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喉衬烧蚀研究进展

乐活   2024-11-07 17:04   北京  
点击关注:复层矿脂包覆防腐蚀技术(PTC)


王立武,田维平,郭运强,林志远

1 西北工业大学 燃烧、热结构与内流场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72

2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西安 710025

3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四十一所,西安 710025


0 引言


喉衬作为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关键部件,对发动机 性能和工作安全性都有重要影响[1]。C /C 复合材料以 其高强度、良好的耐烧蚀性、极高的抗冲击性等优点, 在发动机喉衬中得到广泛应用[2-4]。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喉衬受高温、高压、高速且含有侵蚀性粒子的热流冲刷而遭到破坏,引起内型面的烧蚀,导致型面退移、 尺寸变化。由于喷管喉部换热最为强烈,喉部烧蚀最 为严重,喉径的扩大最终降低了发动机性能,因此喉衬的烧蚀性能是喷管考核的重要指标[5-6]。


随着高机动性能战术导弹技术的发展,对高横向 过载下发动机的工作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7]。高过载会对发动机三维两相内流场产生很 大影响,高过载还会引起燃烧室和喷管内部高速粒子 流的局部聚集和冲刷,恶化了相应部位的工作环境,在 集聚区域会引起烧蚀加剧,严重时甚至导致穿火故 障[8]。目前,在固体发动机喷管设计过程中,喷管热结 构设计主要采用增加绝热层厚度的方式提高喷管结构 可靠性,增加了消极质量,不利于提高发动机的质量 比。因此,需要深入开展喷管喉衬烧蚀研究,提高对不 同工作条件下喷管喉衬烧蚀的认识,为喷管的精细化 设计及发动机质量比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


本文以常用的 C /C 喷管喉衬为着手点,从喉衬烧蚀试验方法、喉衬烧蚀机理与模型两方面对喷管喉衬烧蚀的研究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喉衬烧蚀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喉衬烧蚀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喷管烧蚀的研究方向给出建议。


1 喷管喉衬烧蚀试验方法


掌握喉衬材料的烧蚀性能及烧蚀规律,是喉衬烧 蚀性能计算及评估的基础。目前,国内常用的喉衬材 料烧蚀试验方法包括喉衬抗粒子剥蚀试验、小型试验 发动机烧蚀试验和地面旋转模拟过载试验;国外最新 设计了固体火箭发动机模拟器和测量固体火箭发动 机,可以测量喉衬的瞬态烧蚀率。本文对几种试验方 法进行介绍及分析。


1.1 国内研究进展


1.1.1 喉衬抗粒子剥蚀试验


喉衬抗粒子剥蚀试验系统见图 1,其工作原理是 小型水冷氧-煤油液体火箭发动机产生高温燃气,送粉 器实现粉末定量输送的功能,燃气与粉末混合成流态 后以一定压力从送粉口送入高温燃气,形成燃气-粒子 两相流对试件进行烧蚀考核,获得材料的烧蚀性能[9]。优点是成本相对较低,且可模拟粒子对试样的冲刷过 程;缺点是燃气发生器产生的燃气温度和压力较低,试 验结果只能定性分析材料的烧蚀性能,无法模拟真实发 动机的工况,难以准确预估试样的烧蚀性能。


图 1 喉衬抗粒子剥蚀试验系统示意图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ablation test system


査柏林等[9]使用喉衬抗粒子剥蚀试验系统研究了 粒子对 C /C 材料烧蚀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子会大幅 加剧炭纤维的破坏及 C /C 复合材料的烧蚀程度;此 外,烧蚀角度会影响 C /C 复合材料的烧蚀率,在相同 条件下,当烧蚀角度从 90°变成 30°时,线烧蚀率下降 一半,但质量烧蚀率基本不变。

1.1.2 小型试验发动机烧蚀试验


小型试验发动机烧蚀试验是使用小型固体火箭发 动机进行点火试验,将待测的烧蚀材料制成喷管喉衬, 采用与真实发动机相同的固体推进剂,从而可模拟喉 衬的真实工作环境,试验发动机如图 2 所示[10]。优点 是通过缩比发动机模拟真实发动机的工况,试样的烧 蚀情况接近真实状态;缺点是成本较高,点火后无法控 制其停止。


王磊等[11]使用小型试验发动机开展了无铝/有铝 推进剂下 C /C 材料喷管烧蚀微观形貌对比试验,认为 粒子对喷管侵蚀应划分为碰撞模式和磨蚀模式,分别 以碰撞模式作用于喷管的收敛段,以磨蚀模式作用于 喷管的喉部及扩张段。


