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手记
一个“优等生”的泪水
“老师,我想退班……”徐同学站在办公室门口,声音带着哭腔。
那天是周五,培优班刚结束周考。我一抬头,发现她的眼圈红了,手里攥着试卷。我示意她坐下,她却低着头站着,咬着嘴唇没说话。
“徐同学,想退班,是不是压力太大了”?她点点头,把试卷放到桌上:“我真的学不懂,考不好……我不是他们那种尖子生。再这样下去,我觉得我对不起爸妈”。
看着她满脸的无助,我意识到,这不仅是一次考试失败的情绪崩溃,也是一种对自己的全盘否定。
01
家庭期待下的压力
徐同学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哥哥,正在清华攻读博士学位。家里人常常提起哥哥的辉煌战绩,比如小时候的奥数奖、轻松拿下的省状元,还有今天在科研领域的优秀表现。
父母总是无意间用哥哥来鼓励她:“你哥也经历过这些,你要向他学习,抓住清北班的机会,才有可能考上好学校”。
甚至在家访时,她的妈妈满怀希望地对我说:“老师,我们家有基因,清华一定没问题,至少一个也不能少”。
我看着坐在一旁沉默的徐同学,她微微低着头,手指轻轻绞着衣角。显然,家庭的期待像是一座无形的山,让她喘不过气来。
02
从对比中迷失自己
徐同学的成绩并不差,班级排名中等偏上,但她始终无法“看见”自己的努力。
“我的分数和哥哥小时候没法比,和班里的尖子生也没法比。明明大家都觉得我应该优秀,但我就是不够好”。
她的自我怀疑甚至开始影响日常学习。“我上课总担心老师点我回答问题,我怕自己回答不好被人笑话。”这种羞怯和退缩让她错失了很多向老师请教的机会,也让她在心理上与其他同学渐渐拉开了距离。
心理观察:
像徐同学这样的情况,在心理学上属于“内化失败感”,她把达不到的期望转化为对自我价值的怀疑。长此以往,这种状态不仅会削弱学习动力,还可能让她对任何挑战避而远之。
03
接受自己,重新定义成长
在与徐同学的对话中,我告诉她:“其实你和哥哥不需要走同一条路。世界上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博士,也不需要每个人都上清北。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擅长的,走出属于自己的方向”。
为了帮助她逐步接受自己,我给她布置了一个特别的任务——“每日三问”自我接纳练习:
今天我做了什么值得骄傲的小事?
我有哪些优点可以帮助我解决问题?
今天的困难是什么,我是如何面对的?
她开始每天认真记录。
一周后,她拿着本子来找我,翻到其中一页念给我听:“今天的数学题目虽然没做全对,但我努力优化答题步骤,老师表扬了我”。
她抬起头,微笑着说:“我好像也没那么糟”。
心理学支持:
这是认知行为疗法中“重建自我认知”的重要部分,通过积极记录与反思,帮助她看到自己的努力与成长,改变对自我的负面评价。
04
家庭沟通的关键
家访时,我对徐同学的父母说:“徐同学的学习能力不错,但她需要更多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而不仅仅是结果上的期待。多给她一点认可,让她看到自己的努力价值”。
她的父亲起初显得有些不耐烦:“学习不就是应该努力嘛,难道还要鼓励偷懒”?
但我举了一个例子:
“她哥哥的优秀,也许源于他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感受到支持和认可。如果我们用这种方法去鼓励她,或许她会更愿意去面对困难”。
最终,父母同意调整方式。他们开始用“过程表扬”替代“结果对比”,比如在周末全家聚餐时,母亲会主动提起:“这周你上课提问次数多了,老师都说你进步了”。
05
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徐同学的状态逐渐好转。她开始主动和老师、同学沟通。一次数学考试后,她笑着告诉我:“虽然只考了120分,但是压轴题是我自己想出来的,特别有成就感”。
更让我意外的是,她对写作展现了极大的兴趣。在班会活动中,她写下了一篇题为《风筝的方向》的文章,用风筝隐喻自己,表达了对自由成长的渴望。
班主任的自白
“在优秀的阴影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是一件艰难但美好的事情”。
在徐同学的身上,我看到了学生的脆弱与潜力,明白了教育的意义不只是成绩的提升,更是帮助孩子接受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曲线,教育的责任,是陪伴他们走好这段路,学会和自己握手言和。
— 推 荐 阅 读 —
整理 | 拔尖人才教育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