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自由谈
做了多年特尖生培养工作,我越来越觉得,这条路上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少讲还是多讲、要不要干预、压力是加还是减,答案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很多时候只能靠经验摸索,靠我们用心去观察、去试探,找到每个孩子最适合的路。
一、课堂上,少讲精讲还是满堂灌?
这些年大家都在说“少讲精讲”,仿佛一夜之间满堂灌就成了“过时”的教学方法。我也试过,当时心里还挺兴奋,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好课。但现实很快给了我一记警钟。
小赵,高一刚入学,物理成绩不错,但基础特别薄弱。有一次,我想让他们自己去思考一类复杂问题,讲得很少,想着他们自己去摸索。但课后他来找我,表情里透着点委屈:“老师,我是不是不行啊?题目一点思路都没有”。
那一刻我才明白,少讲精讲是有前提的。对于基础还不扎实的学生,讲少了,他们只会陷入迷茫。而对于那些已经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少讲,反而能激发他们自己去思考的动力。
等到了高三,小赵的情况完全不同了。他的基础扎实了,解题能力也强了,我课堂上不再讲得那么多,更多地给他抛出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索。记得有一次,我给他们出了一道竞赛题,他一口气写出了三种解法,兴奋地跑来问我:“老师,还有别的解法吗”?
讲多少,关键看学生的状态。基础薄弱时,讲清楚、讲透彻;基础扎实了,留白让他们自己跑。少讲精讲和满堂灌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
二、学生要不要干预?什么时候该出手?
在特尖生的培养中,教师的“干预”常常是一门学问,分寸感特别重要。
有个学生小王,成绩一直挺稳,但总觉得少了点突破。平时他刷题特别努力,但我发现,他只是机械地刷题,不带任何思考。有段时间,我没去干预,想着让他自己慢慢找感觉,但两个月过去了,进步几乎没有。
后来,我找他聊了一次,给他布置了一份“问题总结单”,要求他做完题之后,只写下解题过程中的“为什么”和“怎么办”。没想到两周后,他跑来找我说:“老师,我发现刷题其实有很多‘道理’,我以前都没注意。” 从那以后,他刷题的效率和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但也有一些学生,干预太多反而不好。有个女生,平时特别自律,什么都做得井井有条。她自己有一套节奏,我觉得挺好,干脆就保持观察,偶尔给她提点建议。她后来跟我说:“老师,感谢你相信我,给了我自己成长的空间”。
所以,干预和观察要结合起来。有时候,老师不需要急着出手,学生状态好时,安静地陪伴就好;但一旦发现他们走弯路,或者停滞太久,我们就要适时拉他们一把。
三、压力到底要给多少?
压力这个事,我见过太多走极端的做法:有的学校一味“高压”,结果孩子们个个焦虑不安;也有学校强调“轻松愉快”,反而让学生失去了动力。我自己的经验是,压力要有,但必须给到刚刚好。
小李是个天赋很高的学生,但心理素质不太好。高三刚开始,他的成绩突然下滑,脸色也越来越差。有一次,他在办公室里跟我说:“老师,我觉得自己快坚持不下去了,我太怕考不好了。” 那天,我没有给他讲什么奋斗的故事,只是把他的目标重新规划了一下,把任务拆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让他每天完成一小部分,慢慢地积累起来。他的压力一点点被消解,到了高考前,他笑着对我说:“老师,这次我能行”。
也有一些孩子,越是压力大越兴奋。有个女孩,喜欢挑战,每次我给她布置高难度任务,她总是比同学提前完成,还跑来问:“老师,还有更难的吗?” 对这样的学生,压力就是她的动力源泉。
特尖生的压力管理,不能一刀切。有的学生需要缓一缓,有的学生需要推一把。教育者要懂得观察、试探,找到那个“刚刚好”的分寸。
每个孩子都是一条独特的路
做特尖生教育这么多年,我越来越明白: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有时候,我们要多讲,有时候要少讲;有时候我们要拉一把,有时候要静观其变;有时候要加压力,有时候要减负。这些方法,不是固定的答案,而是靠我们老师一点点地摸索、试探,最终找到最适合孩子的那个方案。
我常常觉得,教育就像是在守护一片森林。每棵树长得都不一样,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有些树需要更多的阳光,有些树需要更多的水分。我们的工作不是强迫它们按照一条标准的路径成长,而是去理解它们的节奏,帮助它们长成自己最美的样子。
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去寻找最优解。教育是一件充满温度的事情,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孩子们一定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精彩之路。
— 推 荐 阅 读 —
整理 | 拔尖人才教育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