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晓声《父亲》章节有感 |孩子口吃背后的心酸与成长
情感
2024-08-22 21:11
河南
小的时候,村里有一个手艺人,糖糕做得非常好。每到过年的时候,父亲总是要将他邀请到家里,为我们做好多好多的糖糕吃,顺带再炸点麻花。那位艺人的名字我已经忘记了,但是他说话严重的口吃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懂事的我每每听到他说话,都要捂住嘴巴噗嗤噗嗤地笑。母亲瞪我一眼,我才作罢。说来也怪,他唱着表达意思倒是很流利。我问外婆他这是怎么了?外婆说:他这是学别人说话学的了,你可不敢学他这样说话哦!吓得我在心里默念好好说话好好说话......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身边也能碰到说话有些不是那么流畅的人,我总是极具耐心地做一个倾听者,听他或她慢慢道来。因为我明白,口吃(结巴)是一种语言障碍,可能与生理的、心理的和环境等等多种因素有关。今天在读梁晓声的获奖小说《父亲》时,文中父亲和老师因情绪和言语行为的不当让孩子丢掉了自己的自尊心进而引发孩子小学阶段说话口吃的片段让我陷入了深思。
父亲第一次对我发脾气,就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一个惯于欺负弱小的大孩子,用碎玻璃在我刚穿到身上的新衣服背后划了两道口子。父亲不容我分说,狠狠打了我一记耳光。我没哭,没敢哭,却委屈极了,三天没说话。在拥挤着七口人的不足十六平方米的空间内,生活绝不会因为四个孩子中的一个三天没说话而变得异常的。全家都没注意我三天没说话。
第四天,在学校,在课堂,老师点名,要我站起来读课文。那是一篇我早已读熟了的课文。我站起来后,许久未开口。老师急了,同学们也急了。老师和同学,都用焦急的目光看着我,教室的最后一排,坐着七八位外校的听课老师。我不是不想读,不是存心要使我的班级丢尽荣誉。我是读不出来,读不出课文题目的第一个字。我心里比我的老师,比我的同学们还焦急。“你怎么了?你为什么不开口读?”老师生气了,脸都气红了。从此我们小学二年级三班,少了一名老师喜爱的“领读生”,多了一个“结巴磕子”,我也从此失掉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我的口吃,直至上中学以后,才自我矫正过来。我变成了一个说话慢言慢语的人。有人因此把我看得很“成熟”,有人因此把我看得“胸有城府”。而在需要“据理力争”的时候,我往往成了一个“结巴磕子”,或是一个“理屈词穷”者。父亲从来也没对我表示过歉意。因为他从来也没将他打我那一耳光和我以后的口吃联系在一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这一段画面感非常强大的文字让我连读了好几遍。在那片被成人世界阴影笼罩的角落里,孩子的内心仿佛经历着一场无声的风暴。他望向四周,寻找着能够理解他的目光,却发现家人、老师、同学,每一个他曾以为可以依靠的身影,都似乎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膜,无法触及他的内心世界。他不得不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用沉默和孤独来抵御外界的风雨。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脆弱而坚强的灵魂,在逆境中努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家长们,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你们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响着他们。有时我们的愤怒和无奈会让我们失去理智,用暴力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却忽略了这种方式可能给孩子带来的长期心理创伤。因为,你的一巴掌,可能真的会成为毁灭孩子梦想的最后一根稻草。老师们,你们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你们的教育方式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未来。在教育的过程中,请始终保持一颗家长之心,用关爱和包容去对待每一个孩子。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关注,就能成为孩子们走出困境的关键。让我们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孩子们的不同,用爱和耐心去引导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坚强后盾,为他们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