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顶尖的课堂往往从“少讲”开始?

文摘   2024-12-11 09:49   重庆  

[编者按]在特尖生的培养中,不仅要注重拔尖,更要实现科学、全面的发展。然而,在具体实施中,学校培优部常常面临“为什么要做?”“有何意义?”等疑问。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培优工作的成效与资源利用效率。

为解答这些疑问,我们推出“学校培优百问”专题,聚焦特尖生培养的关键问题,系统解析各项培优措施的必要性与教育价值。通过探讨“为什么做?效果如何?如何更科学地促进成长?”等核心问题,希望帮助教育者理解每项工作的意义,优化培优实践,为特尖生成长提供精准支持。

每期精选高价值培优策略,带来全新视角与深度内容,为你的培优工作注入新动力,是为 [ 学校培优百问 ]

 百问


在特尖生班的教学中,教师常常面临一个难题: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高效传递知识,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很多教师习惯于“讲得多”,认为这样可以确保进度与质量。然而,越来越多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表明,顶尖的课堂往往是从“少讲”开始的——通过减少不必要的讲授,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思考。

今天,我们结合国内一些成功教学模式的案例,从“讲”与“少讲”的对比中,探讨特尖生班教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高效。


一、“讲得多”的课堂隐藏了哪些问题?

1. 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权

当教师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就成了被动的听众。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习惯于接受现成答案,缺乏探索问题和自主思考的机会,学习的主动性和深度大打折扣。

2. 教学效率表面化

“满堂灌”看似高效,实则效率仅体现在教师的“教”上,而不是学生的“学”上。学生可能因为缺乏参与感而无法真正吸收知识,甚至出现表面懂但实际掌握不牢的情况。

3. 忽视了学生的多样性需求

特尖生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但也存在个体差异。单一的讲授方式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甚至可能让一些学生因“讲得太快”或“讲得太多”而迷失在知识的海洋中。

4. 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讲得多的课堂,往往注重知识的传递而忽视思维的激发。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理解和解决问题,而缺乏主动提出问题和探索新思路的机会,这在特尖生的培养中尤为致命。

5. 剥夺了师生互动的机会

在过多讲授的课堂上,教师把时间用在了单向讲解上,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和反馈。学生的困惑无法及时被发现和解决,课堂变得机械化,缺乏互动的活力。


二、为什么顶尖的课堂从“少讲”开始?

1. “少讲”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

教育的核心目标不是教师教得多,而是学生学得好。少讲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思考和实践积累经验,而非依赖教师的直接讲解。正是这种过程,让学生真正内化知识,建立深层次的理解。

2. “少讲”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当学生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他们的注意力、兴趣和动力都会显著提升。特别是特尖生,他们需要在挑战中成长,而不是在单一的信息输入中被动接受。

3. “少讲”提升课堂的深度与灵活性

少讲并不是不讲,而是讲在关键点,让教师有更多精力设计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和问题情境。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会提出更多深入的问题,这反过来促进课堂的灵活性和深度,真正实现师生共建课堂。

4. “少讲”让课堂更具针对性

教师通过减少不必要的讲授,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分析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设计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还能让教学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

5. “少讲”促使学生承担更多责任

当教师减少主导权,学生就需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这种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和独立学习能力,这正是特尖生成长的重要素质。


三、从案例看“少讲”的课堂实践策略

以下是国内一些优秀课堂模式的案例,这些模式通过减少教师的讲授,增加学生的参与,让课堂真正高效起来。

1. 石家庄精英中学的“6+1高效课堂”

核心结构:导、思、议、展、评、检、练

石家庄精英中学的“6+1”模式是一种学生主导、教师引导的高效课堂结构,通过明确的时间分配和环节设计,实现了“少讲多学”。

导(3-5分钟):教师用简洁明快的方式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让学生有清晰的学习方向。

思(10-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与分析,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自学,记录问题,教师通过问题设计逐步引导思维展开。

议(5-10分钟):小组讨论环节,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展(8分钟):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包括答案、思路和解题方法,暴露问题并集体解决。

评(8分钟):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梳理点评,总结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

检(4分钟):快速检测当堂学习效果,通过问题或小测验了解目标完成情况。

练(课):通过作业巩固和迁移课堂所学内容,培养学生从“懂”到“会”,再到“用”的能力。

启示:这种模式通过环节细化,让教师的讲授点到为止,而学生则在自学、讨论和展示中深度参与学习过程。

2. 忻州一中的“大三步教学法”

核心结构:预习、探究、检测

忻州一中通过“大三步教学法”,以目标导学和精准反馈为核心,将课堂主导权还给学生。

预习:学生利用学案进行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初步了解知识内容,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

探究: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预习中的问题,教师在关键点精讲,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检测:课堂尾声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测,检验学生对目标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跟进辅导。

启示:预习和探究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教师少讲却更有针对性,有效提升了课堂效率和学习效果。

3. 本溪高中的“1-2-1”与“1-3-1”课堂模式

核心结构:课前-课中-课尾

本溪高中以时间段划分和教学结构设计,将课堂教学分为三个环节:

课前(5-10分钟):学生快速预习,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课中(20-3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教师精讲知识重点并进行互动问答。

课尾(5-10分钟):学生回顾总结,完成课堂检测,巩固学习成果。

六步教学法:重申目标→合作探究→展示点评→当堂检测→总结拓展

本溪高中特别注重课堂评价,从参与度、自由度、亲和度等六个维度分析课堂质量,确保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启示:精准的时间管理和灵活的教学结构让课堂更有节奏感,同时通过自学与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四、“少讲”并不简单:教师如何做到?

1. 讲在关键点,避免赘述

教师要精准把握课堂重点,在学生遇到难点、易错点时进行针对性点拨,而非全面覆盖所有内容。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发现答案。

2. 设计探究式课堂活动

将教学目标转化为问题和任务,鼓励学生通过合作讨论、自主探究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可以根据学科特点设计小组实验、案例分析、开放性问题等活动。

3. 关注反馈与调整

通过课堂检测、讨论环节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节奏。教师不需要讲授每个细节,而是通过分析学生反馈解决他们的共性问题和深层疑问。

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少讲”并不意味着降低课堂要求,而是通过设计学案、自主预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他们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借鉴成功案例,灵活应用

从石家庄精英中学的“6+1高效课堂”、忻州一中的“大三步教学法”,到本溪高中的“1-2-1”课堂模式,成功的教学案例都证明了“少讲”是优化课堂的重要手段。特尖生班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和班级实际,灵活运用这些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从“少讲”中看见更好的课堂

“少讲”并不是对教师讲授能力的否定,而是对课堂目标和教学策略的深层次思考。在特尖生班,教师应该通过减少讲授,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深度反思获得成长。

通过“少讲”,教师能够更精准地服务学生的需求,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学生能够在更多的自主时间中深度学习,真正实现从知识的获取到能力的提升。让我们从“少讲”开始,成就顶尖课堂,成就每一个特尖生的未来!

— 推 荐 阅 读 —




整理 | 拔尖人才教育编辑部

商务及业务合作请联系后台

拔尖人才教育研究会
助力培优教师成长成才,聚焦拔尖生培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