



文 / 曾昭立




在石牌古镇的悠悠岁月里,有一段关于“刘大顺花行”的故事,如同一朵永不凋谢的花,在时光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芬芳。


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
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

棉花,这看似平凡的植物,却也曾在文人雅士的笔下绽放出别样的光彩。而对于我来说,它承载着更多的是妈妈童年的记忆,以及家族历史的厚重。


小时候,常听妈妈讲起“刘花行”的往事,那时的我天真地以为那是一个充满鲜花与芬芳的地方,是种花、养花的乐园。直到前些时候,与一位前辈的交谈,才让我揭开了那层神秘的面纱,原来“刘花行”是卖棉花的商号。怀着对这段历史的好奇与敬畏,我查阅了相关资料,试图在岁月的尘埃中拼凑出它曾经的辉煌。


据《石牌志》记载,石牌曾有“花纱线行六家”,其中“刘大顺花行”和“张同康”是两大棉花商号。刘大顺花行位于上正街最繁华的中段,现石牌贵宾楼餐厅正大门处。那房屋高大宽敞,屋顶全是亮瓦,阳光透过,洒下一地璀璨。三大间深深的屋子,客厅宽达 5 米,两边也有 3 至 4 米,宽 12 米,深 10 米。解放前的它有三层,50 年代第一层被拆除。后面的场地更是广阔,花园一直延伸至石牌高中操场。走进屋内,客厅、过厅的天井有 3 米宽,还有精致的转角楼,雕花隔山,古皮板与木地板交相辉映,冬暖夏凉,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温馨的世界。


解放后,这里先后成为粮站和中心百货门市部,53 年被当地政府征收为粮食仓库,60 年代时依然保存良好。65 年之后归属石牌供销社百货商店,70 年代初修缮、改建。它的西隔壁是吴当铺,东面是付恒泰商行,在岁月的变迁中,它见证了古镇商业的兴衰与更替。


曾经,石牌南湖、李集、王龙三大片区多种植豆麦,棉花产量甚少,连同襄东在内,年产皮花不过三四十万斤,棉花生意规模不大。然而,即便如此,刘大顺花行和张同康两家依然与汉口申新纱厂有着密切的生意往来。棉花上市后,便用船运到汉口销售。张同康的老板每年亲自押船,留下了一段有趣的传说。据说棉花爱吸潮,张老板喜欢喝茶,船离码头后,便和船老板一起喝茶。可那把茶壶底竟漏水,十来天的行船,到汉口过磅交货时居然多出百十斤棉花来。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不经意间茶水渗入了花包,这段故事为这段艰辛的生意之旅增添了一抹神秘而诙谐的色彩。


而刘大顺花行,本是殷实之家,赚了钱便在农村买田置地,收了不少租子。然而,命运的车轮总是无情地转动,后来因刘运忠不善经营,花行被迫解散,股东们搬到附近各自做起了小生意。曾经的辉煌如同烟花般消散,但它留下的记忆却永远刻在了古镇的历史长河中。


如今,当我站在这片曾经繁华的土地上,望着眼前的车水马龙,心中感慨万千。那些古老的建筑或许已不复存在,但它们所承载的故事和精神,却如同血液一般,流淌在古镇的每一个角落,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刘大顺花行”不仅仅是一个商号,更是古镇历史的一个缩影,是人们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人们在岁月中的坚守与奋斗。岁月会流逝,但这段记忆将永远鲜活,如同那盛开的棉花,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作者简介曾昭立,男,生于1964年12月,大学本科,学士学位,税务会计师,中国诗赋学会会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员,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楹联学会理事,荆门市诗词学会理事、荆门市楹联学会副会长,荆门市作家协会会员,荆门市东宝区诗词楹联学会会长,荆门市传统文化传播协会监事,荆门市古琴学会副会长,湖北省荆门聂绀弩诗词研究基金会荆门办事处办公室主任。有诗词、楹联、书法、文学作品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刊载。



— END —


相关阅读

● 石牌小镇的生活回归平淡舒适,可曾记得

● 石牌造纸厂印象

● 家乡美景醉我心!

● 我爱家乡的北大桥

● 瓦瓷滩火神庙传说


石牌门户网
千年古镇豆腐乡。石牌人的网上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