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校园安全云服务 2024年12月24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于国家而言,节日是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是表达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然选择,是增加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载体;于个人而言,节日是调节和转换心情的重要途径,也是增进家庭和睦、提高幸福指数的一种方式。我们要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体现自身文化特色,彰显华夏文明悠久厚重的历史,自觉抵制过“洋节”,过好中国传统节日,守护我们的民族传统,保持我们的文化基因,认同并支持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这是每一个华夏子孙对民族、对传统、对文化的尊重。“洋节”,顾名思义,就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节日,“洋节”主要有:2月14日情人节、4月1日愚人节、10月31日万圣节、12月25日圣诞节等。“洋节”还在一些商家的热捧中,成了促销热卖的噱头,很多人并不了解节日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导致盲目、跟风、被动的过这样的节日。因为平安夜、圣诞节等节日,都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西方节日,因其特殊的文化底蕴和异域风情,加上一些机构和一些个人的极力推介,越来越受到中国一些年轻人的追捧,商家也借此契机造势,营造气氛,吸引消费者。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不能过“洋节”呢?一方面,这些影响大的“洋节”,基本上都有宗教背景,也是宗教信仰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中国人要树立科学世界观,不迷信宗教、不信任何伪科学的东西等等。 另一方面,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个民族都有其传统的节日。如果一个民族的群体热衷于另一个民族的节日,这说明文化入侵已是极其严重了。中国人如果认识不到这点,那就是丧失政治敏锐性和丧失了先进性。12月24、25日是西方国家的平安夜、圣诞节。为营造安康、祥和、友爱、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杜绝不文明行为,校园安全云服务向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们发出如下倡议: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源远流长,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承载着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们要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积极参与传统文化传习活动;加强对中华传统节日的宣传,做好中华传统节日的活动,营造良好的节日气氛,争做传统文化的参与者、守护者、传播者。理性地看待西方节日,不盲目仿效、不跟风、不媚外、不组织、不参与平安夜、圣诞节的聚会与狂欢;不转发与“洋节”有关的短信、微博、微信;不互赠与“洋节”有关的礼物等;不悬挂于“洋节”相关的装饰物品;不以过节为名,在校园内悬挂与圣诞节相关的装饰物品;不互赠与“洋节”有关的礼物,如平安果等等。遵守社会公德,提倡文明守礼,杜绝插队、争吵谩骂、破坏公共设施、躺卧公共座椅等不良行为;爱护环境,不随意喷洒飞雪彩带、乱扔垃圾,不折花攀枝、踩踏草坪;绿色文明出行,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跨越交通护栏,不乱穿马路,不占用公共通道,做一个现代文明人。倡导节俭用餐、文明用餐、按需合理点餐、使用公勺公筷,减少使用塑料袋、一次性纸杯、一次性筷子等物品,剩餐主动打包,反对铺张浪费,自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性对待商家的促销活动,不攀比,不盲从。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们,中华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个民族都有其传承的节日,这是民族凝聚力的维系。在此,校园安全云服务呼吁大家拒绝“洋节”,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传承文明,过中国节”,将文化自信转化成我们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彰显社会真善美!
北京时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新闻多看点
此前,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3项,居世界第一。
“春节”申遗成功,意味着什么?
人民论坛网 2024年12月08日
来源 | 人民论坛网
转载请注明来源
2025年蛇年,我们将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近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广泛关注。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流传久远的共享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醒目符号。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贴福字、吃饺子、发压岁钱、拜年,围绕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主题欢庆这一佳节。从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到成功申遗,春节的影响力为何能辐射全球?
春节源于农耕生产和宗法家族,所以最主要的主题是感恩、庆贺和祈福。在辞旧迎新的时刻,感恩在过去一年神灵、祖先和所有人的帮助,庆贺农作物的丰收和家人的平安,期盼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健康幸福。为了表达这三个主题,逐渐形成了各种仪式活动,以祭祀天地祖先、谢年、拜年走亲戚等表示感恩,以穿新衣、吃团圆饭、舞龙舞狮等表示庆贺,以祭祖、接财神、社火等表示祈福,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春节。
春节已经不只是专属于中国人的传统佳节,它越来越像一个世界性节日。2023年12月中国春节还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可见,春节所蕴含的节日仪典和文化内涵,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教授宋志明表示,一个民族性的节日仪典能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必然具有庄重而鲜明的仪式形式、丰富而深刻的文化符号意义。春节目前在全球的传播已极具“世界性节日”的气象,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漫长的演化史中,春节形成了迎送灶王神、屋宇净化清洁、贴春联、写福字、除夕守岁、放爆竹、祭祀天地和祖先、吃饺子年糕、舞龙舞狮等系列民俗,这些民俗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无疑都发挥着宗教象征、祛病驱邪、表演娱乐等社会功能,形成中国春节特有的“复合式”仪式和文化符号链条。春节之所以被申请为人类非遗,因为春节蕴含了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表示,春节的一个特别价值就是,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情感的聚合,这是一个巨大的凝聚力。春节是回家的节日,我们对我们的祖先、先贤都要做纪念,这里边充分体现了一个历史的伦理价值。同时,春节又是一个新旧时间的交接点,是辞旧迎新的一个重要日子,它跟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一个“聚合式”的传统大节,是传统信仰、天人观念、民俗礼仪的“集大成者”。时至今日,春节正在走向国际化,无论是其自身悠久的历史传承还是逐渐取得的国际影响力,都使其逐渐成为真正的“聚合性节日”。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教授宋志明在《人民论坛》刊文表示,当前,春节传播和接受的主体可分为三个层级:中国大陆民众、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民众,而从文化传播的“域外辐射力”要素而言,海外华侨华人无疑是国际传播的主体。春节真正体现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政治、军事、外交等综合国力有了大幅提高,日益展现出一个开放的、文明的大国形象,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相应地也得到质的跃升,春节的国际传播进入了历史新阶段。这表明,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传播力的强弱,一方面取决于其是否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另一方面也需要民族国家自身“硬实力”的推动作用,二者不可或缺。当前,海外华侨华人近以亿计,这一庞大的传播主体无不重视春节在移民地的个体和社会功能,“出国更爱国”“我即中华”“春节在,华夏就在”的主体精神通过春节得以充分展示。同时,这一主动的“自我”文化意识也开始为世界各国广泛接受。目前,全球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既包括朝鲜、韩国、越南、新加坡这些 “儒家文明圈”或“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也包括泰国、柬埔寨、菲律宾、印尼等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南亚国家,美国、澳大利亚等“基督文明”国家则在部分州或地区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中国春节正成为国际性的盛大节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目前,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这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非遗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积极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和监管制度,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向更加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永林在《人民论坛》刊文提到,建立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工作协调机制,一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协调机构协同作用,形成合力,确保非遗保护工作责任的落实。二是要完善依法依规检查考核评价监督管理制度,推进依法依规保护,完善执法检查机制;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建立监测评估机制;三是完善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动态管理制度,强化传承人履职考核,完善资格退出机制;四是要建立保护经费多元投入保障体系,健全保护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机制,完善考核评估监督管理长效机制。通过建立非遗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和监管制度,推动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向更加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高质量发展。
书房收藏
推荐阅读
莫言诺奖演说结尾:这三个故事太深刻了,对写作太有启发了!
毛主席诞辰131周年!让我们一起缅怀、致敬一代伟人
今夜,是纪念胜利之夜!是祖国的平安之夜!
【民俗节日】平安夜的由来与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