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下佳人
能在炎热的八月份办酒席的,几乎全是高考后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家庭办的升学宴。
我问了一句考上的都是什么大学,本科还是专科,母亲却含含糊糊说不清楚,最后只能来一句:反正是大学就行了!
在农村很多人还都分不清大学本科与专科是什么。我其实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也分不清985,211大学都是什么意思。自打离开了校园,这些与大学有关的,好像与我都绝缘了。
最近几年,80后们的子女们也陆续的开始上高中大学了。六、七月份的时候,我所在的豆腐聊天群里讨论的都是普高,职高,大学,双一流,本科,专业,就业……这些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学生突然变得很稀松而平常了,群里时常感慨如今的大学生不值钱了,大把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能干一些低端的初中生也能干的活,像外卖,快递,工厂普工这些。
记的九几年我还在读初中时,只要听说村里有人考上大学,那可是一件了不起的盛事。因为那时考大学的门槛极高,能考上大学的寥寥无几。
不光学习成绩要非常好之外,那时还有家庭条件也限制了许多人的求学之路,农村绝大多数人,像我所在的豆腐群里的,更是全部在初中就被迫中断学业。
虽说大家在吐槽如今的大学生不值钱,但对于我们这些没上过大学的农村80后来说,很早便踏入社会接受了社会的毒打,吃够生活的苦,对没能上大学常常感到遗憾,竭尽全力的也要让下一代圆上大学梦。
群里比我小几岁的发小家秋,他的孩子在今年在老家中考。考试前的那段时间,他的压力比他自己中考时还大,整夜都睡不好觉。
现在的中考制度是五五分流,一半能进高中,一半分流到职高与技校。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不被高中淘汰,家秋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很是上心,花费也比一般的家庭要多得多。
家秋从小便在江苏扬州做豆腐近二十年了,两个娃一直在那边上学,豆腐生意再忙再累,他也不舍得把娃放家里读书。他不希望让娃成为没有父母关心的留守儿童。
为了能够让娃进好一点的学校读书,家秋甚至在17年在当地花高价买了一套学区房,又花重金装修,弄的妥妥当当的,自己却没有住上几天。花这么大的代价,为的就是能让娃进好学校读书。娃在当地读书时的标准和城里的孩子是一个样,该花的钱,该参加的活动是一个不落下。
奈何每个人的资质天赋各有不同。无论加秋怎么砸钱,给娃报各种辅导班,请家教。。。但娃的成绩一直都普普通通,不愠不火的在中游水平。这个成绩在教育竞争激烈的扬州地区是上不了高中的。
家秋没有办法,在去年的时候又费尽力气把娃的学籍转回了老家。只因为老家高中的分数录取线要比扬州低……
经过一年的高强度复习,7月初中考成绩出来,532分。这分数没有惊喜但也没有意外。上不了市重点一中也上不了市三中,经过一番考量,只好让娃去了旧口高中。
“看他的造化了,高中在努力点,运气好能上个民办三本,但大概率也能只上个大专,到时选个好一点专科学校,混个四年,弄个大学文凭,我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家秋在群里说。
旧口高中虽说是个普高但好歹也算能进高中大门,村里阿喆家的孩子却只考了4百多分,这分数普高都上不了,只能选择职高与中专。但阿喆的打算,是让娃去读私立高中,虽说要多花些钱,但为了以后娃能上个大学也认了。
他的想法和大多数农村普通家庭一样,一定要让孩子上个大学,上了大学才会有出路,没有大学文化,走在路上都觉得低人一等。
三伏天里,家秋两口子在又闷又热的豆腐房里挥汗如雨,而隔壁的卧室空调则吹着22度的冷气,与一墙之隔的桑拿豆腐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卧室里传来的叮叮当当,断断续续的吉他“噪音”,让家秋心烦意乱。
