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优秀的阴影下,她学会了接纳自己

文摘   2024-12-27 11:19   重庆  

[编者按]培优班里的故事,总是充满了奋斗、迷茫与成长。希望通过分享这些真实的经历,能为各校培优工作提供启发,也为更多学生和家长带来思考与借鉴。培优那点事,我们一起交流,一起成长。

 培优手记





一个“优等生”的泪水


“老师,我想退班……”徐同学站在办公室门口,声音带着哭腔。

那天是周五,培优班刚结束周考。我一抬头,发现她的眼圈红了,手里攥着试卷。我示意她坐下,她却低着头站着,咬着嘴唇没说话。

“徐同学,想退班,是不是压力太大了”?她点点头,把试卷放到桌上:“我真的学不懂,考不好……我不是他们那种尖子生。再这样下去,我觉得我对不起爸妈”。

看着她满脸的无助,我意识到,这不仅是一次考试失败的情绪崩溃,也是一种对自己的全盘否定。

01


家庭期待下的压力


徐同学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哥哥,正在清华攻读博士学位。家里人常常提起哥哥的辉煌战绩,比如小时候的奥数奖、轻松拿下的省状元,还有今天在科研领域的优秀表现。

父母总是无意间用哥哥来鼓励她:“你哥也经历过这些,你要向他学习,抓住清北班的机会,才有可能考上好学校”。

甚至在家访时,她的妈妈满怀希望地对我说:“老师,我们家有基因,清华一定没问题,至少一个也不能少”。

我看着坐在一旁沉默的徐同学,她微微低着头,手指轻轻绞着衣角。显然,家庭的期待像是一座无形的山,让她喘不过气来。

02


从对比中迷失自己


徐同学的成绩并不差,班级排名中等偏上,但她始终无法“看见”自己的努力。

“我的分数和哥哥小时候没法比,和班里的尖子生也没法比。明明大家都觉得我应该优秀,但我就是不够好”。

她的自我怀疑甚至开始影响日常学习。“我上课总担心老师点我回答问题,我怕自己回答不好被人笑话。”这种羞怯和退缩让她错失了很多向老师请教的机会,也让她在心理上与其他同学渐渐拉开了距离。

心理观察:

像徐同学这样的情况,在心理学上属于“内化失败感”,她把达不到的期望转化为对自我价值的怀疑。长此以往,这种状态不仅会削弱学习动力,还可能让她对任何挑战避而远之。

03


接受自己,重新定义成长


在与徐同学的对话中,我告诉她:“其实你和哥哥不需要走同一条路。世界上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博士,也不需要每个人都上清北。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擅长的,走出属于自己的方向”。

为了帮助她逐步接受自己,我给她布置了一个特别的任务——“每日三问”自我接纳练习:

今天我做了什么值得骄傲的小事?

我有哪些优点可以帮助我解决问题?

今天的困难是什么,我是如何面对的?

她开始每天认真记录。

一周后,她拿着本子来找我,翻到其中一页念给我听:“今天的数学题目虽然没做全对,但我努力优化答题步骤,老师表扬了我”。

她抬起头,微笑着说:“我好像也没那么糟”。

心理学支持:

这是认知行为疗法中“重建自我认知”的重要部分,通过积极记录与反思,帮助她看到自己的努力与成长,改变对自我的负面评价。

04


家庭沟通的关键


家访时,我对徐同学的父母说:“徐同学的学习能力不错,但她需要更多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而不仅仅是结果上的期待。多给她一点认可,让她看到自己的努力价值”。

她的父亲起初显得有些不耐烦:“学习不就是应该努力嘛,难道还要鼓励偷懒”?

但我举了一个例子:

“她哥哥的优秀,也许源于他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感受到支持和认可。如果我们用这种方法去鼓励她,或许她会更愿意去面对困难”。

最终,父母同意调整方式。他们开始用“过程表扬”替代“结果对比”,比如在周末全家聚餐时,母亲会主动提起:“这周你上课提问次数多了,老师都说你进步了”。

05


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徐同学的状态逐渐好转。她开始主动和老师、同学沟通。一次数学考试后,她笑着告诉我:“虽然只考了120分,但是压轴题是我自己想出来的,特别有成就感”。

更让我意外的是,她对写作展现了极大的兴趣。在班会活动中,她写下了一篇题为《风筝的方向》的文章,用风筝隐喻自己,表达了对自由成长的渴望。




班主任的自白

“在优秀的阴影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是一件艰难但美好的事情”。

在徐同学的身上,我看到了学生的脆弱与潜力,明白了教育的意义不只是成绩的提升,更是帮助孩子接受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曲线,教育的责任,是陪伴他们走好这段路,学会和自己握手言和。

— 推 荐 阅 读 —



整理 | 拔尖人才教育编辑部

商务及业务合作请联系后台

拔尖人才教育研究会
助力培优教师成长成才,聚焦拔尖生培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