图 2 小型试验发动机示意图

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small solid rocket motor


1.1.3 地面旋转模拟过载试验


地面模拟旋转过载试验系统见图 3。当试验发动 机在试车台上旋转时,通过调节发动机倾斜角 α,利用 变速电机和作动机构带动旋转试车台作旋转运动,考 核过载条件下喷管喉衬的烧蚀性能[12]。优点是可以 近似模拟真实发动机工况,以及不同轴向、横向组合过 载条件下的喷管喉衬的烧蚀性能;缺点是试验成本较 高,且在试验过程中会产生科氏加速度,导致喷管最严 重的烧蚀方向并不是离心过载方向的象限,而是往相 邻象限偏离。


图 3 地面旋转模拟过载试验示意图 

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small overload test


1.2 国外研究进展


近年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者设计了两套喉衬 烧蚀试验发动机装置,一套是固体火箭发动机模拟器 (RMS),如图 4 所示;另一套是测量固体火箭发动机 (ISPM),如图 5 所示[13-14]。RMS 是一采用气体反应 物双向漩涡燃烧室的试验发动机,可以研究不同氧化 组分下喉衬材料的烧蚀率;ISPM 是一采用厚壁燃烧室 的试验发动机,使用与真实发动机相同的推进剂,可以 进行 41.4 MPa 以内的喷管烧蚀研究。与以往烧蚀试 验发动机相比,这两套试验发动机装置在不同轴向位 置设计了多诊断窗口,使用光谱测量组分浓度及近壁 面区域的温度。此外,使用 X 射线半透明喷管,可通过 实时 X 射线照相系统,结合图像增强装置和 CCD 照相 系统,获得喷管喉部的瞬时烧蚀情况,见图 6。


Brian Evans 等[14]使用 RSM 研究了 G-90 石墨喷 管喉部瞬态烧蚀特性。图 7 给出了典型无铝推进剂试 验结果。喷管初始喉径为 10.1 mm,试验初始基本未 观测到喉部直径的变化,发动机工作 1.5 s 后,喷管喉 部以 0.08 mm /s 的线烧蚀率出现烧蚀。


图 4 RMS 发动机示意图
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rocket motor simulator

图 5 ISPM 发动机示意图 
Fig.5 Schematic diagram of instrumented solid propellant motor

图 6 测量喷管喉径的光学设备 
Fig.6 Optical setup for measurement of recovered nozzle throat area

图 7 G-90 石墨喷管瞬态烧蚀试验结果 
Fig.7 Deduced throat diameter for G-90 nozzle


2 喷管喉衬烧蚀机理与模型


2.1 喷管喉衬烧蚀机理


喷管喉衬的烧蚀过程非常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 相互影响,包括推进剂组分、发动机工作条件、喷管几 何形状和材料特性、反应组分的输运、喷管表面的化学 反应等,喉衬烧蚀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如图 8 所示。喉 衬烧蚀实际上是一个包括传热、传质、传动量和化学反 应的复杂物理化学过程[6,14]。


图 8 喉衬烧蚀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Fig.8 Physical and chemic


2.1.1 热化学烧蚀机理

热化学烧蚀的产生是由于在固体火箭发动机工作 过程中,高温燃气向喷管表面的传热速度很快,喷管材 料的温度迅速上升。在喷管的高温表面上,喷管材料 与燃气流中的 H2O、CO2 等氧化组分之间发生化学反 应,引起表面退移,最终形成喷管的热化学烧蚀。


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喷管壁面材料与燃气中的氧 化组分发生化学反应,壁面的氧化组分浓度降低,在喷 管壁面与燃气之间将形成浓度梯度,引起燃气氧化组 分向喷管壁面扩散。当燃气氧化组分向喷管壁面的扩 散速率远大于材料表面氧化组分的消耗速率时,热化 学烧蚀受化学动力学控制;当燃气氧化组分向喷管壁 面的扩散速率远小于材料表面氧化组分的消耗速率 时,热化学烧蚀受氧化组分向喷管壁面的扩散速度控 制;当二者相当时,热化学烧蚀受化学动力学和组分扩 散共同控制[3]。


2.1.2 机械剥蚀机理


机械剥蚀的产生是由于 C /C 复合材料的基体密 度比纤维密度小,若烧蚀表面的热流分布均匀,基体烧 蚀得较快;当材料处于流场中时,在剪切力和涡旋分离 阻力的作用下,纤维开始颗粒状地剥落;在短时间超高 热流的作用下,材料表面的温度场按指数分布。炭纤 维的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当温度升高到一定值 时,炭纤维的强度迅速下降,当超过某一温度时,碳的 晶体和基体炭均转化为无定型炭,剥蚀就在无定型区 进行。由于 C /C 复合材料内部含有孔隙,且温度梯度 大,在热应力的作用下易引起应力集中,当耦合的应力 超过其强度时,便从裂纹尖端处或最大应力处开始剥 离,从而产生片状剥落。


