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自由谈
近年来,教研会逐渐成为学校教学管理的“标配”,但与此同时,形式化、无效化的教研会也屡见不鲜。对于培优班教师来说,这些“走形式”的会议,非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而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今天,我们从培优班教师的视角,聊聊教研会的困境与出路。
一、教研会三大困局:坐在会里,心却在课上
1.困局之一:教学内容脱节
培优班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普通班完全不同:他们基础扎实,领悟力强,教学内容需要更有深度和挑战。然而,许多教研会中,主备教师分享的内容是针对普通班的普适性方案,无法直接用于培优班的课堂。对培优班教师来说,这样的会无异于“听天书”,坐在会场,心早已飘回自己的课堂。
2.困局之二:学生差异难以兼顾
即便是同一个培优班,学生的个体差异仍然很大。有些学生对高难度内容“秒懂”,有些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和引导。教学方案必须因材施教,而集体教研会的大锅饭式讨论,无法深入探讨个体化问题,最终变成一场“和我无关”的旁观。反观班级教研会对培优班的意义更为重要(培优班为什么需要开展班级教研会)。
3.困局之三:会议形式大于实效
许多教研会更像是一场“流程秀”:备课组组长、学科老师齐聚,按顺序逐一发言。内容大同小异,A班老师听B班发言,C班老师听A班总结,最终耗费大量时间,却很难获得具体的教学启发。这种形式化的会议,消耗的不只是时间,还有教师对教研的期待与信心。
二、教研会的根源问题:形式远大于内容
对培优班教师来说,教研会的低效性问题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原因叠加的结果:
1.缺乏针对性
教研会常以“普适性”为导向,讨论的教学方案试图覆盖所有班级,但培优班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类方案难以满足需求。普通班和培优班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完全不同,如何在同一个教研会中找到共识,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忽视反馈与实效
许多教研会只关注“研究”本身,而忽视了“研究之后怎么办”。没有针对课堂实践的反馈和改进,教研会讨论的成果往往止步于会议室,难以形成教学质量的提升闭环。
3.耗费时间,挤占精力
教研会的时间占比逐年增加,但教师真正用于备课、批改作业、与学生沟通的时间却被压缩。尤其是培优班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准备拔尖课程,与其将时间耗费在无效的教研会上,不如直接用于教学实践。
三、教研会的优化建议:让讨论回归实效
要让教研会真正服务于培优班教师和学生,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其形式和内容。以下是几个切实可行的建议:
1.精准分组,小范围研讨
教研会应摒弃“一锅煮”的模式,按照班型或教学难点精准分组。针对培优班的教研可以由小范围的核心教师组成小组,聚焦具体问题展开讨论。例如:
如何设计适合拔尖学生的课堂提问?
针对某一拔尖题型,怎样优化教学方法?
这样的讨论更贴近教学实际,也更能帮助教师解决具体难题。
2.以案例为驱动,拒绝空洞话术
与其反复强调“夯实基础”“提升效率”这些抽象的目标,不如用真实教学案例来说话。比如:
某老师如何通过课堂设计让学生突破某一难点?
某次班级讨论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通过案例分享,教师不仅能获得启发,也能在实践中快速试验改进。
3.减少频次,增加有效时间
每月一次的高质量教研会,远胜于每周一次的形式化例会。学校应减少教研会的频次,为教师腾出更多整块时间专注于备课和教学。
4.建立反馈机制,形成闭环
教研成果应有明确的跟踪和反馈机制。例如:
在教研会结束后,试验性应用相关方案,并在下次会议上交流实践效果。
通过学生反馈和教学数据分析,评估教研成果的实效性。
只有形成“讨论—实践—反馈”的闭环,教研会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
好教研不在多,而在精
教研会的价值不在于开了多少次,而在于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对培优班教师来说,真正有用的教研会应该能精准对接教学需求,减少形式化内容,让讨论回归课堂、回归学生。
我们希望每一位校领导和教研组织者都能反思:“我们开的教研会,究竟是在为教师赋能,还是让他们疲于奔命”?
唯有让教研回归本真,才能为培优班的学生和教师创造更多价值。
仅希望此文推动高效教研,让每一场会议都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加速器”,而不是教师精力的“消耗器”。
— 推 荐 阅 读 —
整理 | 拔尖人才教育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