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一定要考清北”。
C同学的话让我感到熟悉又复杂。熟悉的是,她的决心让我想起许多有着类似目标的学生;复杂的是,我能感觉到,她的目标背后,还隐藏着一些未曾触及的迷茫。
这次谈话是在一次班级访谈中进行的。我问班里的同学:“如果高考结束,你希望未来做什么?”大部分同学的回答都模糊不清,有人提到赚钱,有人提到父母的期望。而C同学是为数不多回答明确的:“清北,其他都不重要”。
但当我问她:“考清北之后,你希望读什么专业?未来从事什么职业?”她却显得有些茫然:“我没想过,只要能考上清北,就一定不会错”。
她的坚定让我看到了对目标的执着,但她的茫然也让我意识到,她对未来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清北”这个符号上。
C同学的故事让我想到许多类似的学生。他们从进入培优班起,就把清北当成唯一的目标,却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考清北”。
C同学说:“清北是最好的学校,只要能考上就意味着我成功了”。
我追问她:“那你觉得清北对你意味着什么?如果没有清北,会怎么样”?
她沉默了几秒,低声说:“如果考不上,我可能就什么都没有了”。
这种将“清北”等同于“成功”的思维,其实在学生中并不罕见。对许多人来说,清北是一种社会认可的象征,一旦达成,似乎可以一劳永逸。然而,这种目标的狭隘性,也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他们很少会去思考,清北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录取通知书上的一个名字,而是通向更广阔世界的起点。
为了帮助C同学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目标,我布置了一个任务:查找清北的学科设置、优秀校友的经历,以及清北的培养目标。并让她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考上了清北,接下来想做什么”?
一周后,她拿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找我。她兴奋地说:“老师,我发现清北的学生有很多选择,不只是热门专业!有人研究哲学,也有人从事基础科学,还有人在创业。清北并不是终点,而是一种平台,可以让我尝试很多事情”。
这次任务让她开始认识到,考清北的意义不仅是成绩的顶峰,更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资源。
C同学的困惑也让我想起另一个学生的故事。那位同学高考时选了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热门专业”,入学后发现与自己的兴趣完全不符,不得不花两年时间转专业。而他的同班同学,因为选择了清北,哪怕专业不合适,也能利用学校的资源和平台迅速调整方向。
我告诉C同学:“学校决定了你的资源和格局,而专业是可以调整的。清北最大的优势,不是某一个专业有多强,而是它能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平台,让你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方向”。
我还分享了一个校友的故事。他在清北时发现自己对人工智能感兴趣,通过学校的资源进入了相关实验室,在大三时申请到了国际顶尖高校的联合培养项目。这些经历,不是因为他最初的专业,而是因为他选择了清北,选择了一个能打开更多可能性的地方。
经过几次沟通,C同学的心态开始发生变化。她不再只把清北当成终极目标,而是把它看作人生发展的起点。
一次班会活动中,我们每位同学进行了生涯目标演讲,她的题目是《为什么我要考清北》。她在演讲中说道:“清北的意义,不是为了让我证明自己多优秀,而是让我看到更大的世界。我想要一个可以探索不同方向的平台,而清北正是这样的地方”。
她的文章引起了班里同学的共鸣。有同学在课后对我说:“老师,我也觉得清北好像不仅仅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机会。我会努力的”。
清北的意义从来不是一纸录取通知书,而是它背后更深远的价值:视野的拓宽、资源的聚集、人生更多可能性的创造。
我们常说,“选学校比选专业更重要”。这是因为学校的资源、氛围和平台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而专业是可以调整的。特别是像清北这样的学校,它给学生的不是固定的答案,而是无限的试错和探索机会。
“只要能考上清北就好”,这是许多学生的心声。但我希望他们明白,高考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清北的意义,不在于它让你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而是它让你有机会去发现更多属于自己的可能性。
教育的责任,不是告诉学生他们必须考上哪所学校,而是帮助他们理解,这些选择背后的意义。希望C同学的故事,能让更多学生和家长看到:真正的成功,不是考上一个名字,而是找到自己的方向。
— 推 荐 阅 读 —
整理 | 拔尖人才教育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