儿子最初几天还能帮忙做点小事,但很快就对既枯燥又繁琐的豆腐活路厌烦了。不是跑出去找以前的同学玩,就是在刷手机视频……
接下来要面临的三年高中时光,儿子也没心思复习功课,最近他对吉他产生了兴趣,家秋又狠心花了近2000元买回来儿子看中的吉他。
看着身高已经比自己还高,却还一脸稚气的儿子弓腰每日坐在床头摆弄着电吉他和音箱,几天下来却连最基础的7个音符都弹不对,看来也不是学音乐的料……
家秋不由在群里长叹:我这一生好不容易接受了父母亲的平庸,再后来又接受了自己的平庸,但现在看来,又不得不接受下一代的平庸了…
群里有人安慰,现在的孩子都差不多,不能要求的太多。与有些家庭相比,这还算幸福的。一家人只要不提起学习,还是其乐融融、母慈子孝、承欢膝下……
因为村里还有好多的留守儿童,长时间与父母两地分离,一年中就过年几天能够相处一下。父母亲缺席了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与教育,孩子也因此对家庭观念,亲情淡漠,对父母基本上谈不上什么感情,甚至暑假成天窝在家里睡觉,都不愿意去和父母团聚……
父母在他们眼中只是起提供金钱来源作用。父母的眼中也只有成绩与分数,还有对未来能不能上大学的焦虑……
家长们普便把能否上大学来衡量一个孩子的成才与否,但大学并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
二十年前大学毕业后还会有比较好的工作和单位。周围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娇子”,常常会成为家长拿出来教育自家孩子的典范。所以那个时候能上大学,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家族的骄傲。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调整,大学开始了扩招,上大学逐渐成为了一种常态。每年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不断的在刷新记录。
看过一组数据,2000年大学毕业生才90万人,到2023年大学生毕业生已经新增到1200万人,这几年的高考生还在不断增加,大专院校这几年也在不停的扩建中……
这么多学生,其中一多半都是专科生。还都是以农村的学生居多。专科因为门槛低,只要上了高中考个三四百分甚至两百分都能找到大学上。所以90后的孩子无论成绩好坏,只要愿意,家中有一点经济实力的几乎选择了所谓的“高等教育”。
可当天量的大学生一茬茬的毕业后,社会上却提供不了那么多相对应工作岗位,或者企业要的专业招不到,不要的每年乌泱泱的毕业。
人多便会内卷,单位和企业肯定会优先考虑排名靠前的大学毕业生,除特定的人才外,工资也不会特别的高,因为可供挑选的人太多了。结果最受伤的还是这些农村出来的竞争力不强的专科生。
以前看过一篇报道,在排名靠前的双一流大学里,占绝大多数都是城市里的孩子,因为一直以来,城市的教育资源就一直在碾压农村。
农村里只有少数天赋极高的学生才能脱颖而出,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农村学生只能挑剩下来的,寒门将难再出贵子。毕竟资源,家庭,认知,人脉都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有一次和一个上过大学的初中同学聊天,听他说起过,高中报志愿时,由于家长也没什么见识提供不了帮助,亲戚当中也没有在各个行业里比较历害的来引导,他只能靠自己。便随便报一个在当时比较热门或觉得以后挣钱的专业,还有一些人听信一些外行亲戚的小道消息,报一些xx师范学院,xx警官学校……还以为毕业出来后就能去当老师,当警察……
与孩子的分数相比我一直认为,一味的追求孩子的考试成绩与分数,还不如从小就教育给他一个正确的三观。告诉他为什么读书,人这一生又是为什么而活?