固体发动机燃气流中含有燃烧的凝聚相粒子(Al) 和它们的燃烧产物(Al2O3 ),发动机工作时,在喷管喉 部区域内的温度比铝或氧化铝的熔点要高,在高速气 流推动作用下,熔融粒子撞击到喉衬壁面,导致基体炭 和纤维的机械损伤和剥离[15]。


2.2 喷管喉衬烧蚀模型


根据目前的研究,C /C 喉衬材料的烧蚀主要可分 为热化学烧蚀和机械剥蚀。多数研究者认为热化学烧 蚀是造成喷管喉部烧蚀的主要因素,但由于凝相粒子 的作用,机械剥蚀同样不容忽视[16]。


关于热化学烧蚀模型,已经从原来存在多种假设 和近似的简单热化学烧蚀模型向边界更为复杂计算精 度更高的综合热化学烧蚀模型转变。考虑了喉衬材料 内部的固相热传导、燃气与喉衬材料表面之间的质量 守恒、燃气与喉衬材料表面之间的能量守恒、燃气与喉 衬表面之间热交换、喉衬表面的气体边界层及烧蚀率 的控制机制等。其中,燃气与喉衬材料表面之间的能 量守恒关系见图 9 [17]。


图 9 燃气与喉衬材料表面之间的能量守恒关系 

Fig.9 Conservation of energy between exhaust gas and nozzle throat material


关于机械剥蚀模型,虽然仍未建立较全面的机械 剥蚀模型,但已从原来通过经验或半经验公式计算或 者通过修正系数与热化学烧蚀一同考虑,到现在采用 流场仿真方法对机械剥蚀进行定性分析,考虑了材料 微观结构对机械剥蚀的影响,逐渐由宏观向微观转变。


2.2.1 热化学烧蚀研究


2.2.1.1 国外研究进展


20 世纪 70 年代,Tong 等[18]建立了石墨材料烧蚀 性能预示程序,研究表明,当温度在 2200~3100 K 范围 内,C 与 H2O 和 CO2 的反应起主导作用;当温度高于 3100 K 时,C 与 H2 的反应起主导作用。Klager 等[19] 发现,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石墨喷管退移主要取决于 压强以及碳与 H2O 和 CO2 的化学反应,燃烧室温度并 不直接影响石墨喷管退移;同时发现,当推进剂中铝含 量增加时,喷管退移速度将下降。其中,材料表面的质 量守恒关系见图 10。

80 年代,Keswani 等[20-21]提出了更为详细的热化 学烧蚀模型,在喷管喉部烧蚀率预示方面更为合理,建 立了喷管喉部退移速度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发动机 的试验 结 果 吻 合 良 好。Borie 等[22] 采 用 与 Keswani等[20-21]基本相同的分析方法,建立了适用于先进大尺 寸固体发动机 C /C 喷管喉衬烧蚀的综合计算模型;使 用激光法测量了 C /C 材料瞬时退移速度,通过试验证 明了 H2 不是引起喷管烧蚀的主要因素,4D C /C 材料 的试验动力学参数与已有的碳材料高温数据十分吻 合。此外,很多研究者就 C 与 H2O 和 CO2 的化学反应 动力学参数开展了大量研究,最终认为 Bradley 等[23] 获得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较为合理,化学反应常数计 算方法见式(1),其中 Ts 为材料表面温度,Ru 为摩尔 气体常数。两个异相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参数见表 1。




图 10 气-固界面质量守恒关系 Fig.10 Conservation of mass between exhaust gas and nozzle material

