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本中同位素标记法

文摘   2024-11-18 07:35   吉林  

同位素标记法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生物学上经常使用的同位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即HNCSPO等的同位素。

在浙科版必修1P6教材中也有说明: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此研究方法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多次出现,总结如下:

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必修1P40简答题)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詹姆森等在豚鼠的胰腺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3min后被标记的亮氨酸出现在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囊泡中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由此发现了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途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外排。

2.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

1939年,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CO2,然后进行两组对比实验:一组提供H2OC18O2,另一组提供H218OCO2。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分析出第一组释放的氧气全部为O2,第二组全部为18O2,有力地证明了植物释放的O2来自于H2O而不是CO2

3.光合作用中有机物的生成

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文等把单细胞的小球藻短暂暴露在含14CCO2里,然后把细胞磨碎,分析14C出现在哪些化合物中。经过10年努力终于探索出了光合作用的三碳途径”——卡尔文循环。为此,卡尔文荣获诺贝尔奖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再让被35S32P分别标记的两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经离心处理后,分析放射性物质的存在场所。此实验有力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5DNA的半保留复制

1957年,美国科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坦尔用含15N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使之变成细菌,再把它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在不同时间取样,并提取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根据轻重链浮力等的不同,就分出新生链和母链,这就证实了DNA复制的半保留性。

6.基因工程

在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中,采用了DNA分子杂交技术。将转基因生物的基因组DNA提取出来,在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上用放射性同位素作标记,以此为探针使之与基因组DNA杂交,如果显示出杂交带,就表明目的基因已导入受体细胞中。

另外,还可采用同样方法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不同的是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的是mRNA

7.基因诊断

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如32P)、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作探针,依据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样本上的遗传信息,从而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另外,还可以用在植物有机物的运输研究过程中。

示踪原子不仅用于科学研究,还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射线能破坏甲状腺细胞,使甲状腺肿大得到缓解。因此,碘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

如何关注:

1.点击右上方的【●●●】就可以看到分享到朋友圈按钮了,分享到朋友圈。

2.请用微信——朋友们——添加朋友——扫一扫,扫描下面二维码,添加关注。

3.添加订阅号:“swwk9999”,


高中生物微刊微信号swwk9999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权威名重,精致你的学习!日积月累,步步登高~




海夫子生物
高中生物课内外知识,紧扣高考,紧抓基础。 内容涵盖高一高二高三各年级,学生及教师可备课,学习,练习。 设有判断、选择、基础知识点、视频、实验专题、课外趣味、心理健康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