弄清楚这个,可比稀里糊涂的读书,浑浑噩噩的度过一生要有用。
80后的我们几乎都是学生的家长。我的大女儿今年上高三,小女儿今年上小学二年级。我参加过家长会,也和老师交流过。
发现好多学生,都是在家长,老师逼迫下而被动学习的,普遍没有自制力,没有内驱力。写个作业没人监督就会状况百出,在他们心中,读书这件事好像是为家长为老师而读的。
这种学生就算初高中成绩很好,可一旦进入相对自由的大学后,脱离了管束后很快会放飞自我。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大学里花着父母的血汗钱,打游戏,睡懒觉,进酒吧…上课完全凭心情,反正也没人管,生活费超支,没钱了就伸手向家里要,还认为上学拿钱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事……
父母对孩子的爱可以是无私的,但不可以是无方向的。父母要了解自家孩子是什么样的秉性,并尽早教会一些这个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读书最重要的不是学历,而是认知与家庭教育。
我老家所在的那个窝子里,一共有十几户人家,总共出过三个本科大学生,其中有两位是家秋的堂哥他二爸家的两兄弟。
那时候九年义务还没有免费,学杂费高,全靠种几亩地供出两个大学生十分不容易。弟弟的成绩非常好,哥哥阿健稍差一点,哥哥不忍心父母如此操劳,初中时便想辍学把机会让给弟弟。
父亲没多说什么,只让他先读完初中再说。但从那以后只要是假期,他都会要求两个儿子跟着自己去下地干农活,插秧,除草,收割稻谷,打黄豆,掰包谷,起花生……
暑假过后,哥俩被晒的脱了一层皮,父亲告诉哥俩:不想读书,就要当农民,像这种农活要做一辈子,就算不种地,以后也要靠体力吃饭……看是愿意吃读书的苦,还是吃生活的苦……
后来哥俩一前一后双双都考上了市一中,为了凑够学费和生活费,阿健的父母真是累断了腰,没日没夜的在地里干活,一有空闲还要去做泥瓦活,就连过年前后也还要去市里摆摊卖饼,打零工…
让阿健触动最深的是高二那年的暑假。那个夏天哥俩都在学校里补课。父亲出门做活去了,母亲在家晒谷子,摘花生。
一个戴着鸭舌帽的中年男人骑着摩托车一路打听到他二妈家称是阿健的班主任,因补课忙这月不放假了,他是过来帮阿健带下个月的生活费。
那个时候学生还没有手机,一时不好联系,阿健妈便取来刚卖谷子的500块钱交给了那位中年男人。
但第二天,阿健便打电话回来了。原来那位中年男人是个骗子,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了学生的信息,骑车挨个乡镇的行骗。许多家庭都中招了……
得知被骗后,家秋二妈坐在地上伤心的嚎啕大哭,这那是卖谷子的五百块钱,这可是他为儿子下个月准备的生活费啊!没有了生活费,他儿子在学校里要挨饿了!
众人怎么都安抚不了,家秋二爸便和我母亲,邻居们交待:让我们在家盯着点阿健妈,怕她一时想不开,寻了短见……
自己则骑自行车去了在大热天里别人都不愿去的乡砖瓦厂,在那里玩命的干活,并赶在两个儿子回家前,把那五百块钱亏空补了回来。
多年以后,阿健每次回忆此事,都会湿了眼眶。
每当他感觉到学习累,想懈怠时,眼前就会浮现出父亲独自一人在闷热高温的窑里狠命搬砖的样子来。阿健便发狠的学习,大学四年,当同一个宿舍,别的同学清晨还在床上睡懒觉,晚上在网吧里通宵玩游戏时,阿健从不随大流,他会独自在自习室,图书馆里拼命的学习。
阿健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放弃了进公务员的机会,又一路考了研究生,硕士,博士……他从大二开始就没有向家里要过钱了,依靠助学贷款和奖学金完成了学业。在读研究生和硕士时,因为有了国家补助,甚至还有余钱寄回补贴家里。
现在已成家生娃的阿健家庭美满,在一所高校里任研究生生导师,早几年把父母都接过去享福了。
阿健没有家庭的托举,充靠自己的勤奋和决心,一步步地从农村走出来,并改变了的命运,成了我们那教育孩子的励志典范。
中考考勤奋认真,高考考天赋智商,大学以后考人情世故。可惜农村大多数学生和家长,不明白其中的意义,迷迷糊糊的上完了大学,稀里糊涂的参加了工作,浑浑噩噩的过完一生。
如今有文凭,不代表有文化。有文化,不代表有素质。可以接受学习不好,因为这事与智商有关。但不能接受不好好学,这与认知有关。
