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为困难群众提供“物质+服务”多元化救助服务

政务   2024-12-03 11:22   山东  

  12月3日上午9:00,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于军,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田宏耀,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促进科科长孙澄浩介绍我市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有关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我市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深化社会救助领域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服务类社会救助新路径,完善服务类救助政策,统筹全市社会救助资源,创设丰富的救助服务项目,为困难群众提供“物质+服务”多元化救助服务,努力满足他们的个性化救助需求,今年,我市成功争创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经验荣获2024年度山东省社会救助领域优秀创新案例。



确立六项主要任务


明确服务类救助对象范围。在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等低收入人口的基础上,逐步将对象范围扩展至政府部门救助的其他困难群众。

打造社会救助服务转介驿站。依托镇街社会组织联合会,在镇(街)建立社会救助服务转介驿站,及时介入摸排困难群众需求,通过对接辖区救助资源,帮助解决基本生活难题。

梳理社会救助政策。健全完善社会救助统计制度,依托“威救你”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汇集全市18个部门103项政府救助政策和社会慈善力量参与的救助帮扶事项。

整合救助帮扶资源。持续拓展社会救助帮扶资源,聚合政府部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单位、个人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

链接救助服务项目。协调多元力量参与救助帮扶,努力为遇困群众按需提供生活保障、卫生清洁、健康照护、支持提升、资源链接等5大类20小项帮扶服务。

建立救助服务需求评估体系。科学设计遇困群众需求摸排调查问卷,围绕家庭、健康、教育等8大维度52项指标,研发困难状况及服务需求指数排名网络评估系统,通过对困难群众遇困情况以及需求的综合分析和判断,合理确定救助服务项目。



健全四项工作机制


完善主动发现机制。依托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采取“大数据+铁脚板”等多种方式,密切关注救助服务对象家庭经济状况及生活变化情况。
强化服务推进机制。积极加大“六社联动”实施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服务积分兑换“海贝分”等方式提供服务类社会救助。
建立需求转介机制。充分发挥镇(街)社会救助服务转介驿站优势,针对救助服务对象的具体服务需求,转介给相应的政府部门或社会力量,分类提供综合性和专业化服务。

健全统筹衔接机制。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同配合,推进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鼓励引导社会组织、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




明确五项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强有力的工作网络,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深入开展。
加强资金保障。在注重各类现有政策资源的系统集成基础上,拓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资金保障渠道。
加强培育引导。对在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承接主体,在相关表彰、社会组织等级评估中给予倾斜。
加强监督检查。严格项目和资金监督管理,健全服务质量评估机制,确保项目规范开展、效果良好、资金使用安全规范。

加强宣传推广。大力宣传推广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成功做法、典型经验和感人故事,努力为服务类社会救助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扎实做好基本民生保障,不断满足困难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是民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下一步,将以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为契机,持续深入推进我市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全力为遇困群众提供“物质+服务”多元化救助服务。
全面建立社会救助服务转介驿站。在72个镇(街)实现全覆盖。镇(街)受理救助申请时由驿站工作人员同步介入掌握遇困群众详细情况,参与入户走访、探访慰问、对接社会力量、拟定并实施服务项目等工作。
链接服务类救助资源。市、区(市)两级对接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等力量,镇(街)、村(居)两级对接属地社会组织、社工、社会志愿者、社区慈善基金等社区服务资源,共同拟定服务类救助项目。

研发困难状况及服务需求评估系统。汇集遇困群众信息数据,分析困难群众家庭状况,评估服务需求与困难程度,设定困境指数排名机制,精准发现并救助困难程度最突出和服务需求最迫切的困难群众,努力提升困难群众的生活品质。



我市出台了加快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发展指导意见,具体情况如何?



目前我市在完善服务类社会救助政策,推进工作机制方面有所突破,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7月,我市成功争创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以此为契机,10月份在全省率先印发《“物质+服务”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项目清单》《社会救助服务转介驿站工作规章》,进一步规范了服务类社会救助的工作项目和社会救助服务转介驿站工作制度。近期,联合残联、医保等22个部门出台了《威海市关于加快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发展的指导意见》,在省级文件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拓展救助服务对象的范围,在72个镇(街)全部建立社会救助服务转介驿站,梳理全市各部门的社会救助政策,整合各级救助帮扶资源,做好救助服务项目的链接,建立救助服务需求评估体系等6项重点工作任务,同时要求各级健全主动发现、服务推进、需求转介和统筹衔接等4项工作机制,优化救助服务规程,统筹全市政府及社会帮扶资源,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创设更多个性化帮扶项目,更好的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救助需求,努力提升其生活品质。



我市部分镇(街)已经开始建设社会救助服务转介驿站,这些驿站的具体作用是什么,会为群众带来哪些好处?



社会救助服务转介驿站主要是发挥桥梁和触角的作用。在全市深入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的背景下,依托镇街社会组织联合会,在全市72个镇(街)建立社会救助服务转介驿站,在满足困难群众个性化救助需求方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遇困群众在镇(街)申请低保等政府救助时,转介驿站的工作人员同步介入,现场询问其家庭遇困情况以及个性化需求。前期,根据困难群众在疾病治疗、残疾康复、住房保障、照料服务等13个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需求,建立52项困难状况及服务需求评估指标,通过综合分析他们的家庭状况和个性化需求,将相关信息反馈至辖区内有帮扶能力的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团队等社会力量,围绕困难群众个人和家庭的实际需求,采取走访服务、分类管理、结对帮扶、资源链接等工作措施,制定具体的帮扶项目,提供生活保障、卫生清洁、健康照护、支持提升、资源链接等5大类20小项的个性化服务内容,为遇困群众提供精准、高效的救助帮扶服务。



目前来说,困难群众都有哪些需求?未来会有多元化的趋势,民政部门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及时满足这些需求?



现阶段,困难群众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如基本生活保障金发放、居住环境清洁、饮食起居等方面。不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困难群众的需求也日渐多元化,具体需求也从衣食等单一物质需求逐渐向“物质+服务”需求转变。目前,我市救助工作已经逐步从“保生存”向“防风险”“促发展”转变。比如,常年居家卧床的重病重残患者对纸尿裤、吸氧机等康复护理用品有迫切的需求,困难失能失智老年人对于生活照料、探访关爱等照护服务有迫切的需求,部分困难群众对于心理疏导和慰藉、社会技能提升等方面也提出了需求,这些需求单靠政府发放救助金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会坚持“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在做好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持续通过创制服务类社会救助制度文件、创设更多个性化定制的慈善帮扶项目、打造社会救助服务转介驿站等措施,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作,强化与社会组织、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的合作,努力为困难群众提供健康管理、照料护理、精神慰藉、技能提升等一系列个性化的帮扶服务,推动“温饱救助”向“温暖救助”转变。


转给更多人看看!


威海发布
公开政务信息,传递城市声音,发布最新动态,提供便民服务。精致城市,幸福威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