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2024年11月3日,“Al创新的冲击、挑战与应对”学术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技哲学教研室、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国社科重大项目“现代技术治理理论问题研究”课题组联合承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外等六十余位专家学者与硕博研究生参加会议。
大会合影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在致辞中向与会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指出智能革命方兴未艾,将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从哲学角度审视和探究其中的前沿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今天,我们的生活世界遍布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运用,生存空间、生存过程乃至生存媒介的变化,使我们对符号化的事物、虚拟空间和超现实的生存体验有着愈加真实的理解。面对智能革命、AI创新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要坚持创新思维、底线思维与系统思维,不断深化对AI创新的哲学探究,深入探讨新兴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加强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前沿研究,为人类未来发展贡献哲学智慧。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致辞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刘劲杨教授对与会学者表示欢迎。他认为,AI革命使人类未来充满了迷雾,本次大会正当其时。高校、智库、政府、社会各类主体必须通力合作,共同应对AI革命所带来的挑战。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刘劲杨教授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刘大椿一级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回顾了科技哲学界在本世纪初对信息科技的研究产生的社会效应,指出科技哲学对信息革命的宣传与反思曾经有力促进了我国科技传播与科技文化发展。因此面对AI革命浪潮,科技哲学界必须坚持继续发挥优良传统,以中国特色科技哲学理论参与AI革命的话语建设。刘大椿教授指出,我国科技哲学学者开展AI反思必须做到五点:其一,对AI技术发展的现状有真切的了解,不能拒绝、回避AI技术;其二,以马克思主义审度科技观看待AI革命,对AI的前景要有开放式的预测,不能简单吹嘘和否定;其三,明白AI的技术要害,理解AI的技术原理;其四,着重反思AI革命所带来的环境、社会、人性的关切;其五,对AI的反思立足于中国语境,反思中国问题,提出中国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刘大椿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以“新文明冲突论”为题开展报告。他敏锐地洞察到,AI革命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第二开端”的标志性事件。以AI技术为代表的未来文明正在与当下文明产生冲突,这使得人类文明正在进入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变革时期。面对新文明冲突,当代人类活动必须考虑未来,全体人类必须着力推动文明的未来化。
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发言
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的报告主旨为“AI时代个体的知识意志:两条腿走路保持平衡”。刘华杰教授认为,AI虽然已经深刻影响了个体学习方式与知识生产方式,但其依模型而运作的本性必然需要哲学家深入反思AI“不能做什么”。面对AI冲击,人类必须学会一脚踏在大地,一脚踏在“灵境”,时刻提醒自己应当与快速推进的AI保持适当距离。
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发言
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洲教授就“AI与工程:加速时代的‘超’逻辑”展开论述。AI创新带来了加速时代,必须客观地揭示今天社会的加速情况,探讨如何应对技术加速带来的社会冲击。AI加工的对象是信息、知识、语言,是对脑力的延伸和取代,因而可以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层面引发革命性变革。AI加速最终带来的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甚至可能加速社会的分崩离析。对此,必须挖掘人工智能的整合潜力,利用好人工智能解放的潜能,寻找诗意栖居和纯粹生活的可能性。
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洲教授发言
北京工业大学张风帆教授对如何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重大契机开展了深入思考。人工智能发展优势独特,潜力巨大,然而其带来的困难与挑战也不容忽视。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着观念和新技术相对滞后、人才储备不占优势、数据安全防护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张风帆教授强调,人工智能是未来战略威慑力量,必须找准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北京工业大学张风帆教授发言
复旦大学杨庆峰教授探讨了人工智能的三种叙事形式,包括科学化叙事、科幻化叙事、诗意化叙事。研究人工智能叙事的目的是构建一种人工智能伦理。科学化叙事可以为伦理问题提供理性支撑,例如关于隐私和安全的判断已经进入法律规范“硬伦理”中。科幻化叙事和诗意化叙事是一种“软伦理”,是对于人类文明的未来前景的想象与反思。最后,杨庆峰教授提出,应当构建一种“契约伦理”应对超级智能问题。
复旦大学杨庆峰教授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闫宏秀教授聚焦“探寻欺骗性价值对齐的应对逻辑:从‘意图’到‘共生’》”。在AI价值对齐过程中,常常出现一种“欺骗性”价值对齐。虽然AI缺乏人类心理意识,没有欺骗的主观意图,但是算法的数据处理行为可能会产生欺骗性的结果。欺骗行为不能避免,人类应当建构一种“共生”的逻辑:首先,需要正确理解欺骗性价值对齐与价值对齐的关系;其次,需要从欺骗性价值对齐产生的主体来着手进行解码;最后,需要从更广的视域来探寻欺骗性价值对齐产生与存在的语境,即人-机共生关系。
上海交通大学闫宏秀教授发言
南京师范大学吴静教授指出,AI研究更需批判性思维。她认为,当前AI研究领域存在着四对张力:第一,研究vs营销:当前AI发展更多商业性的话术重塑,而不是真正革命性的技术突破。第二,长期vs当前:长期目标与当下可能性如何连接。第三,概念vs目标:AGI各种概念泛滥,影响共识的达成。第四,投入vs效益:AI已经成为高投入、低产出的行业。因此,AI研究中必须发挥批判性思维的作用,来澄清AI的“思考”迷雾、拟人化概念的误导、意识的还原论难题、意识的复杂性难题、价值对齐难题、人-机对立难题等诸多误区。
南京师范大学吴静教授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刘永谋教授发表了有关“智能革命与人类未来”的发言。人类社会向何处去,回答AI时代人的历史境遇,是人文反思的核心问题。当前人类已经进入AI辅助生存社会,甚至是机器人替代劳动社会,但AI增长极限很快就要到来,有可能导致地球资源消耗殆尽。科技发展使得人类不再借助哲学、宗教看待人,而是从科学上看待人,但是未来AI发展很有可能使人成为“无用之人”,人面临着机器化的危险。最后,AI革命可能带来“文明危崖”,例如AI失控,即使可能性很低,但是也可能导致人类文明彻底灭绝。对此,应该坚持有限技治主义,想方设法控制AI,同时要准备好付出代价。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永谋教授发言
清华大学王巍教授对与会专家的发言进行了总结与评析。他认为,论坛发言中既有宏大视角,体现了哲学家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又有对于AI引发的具体科技伦理政策问题的探讨;同时,AI创新所引发的知识生产范式变革,恰恰说明每位学术工作者不仅要反思AI,也要学会使用AI工具。
清华大学王巍教授主持
本次论坛汇聚了众多专家学者,立足于科技哲学、科技伦理、科技政策等多元维度,探讨AI技术对社会、经济、伦理和哲学的多重挑战,以及如何有效应对AI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论坛不仅加深了与会者对AI革命所带来的潜在社会影响的理解,更为未来的AI哲学反思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和新的研究方向。
供稿人:李尉博
编辑:新闻中心 林亿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