我同学中有一位王姓同学,成绩从小就一直都很好。属于那种非常聪明的类型,他记忆力超强,几乎能达到过目不忘的地步,平时和我们在一起疯玩,考试前随便翻翻书也能考到班级前十。这对平时学习认真却又考不好的同学对他简直就是羡慕嫉妒恨,怨老天不公平。
班上还有一位成绩经常垫底的金姓同学,憨憨胖胖的,我们叫他金大憨。上初二时他母亲去世了,去世时交代了让他好好的认真学习。
金同学记住了,他人虽笨了点,但却很刻苦,他经常凌晨三点就起床,去教室里点蜡烛读书,有几次被起夜的同学看见教室里影影绰绰的烛火,还以为闹鬼,吓的半死。
金同学能把历史政治全书背下来,但考试成绩依旧不理想。因为是死记硬背,考试时总把题目张冠李戴……他成了我们取笑的对象,其中也包括那位聪明的王同学。
但多年后,两人的结局,却大不一样。那位聪明的王同学,在初中高中一直都倍受老师的青睐,难免心中有些骄傲,学习也还是不认真,玩玩打打,一路却也轻轻松松的考上了一个二本大学,听说他报的是金融专业。那个金同学初中毕业就没有考上高中,去上了一所技工学校。
二十年后,在一次聊天中得知,那位聪明的王同学大学毕业后,工作一直不怎么顺利,不停的在换公司。后来也不知道是受了什么刺激,人变得颓废起来,不肯上班一直啃老,导致40岁了,房车都没有,一直未能成家。前几年更是听说他母亲在村里让人帮他大龄儿子找个农村媳妇,学历不限,离婚带娃的也行……
而那个读技校的金大憨同学,毕业后去了广东的一家模具厂,踏踏实实的做起了学徒,因为肯学肯干,早在零几年就成了高级技工,听说在当时就有一万的月薪,很快就在广东结婚安了家,如今更是成为能参与公司分红的一位资深工程师。
看完上面的例子,不由让人感慨:在如今这样的大背景下,读书的意义也在悄然转变。大学不再仅仅是一个学历的象征。一个人对成长、专业技能培养和对未来规划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许多的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混”完四年,学到的都是无用的知识和服从的思想,等到毕业找工作便傻了眼,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群体。
为了生存只能在社会上随波逐流,工作几个月,离开学校的保护,社会分分钟教会他做人,当心中理想破灭,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换来的却是这般待遇,大学生心中的落差可想而知……
而家长们也想不通,花光半辈子积攒的积蓄,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为什么会成这样呢?
其实,对普通家庭的学生来说,每个人的智商有高有低。人生有许多条路可以走,有很多没有上过学的人也能成功。
但这不等于学习不重要。无论成绩好坏,在学习中都要做到努力,尽力。不管是以后上中专还是大专都要热爱知识,学门手艺,养活自己,在此基础上,当下读什么学校没有绝对的要求。
但我个人建议,一定要学好英文,因为在中国如此内卷的情况,往后工作,就业,能走出去肯定会好一些,看国家现在的一带一路,在东南亚,非洲的布局是这个趋势。
学外语就算不为了工作,将来能出去走走看看,人生会也非常精彩,人来到这世界上,就应该好好了解了解这世界。多读书,才能更少走弯路,因为自己遇到的事,前人都遇到过和思考过。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认真学习,也希望每个家长能多陪伴孩子学习。将来才不会懊悔在年少该读书的年纪里虚度了光阴。
最后总结一下:无论我们是否选择接受大学教育,或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内心都应秉持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以及终身学习的信念。多看书,学会独立思考和自我提升。
热爱并享受这个世界并对它永远有好奇心,多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有责任感,知道善待他人,怜悯弱小,不管多少岁,也能有自己的一些兴趣爱好,这一生才会过的开心快乐。
拥有这些品质,无论未来道路如何曲折,成功与否,但大概率的也是一个幸福的人。
而这些,与上什么学,成绩好坏无关。
- END -
作者其他文章(最新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