表 1 异相化学反应动力学参数 
Table 1 Kinetic data for heterogeneous surface reactions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喉衬热化学烧蚀模型 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Thakre 等[6,24]建立了更为详细 的理论模型,去除了早期研究中的很多近似和假设,考 虑了推进剂的化学特性、详细的热流动力学、气相化学 反应动力学(CO-H2O,CO2-H2 )、喷管壁面的异相反应 (C-H2O,C-CO2,C-OH)、组分向边界层的扩散速度、点 火延迟和喷管材料特性的变化,可更准确地预估发动 机各种工作条件下的烧蚀率。Lachaud 等[25-27]采用电 镜扫描,研究了 C /C 复合材料烧蚀试样的表面形貌, 提出了多尺度表面烧蚀特征的描述及分类;基于烧蚀 过程中 3D C /C 复合材料表面烧蚀特征的分析,在微 观尺度至介观尺度、介观尺度至宏观尺度,建立了材料 的烧蚀模型;使用布朗运动模拟方法,有效地模拟了低 佩克莱数下的质量输运,可用于烧蚀过程中材料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拟及分析。Vignoles 等[28-29]建立了基 于主输运和异质输运模型,考虑了材料组分的差异,预 测形貌与试验观测结果十分吻合,不同参数下的研究 表明,形貌特征受材料组分反应以及扩散/化学机制的 控制;从反应物主输运和异质输运相互竞争的角度,提 出了 C /C 复合材料烧蚀模型,采用 VOF 技术建立的数 值求解器可直接进行模拟,并应用于真实的复杂材料, 对了解材料烧蚀行为的根源很有帮助。


2.2.1.2 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研究者在喉衬热化学烧蚀研究方面起步较 晚,但也开展了很多的研究工作。何洪庆等[30-31]针对 热化学烧蚀控制机制开展了研究,认为喷管喉部和扩 张段的烧蚀可简化为动力学控制机制,收敛段的烧蚀 应当用双控制机制。黄海明等[32]采用三方程模型研 究了热化学烧蚀控制机制判别方法,认为喷管烧蚀控 制机制的判别应由喷管内燃气中 H2 的含量与烧蚀环 境下 H2 活化能来决定。张斌等[33]基于 C 与 H2O 和 CO2 反应具有不同的化学反应常数,提出了一种判别 烧蚀控制机制的新方法,计算结果表明,按照新判别控 制机制得到的烧蚀率小于按扩散速率控制和双控制计 算得到的烧蚀率,与试验结果更接近。彭丽娜等[34]采 用小型固体发动机,研究了不同质量流率工作条件下 4D C /C 复合材料的喷管烧蚀行为,结果表明喷管退移 速度随着燃气质量流率的增加而增大。秦飞等[35-37] 采用热重分析法和扫描电镜,研究了高温条件下 4D C /C 复合材料及其组分(纤维和基体) 与 CO2 和 H2O 的氧化动力学,获得了 600 ~ 1400 ℃ 范围内化学反应 参数;基于不同碳相的化学反应、表面退移控制机制及 复合材料的空间特性,建立了多维 C /C 复合材料喉衬 的多尺度热化学烧蚀模型,采用水平集法和加权本质 非振动格式获得了材料在微尺度和中尺度的瞬态烧蚀 形貌的发展过程,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工作条件下的 试验结果十分吻合。


近年来,逐渐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喉衬的烧蚀进行 计算。付鹏等[38]建立了一种工程计算方法,对固体发 动机喉衬结构的烧蚀量、瞬态温度场和应力场进行了 理论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比较一致。黄海明等[39] 基于热化学烧蚀模型,编写了固体发动机喷管烧蚀软 件程序,通过 Fortran 编程对喷管内流场及烧蚀进行数 值计算,并结合 Matlab 与 VC++自身的特点,采用混合 编程技术实现烧蚀软件的前后处理,能够对喉衬烧蚀 进行仿真。汪海滨等[40]针对轴编 C /C 复合材料,建立 了喉衬烧蚀的多尺度分析方法,通过宏观-微观的渐进 分析,获得了喷管喉衬的烧蚀率和烧蚀形貌,数值计算 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2.2.2 机械剥蚀研究

机械剥蚀过程十分复杂,包括向壁面传热的热流 特性、剪切应力和正应力、湍流、温度、压强和粒子对喷 管表面的碰撞等。以前的研究较少考虑机械剥蚀对喉 衬烧蚀的影响,或根据经验公式估算,难以准确地预估 喉衬烧蚀率。

在国外,Liggett 等[41]认为,喷管喉部是换热最为 严重的区域,并伴随着表面剪切力,燃气中粒子的撞击 会产生机械剥蚀。Niu 等[42]建立了可以模拟稀薄粒子 碰撞的烧蚀模型,但依靠一些经验参数,没有考虑沿移 动边界的侵蚀作用。Palaninathan 等[43]针对热防护层 的烧蚀,将机械剥蚀与热化学烧蚀作为整体考虑,但很 难了解机械剥蚀的过程。Kato 等[44]采用欧拉-拉格朗 日耦合方法,模拟氧化铝与喷管壁面的碰撞引起机械 烧蚀,使用欧拉方法计算气相和氧化铝薄雾的作用,拉 格朗日方法计算铝液滴和氧化铝的作用,通过对发动 机多相流进行计算得到粒子对喷管壁面的冲击力。Lee [45]通过使用雷诺模拟获得了传热与剪切应力之间 的关系,对机械剥蚀进行计算。目前考虑比较全面的 机械剥蚀模型是采用大尺度动力学模型对粒子碰撞 引起的烧蚀进行预估[41,46],根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对喷管表面进行离散,考虑了表面力、粒子碰撞和传 热的影响。


