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自由谈
一、事情从哪说起?从一次普通的培优工作会吧
我还记得两个月前的一个周五,大家正开着培优部的例会。例会一如既往,学生成绩分析、教师教学反思、下一阶段工作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会议快结束时,有位年轻教师忽然提到一个问题:“主任,咱们培优部的学生学得很好,但他们的未来发展呢?他们到底为什么努力?是不是仅仅为了考个好学校?我们把他们送去好大学是为了什么”?
这句话当时把大家问愣了,尤其是后半句,戳中了我们一直回避的一个痛点。是啊,学生学得拼命,教师教得卖力,可如果一切只是为了数据,那这件事是不是有点太薄了?会后,我回办公室,一个人坐着发了很久的呆。这件事,后来变成了我们团队不断讨论的主题——培优部,究竟该成为什么样子?
二、文化的起点,往往是一次漫无边际的聊天
数学的美丽,不仅在于正确答案的最终呈现,更在于探索过程中的反思与推理。每一个错误,都是我们重新思考问题的机会。那天晚上,我带着这个问题,约了两位骨干教师一起吃饭。饭局上大家聊得很随意,话题从“怎么提高学生专注力”聊到“校园里有没有更轻松的活动空间”,再聊到“我们自己的状态是不是也需要调整”。其中一位老师说:“主任,你不觉得我们培优部可以搞点更大胆的东西吗?比如把它当成学校的‘特种兵之家’”?
这句话一下点燃了我的脑子。“特种兵之家”这个比喻,听起来虽然有点抽象,但背后的意思很清楚:这是一个不一样的地方,一个充满冒险精神、探索精神的地方,学生和老师都能在这里找到某种精神寄托和突破。
于是,一个更大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如果要把培优部变成学校的精神特区,该从哪里开始?
三、改变从一个小细节开始,后来慢慢变大
我们首先从教室环境入手,这可能是最简单也最容易见效的一步。教室里的座椅被重新布置,我们在墙上挂了很多学生自己设计的学习计划海报,还安排了几位学生管理“未来角”——一个放满了专业书籍和工具的开放空间。刚开始,大家对这些变化有些不适应,但慢慢地,这种参与感开始让学生们有了归属感。
接下来是教师团队。我们花了一整个月的时间讨论培优部的教学目标,最后定了一个有点“野心”的方向:不只是培养考试高分学生,而是要让这里的孩子具备探索精神,敢想敢做,最终能在更大的世界里站稳脚跟。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的教研方式也得改。我们鼓励老师跨学科合作,比如数学和物理联合出题,历史和语文设计主题课程。一位新来的年轻老师搞了个实验,把文学作品里的哲学思想提炼出来,和学生一起写分析报告,效果特别好。
四、文化立部,不只是学生的事
有一次,我问团队里的一个老教师:“你觉得咱们这几年变化最大的是什么?”他想了想,回答说:“是老师的状态变了。”我问他具体指什么,他说:“以前我们都把教学当任务,现在感觉更多是和学生一起成长”。
他的这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文化不是口号,而是一种日复一日的行动,它从每个老师的点滴中开始改变。后来,我们给自己定了一个内部的“文化五条”,包括:
鼓励失败:尝试任何新的教学方法都不会受到责备。
倡导分享:教研成果必须分享给团队,大家共同提升。
重视反思:每个月教师都要完成一篇教学反思文章。
突出实践: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跨学科实践项目。
放大激励:每周表彰一次在课堂或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或教师。
这些条款看起来有点“无聊”,但长期执行下来,效果远比我们预想的好。
五、一个实验,两个故事,三点反思
我们在去年搞了一个实验,叫“学习动力再设计”。简单来说,就是帮学生梳理学习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并用一种更有仪式感的方式记录下来。一开始大家觉得这只是形式上的“花架子”,没想到两个学生的故事让全体老师都大为震撼。
第一个学生是班里的学霸,但很内向,不爱和人说话。做了“学习动力再设计”后,他的目标是“让自己能带团队完成一个项目”。半年后,他不仅带领小组完成了数学建模的比赛,还因为这次经历在班里变得更加自信。
第二个学生平时成绩平平,但在重新梳理了目标后,设定了“完成自己第一个历史研究报告”的目标。最后,她的报告在校内比赛中得了奖,还因为这件事迷上了历史学,后来申请大学时直接选了历史专业。
这两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文化不是灌输,而是唤醒。只要方法得当,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动力。
文化的未来:还在路上
这些改变并不容易,甚至很多时候让人有些疲惫。但看到学生和老师在这里成长、突破,听到他们说“在培优部的每一天都让我觉得有意义”,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说到底,培优部不是一张成绩单,也不是一个实验室,而是学校的一个“精神高地”。这里是学校文化的试验场,是老师成长的加速器,是学生实现梦想的跳板。未来会怎样?说实话,我不知道,但只要我们敢想、敢做,总会有答案浮现出来。
这就是培优部,学校的精神特区,一个可能性之地。
— 推 荐 阅 读 —
整理 | 拔尖人才教育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