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自由谈
一、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该怎么对待班里的优生?
说实话,刚开始教书那会儿,我觉得优生就该是“一带就飞”的类型,给点拔高题、指点几句,就能冲刺到顶尖。于是我在课堂上专注照顾大部分学生,想着课下再专门“喂养”优生,给他们补上拔高的内容。
但结果却没那么理想。反而在一系列经历之后,我发现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道理:优生的培优,应该在课堂上,而不是课下。
课堂吃不饱,课下自己搞,最后发现全白搞。
有个学生小林,是个天赋特别好的孩子,数学课上总是第一个完成老师布置的题目,而且还能提出一些新解法。当时我心想,这孩子基础这么扎实,课上应该没啥问题,于是大部分时间专注给普通学生讲解,留着拔高题让小林课下做。
一开始他还很配合,把我布置的竞赛题带回去研究。但没过多久,我发现他的状态越来越差:课堂上变得心不在焉,原本的自信也慢慢消失了。
有一次课后,我问他:“最近怎么了,感觉不像以前那么专注了”。
小林挠挠头,说:“老师,那些题太难了,我做了好几次都做不出来,也没人指导,时间长了就没劲了。课堂上讲的内容又太简单,我也没啥动力听”。
这句话让我当场语塞。我原以为的“课下拔高”成了小林的学习负担,而课堂上又没能给他提供足够的挑战,结果他的学习兴趣就这么被耗尽了。
想课下补课,时间却跟不上,最后不了了之。
后来班上还有个学生小张,他成绩挺好,但有一段时间,某些章节总是考得不太理想。我想着赶紧给他课后补补,先找了几次机会给他讲题,效果还行。
但很快,我就发现这件事并不简单。课间时间太短,根本没办法深入讲解,而课后又常常被各种其他工作占据。更别提,有时候自己备课还没整明白,给人补课难免仓促,最后常常不了了之。
那段时间我学到一个道理:如果课堂上不能解决问题,指望课下补救其实很难。与其用零碎时间救火,不如在课堂上解决好学生的主要问。
越管越乱,有些学生你打扰他,他反而学不进去。
还有个学生小周,特别自律,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有段时间他成绩稍微滑坡,我开始“关心”他,每天都问东问西,还给他安排了额外的任务。
结果我越关心,他越慌张。终于有一天,他低着头对我说:“老师,我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可你每天这样管我,我觉得自己越来越不行”。
这话让我瞬间清醒过来。原来我的干预对他来说,不是帮助,而是压力。像小周这样的优生,其实并不需要老师“多干预”,而是需要信任和空间,让他们自己调整节奏。
二、为什么优生的培优必须放在课堂?
1.课堂是最好的主战场
课堂是师生互动最密集、教学资源最集中、时间利用最充分的场景。对于优生来说,课堂如果吃不饱,课下再怎么补都只是事后弥补,不如一次性在课堂上解决问题。
2.课下任务常常效率低下
课下的任务不仅难以监督,效果也难以保证。学生可能做了一半卡住无人解答,甚至干脆失去兴趣,而教师也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去系统辅导。
3.尊重学生的节奏
有些学生并不喜欢老师过多干预,他们更愿意有一个安静的空间自主学习。课下干扰越多,反而越容易引起反感和疲惫。
三、怎么把培优做好?
经过这些反思,我开始重新设计自己的教学方式,逐渐形成了“培优在课堂”的理念。
1.让课堂“喂饱”优生
我现在会在每节课的最后十分钟设置拔高环节,为优生准备高阶问题或开放性讨论。这样优生在课堂上就能获得足够的挑战和成就感,而不是空着肚子等着课下再“加餐”。
2.把课下还给学生
课下的时间,我选择尊重优生的自主性。不再强行布置任务,而是提供一些优质资源,比如推荐竞赛题库、研究课题或阅读材料,让他们根据兴趣和需求自由探索。
3.学会“少打扰”
对于像小周这样的学生,我逐渐减少干预,只在他主动寻求帮助时提供支持。与其频繁插手他们的学习,不如信任他们有能力走出困境。
回想起来,那些曾让我焦虑的学生问题,很多其实是因为我把重点放错了地方。我把课堂看得太“轻”,却试图用课下时间来修补,结果事倍功半。
教育其实很简单:把该解决的问题解决在课堂,把自由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干扰降到最低。
有时候我们说“培优”,总想着花更多时间做更多事,但其实“多做”不一定有效。最重要的是:课堂要精准、课下要自由、干预要适度。
写这篇文章,也算是对这些年教学经历的一次复盘,希望能给其他老师一些启发。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惑,不妨试试“培优在课堂,不在课下”。毕竟,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才是他们成长的真正起点。
— 推 荐 阅 读 —
整理 | 拔尖人才教育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