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2024年12月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的2024·全国哲学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顺利召开。本届论坛以“哲学的十字路口: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为主题,设有“融合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汇”“智能边界:科技浪潮下哲学的挑战与机遇”“对话与互鉴:哲学在多元文明交汇点”“从象牙塔到现实世界:哲学的实践转向”与“根与芽:传统哲学资源的现代诠释”五个分论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臧峰宇教授,党委书记石德才,副院长张霄教授、原理教授,黄志军教授,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肖晶,党团学办公室主任卫一帆,团委书记蔡欣欣;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义天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罗松涛教授等参加论坛开幕式。同时还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五十位硕博研究生参会,并展开热烈讨论。
本届论坛共收到来自全国122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哲学及相关专业硕博研究生论文投稿共计528篇。经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集体评审,共评选出获奖论文50篇。
论坛开幕式于12月8日上午在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活动中心101先锋报告厅举行。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张霄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致欢迎辞。臧峰宇回顾了往届论坛的创办历程,愿论坛为同学们的成长提供学术表达和交流机会,祝愿同学们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取得佳绩。希望同学们深入探讨新时代的哲学问题和社会发展的创新动力,深入思考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洞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有机结合,深入思考如何在科技浪潮的冲击下寻找新的理论边界,深入思考如何在多元文明的交流中发挥桥梁作用,深入思考如何促进传统哲学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思想生命力。为此要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努力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
臧峰宇指出,今天中西文化比较在学术层面上更多体现为合作式对话、互镜式学习、共生式融通,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自我,在对话与会通中拓展了文化传承发展空间,这一空间的实践场域是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确证了“第二个结合”的现实必要性。臧峰宇表示,今天我们要在智能革命的浪潮中深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为人类未来发展贡献哲学智慧。最后,臧峰宇为同学们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发扬“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治学精神,做洞察时代之变的思想者;二是树牢“勇立潮头敢为先”的创新意识,做引领时代之先的探路者;三是强化“大道同行天地宽”的协作思维,做破解时代之问的研究者。
主论坛上,五位获奖论文作者发言,上海财经大学焦旸同学报告题目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批判创造性路径》,黄志军教授发表评论;山西大学张宏博同学报告题目是《实证美学的还原论是否可靠?——走向反思和动态的实证美学》,李义天教授发表评论;北京师范大学的刘隽杉同学报告题目是《布洛赫对老子哲学的四重激进阐释》,罗松涛教授发表评论;清华大学的刘纪龙同学发表题目是《市民社会的“道德困境”及其消解——从斯密、黑格尔到马克思》,李义天教授发表评论;中国人民大学的唐静琰发表题目是《力学与超越力学:莱布尼兹论Conatus与个体性》,罗松涛教授发表评论。与会同学积极提问交流,会议气氛热烈。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在五个分论坛上,共有四十五位同学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霄教授、宫志翀副教授、罗祥相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郑旭东老师,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谭泰成老师担任点评嘉宾,同各位与会发言同学进行了讨论与深入交流。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论坛闭幕式于8日下午在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活动中心举行。张霄教授主持仪式并宣布获奖论文及作者,与会领导为获奖者颁发证书。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石德才致论坛闭幕词。石德才对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就“为什么要强调研究生学术创新”问题,石德才强调只有深刻体认时代性,才能真正具有原创性,只有通过原创性,才能真正体现主体性,鼓励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就“学术创新的难点有哪些”问题,石德才指出学术创新需要深厚的知识积累和扎实的理论基础,需要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需要勇气和毅力。就“创新体现在什么地方”问题,石德才提出创新意味着理论学说、学术话语、概念模式的首创与自主,其基础源于对时代的深刻体认,以及对学术资源与学术史的整体把握,从而呈现出层级性、递接性与传递性的特点。
石德才还建议同学们要学会接受挑战,勇于克服,要建构个人知识树,学会取舍,要善用图书馆,积极向师长求教。石书记衷心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未来的学术和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勇于创新,为我国的哲学研究和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全国哲学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自2012年创办以来,规模不断扩大,受到海内外师生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将继续办好系列论坛,为广大青年学子提供交流、对话的学术平台。
编辑:新闻中心 徐瑞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