在国内,刘叔渭[47]认为 C /C 材料的机械剥蚀程度 与材料的基体、物理机械性能、炭纤维的排列、成形工 艺等息息相关,并通过对化学烧蚀计算结果乘以机械 剥蚀系数,进行机械剥蚀计算。根据文献[48],Al2O3 颗粒对喷管壁面的机械剥蚀主要发生在喷管收敛段部 分,地面点火试验后喉衬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结果表 明,在收敛段有 Al2O3 颗粒,并有侵蚀迹象;在喉部区 域壁面上没有发现 Al2O3 颗 粒;喉部下游壁面上有 Al2O3 颗粒,认为是在发动机工作结束时沉积的,见图 11。徐晓亮等[49]基于冲击动力学、混沌理论,对固体 火箭喷管中粒子的侵蚀进行分析,发现 A12O3 粒子在 喷管中运动存在混沌现象,引起烧蚀表面粗糙度增加。王磊等[50]采用粒子侵蚀实验研究了粒子直接撞击模 式下 C /C 材料的烧蚀形貌及性能,认为研究粒子的机 械破坏效应时,需进行大量实验,加大粒子撞击的速度 和浓度积累实验数据,得到两者烧蚀相关性。李强 等[51]采用弯管试验,通过电镜扫描研究了 4D C /C 复 合材料的烧蚀表面、微观结构及烧蚀机制,认为在粒子 冲击区域,机械剥蚀起主导作用,化学烧蚀的影响较 弱; C /C 复合材料的烧蚀引起纤维末梢钝化、基体变 成薄片状,粒子冲击质量流率比颗粒冲击速度对 C /C 复合材料烧蚀的影响更大;在中尺度,碳棒比纤维束抵抗机械剥蚀的性能更好。


图 11 喉衬壁面 Al2O3 颗粒的范围 

Fig.11 Alumina region on nozzle throat surface


3 结束语


通过多年研究,国内外在喷管喉衬烧蚀试验方法 和喉衬烧蚀模型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然而,喉 衬烧蚀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很多问题及假设仍需 加以考虑。因此,对后续研究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问 题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1)目前的喉衬烧蚀试验方法均采用单项试验考 核喉衬材料的烧蚀性能,可达到定性或定量评估喉衬 材料烧蚀性能的目的,但是仍未建立喉衬材料单项试 验烧蚀性能与真实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烧蚀性能的关联 关系。后续可以建立缩比试验与真实发动机喉衬烧蚀 之间的相关性,使用缩比试验更为有效地评估真实发 动机的喉衬烧蚀率。


(2)喷管喉衬烧蚀模型日趋完善,从原来存在多 种假设和近似的简单热化学烧蚀模型向边界更为复杂 计算精度更高的综合热化学烧蚀模型转变;机械剥蚀 也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仍未建立较为全面的机 械剥蚀计算方法。为了更准确地计算喷管喉衬烧蚀, 后续可以将热化学烧蚀和机械剥蚀耦合考虑,建立喉 衬烧蚀耦合计算方法。


(3)随着高机动性能战术导弹技术的发展,固体 火箭发动机产生了高横向、轴向过载工况。目前对横 向、轴向高过载条件下固体发动机燃烧室绝热层的研 究较多,但针对过载条件下喷管烧蚀的研究未见报道。因此,亟需开展过载条件下固体发动机喷管烧蚀研究, 掌握过载条件对喷管烧蚀的影响规律,完善固体发动 机喷管烧蚀模型,确保各种飞行弹道下发动机安全可 靠和稳定工作。

来源:固体火箭技术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收藏!362页PPT讲透防腐蚀工程技术
●全名单下载!关于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企业理事会
2024国际海洋腐蚀防护产业大会、第十届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大会在青岛盛大开幕!
●一种新型的周浸、浸润、循环腐蚀复合试验箱——CorrSky S100 型周浸腐蚀试验箱
●企业风采:富钢集团致力于普惠超级钢筋的应用,服务全球超级工程建设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广告合作请联系:
王   元  010-62316606-806或13693251529(微信同号)
齐颖欣  010-62316606-80118513781826(微信同号)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是国家级的腐蚀与防护专业网站,由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主办。向用户提供公益性的专业数据,定制化的技术服务,以及全方位的行业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