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美术作品及心理疾病

文摘   2025-01-07 08:03   山东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处回望,不禁为希特勒的悲剧人生感到惋惜。
他本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用画笔为世界增添一抹亮色;
然而,他却选择了黑暗的政治道路,让自己的人生和整个世界都陷入了深渊。
上图希特勒画的大型彩色紫罗兰。
1907年9月,维也纳艺术学院正在对113名考生进行考核,阿道夫·希特勒也是其中一员。
截止到第二轮考核结束,包括希特勒在内的85名考生已经被刷下。
对此,有位历史学家评论道,假如希特勒被维也纳艺术学院录取,日后千百万人头落地的灾难或许可能幸免。
希特勒的素描。
希特勒在11岁时就显示出了对绘画的浓厚兴趣,他曾凭借记忆画下了一幅肖恩堡城堡的图画,令同学感到不可思议。
希特勒中学时期的成绩并不理想,只有“自由绘画”这门课是优等,而数学和自然史都不及格。
慕尼黑居民庭院。
很难将这些宁静的绘画与后来那个将世界带入黑暗和恐怖、杀死六百万犹太人的魔王联系起来。
希特勒擅画建筑,在被学院拒绝后,他绘制了大量维也纳场景的明信片,出入慕尼黑一家咖啡店中,希望得到那里的艺术家的慧眼相待,以帮助他实现自己的艺术雄心。
可惜这个办法也未能如愿。
但是在维也纳和慕尼黑期间,是希特勒画作最高产的时期。
1908年到1914年间,他平均每天作画2-3幅,共创作了近一千张画

此图被认为是希特勒的自画像,售价高达1万英镑。

断桥,
啥意思?
莫非暗示他的美术生涯走到尽头?
1910年,长期搬家飘零的希特勒在多瑙河之岸的单身汉公寓开始稳定地栖身。
为了生存,希特勒开始售卖画作。开头,他常常临摹别人的画作出售。
后来,他又画起了水彩画。随着画作售卖大增,希特勒开始渐渐摆脱了生活拮据的窘境。
美术作品其实就是人心灵的意识流
看上图就知道希特勒心灵的演变啦。
在这条河流中,每一笔、每一划都是艺术家心灵的印记。
梵高的《星夜》不仅仅是夜空的描绘,更是他内心激情与苦闷的宣泄;
莫奈的《睡莲》不只是池塘的写照,也是他对光影变幻无穷的迷恋和对生命流转的感慨。
这些作品之所以能跨越时空,触动后人的心灵,正是因为它们承载了艺术家的意识流——那些无法言说、却无比真实的情感与思考。
希特勒何尝不是如此。
在人类心灵的深渊,流淌着一条无形的河流,它汇聚了思想、情感与梦想,成为艺术家们灵感的源泉。
这条河流,我们称之为“意识流”,它是美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灵魂,是连接心灵与画布的神秘纽带。
这是另一幅希特勒在维也纳时期的作品,这幅作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希特勒两次在这幅画上签名。
每当想起这幅画的作者一夜之间烧毁95座犹太教堂,就让人感觉非常诡异。
画面中,一位身着军装的德国士兵正望着附近的战场。
人们已经无法从这幅画中看出希特勒早期对建筑物的细致刻画,相反,重点变成了画面中的人物形象。
艺术是人性的镜子,它反映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希特勒的画作,就像是一面扭曲的镜子,映照出了一个灵魂的堕落与毁灭。
他的画笔下,没有生活的温馨与希望,只有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这种情绪,最终转化为对权力的渴望和对异己的仇恨,引领整个国家走向了灾难的深渊。
希特勒的画作往往以阴暗、压抑的色调为主,画面中常常出现荒凉的景象、破败的建筑和孤独的人物。
这种风格不仅反映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悲观态度,也透露出他内心的孤独和不安
他的画作缺乏温暖和人性的光辉,仿佛是对美好事物的排斥和否定。
这种对负面情绪的过度渲染,正是他心理扭曲的一种表现。

潘汝刚
文章,图片,音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