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特例汇总

文摘   2024-11-21 08:23   吉林  

1.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不存在内环境。

2.尽管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质量分数)高于无机盐,但血浆渗透压主要取决于Na+、Cl-,其原因是单位体积中Na+、Cl-的微粒数量远高于蛋白质。

3.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胆汁、胰液、肠液、胃液、唾液、乳汁、精液、泪液、原尿既不属于细胞内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所以不属于体液。

4.内环境的成分确认方法:先确认成分是否存在于血浆、组织液与淋巴(细胞外液)中,凡是存在于细胞外液中的一切物质(包括水、气体分子、代谢产物、营养物质、胞外酶、激素、递质、抗体等)均可看做内环境成分。以下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1)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成分:血红蛋白、糖蛋白、胞内酶(如呼吸氧化酶)及核酸(DNA、RNA)等。(2)血浆≠血液,血浆属于内环境,但“血液”不能全看做内环境,即内环境不包括“细胞”及细胞内物质。(3)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如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均不可看做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做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5.每个构成组织的细胞,其内环境不一定是一类细胞外液。如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6.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后,一定会发生疾病;若发生疾病,内环境稳态不一定遭到破坏,比如植物人的稳态是正常的。

7.肌肉不是完整的效应器,肌肉和支配肌肉的传出神经末梢合称为效应器。

8.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效应器会有反应,但这不属于反射。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条件。但反射的发生除具有完整的反射弧外,还需一定强度的刺激。

9.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不一定能够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也有可能是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有很多分支,可与多个神经元形成突触。神经冲动从轴突传导到突触时,有的突触后膜兴奋,有的突触后膜抑制。可见,同一种神经递质对某些神经元是兴奋性的,对另一些神经元是抑制性的,这可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有关。

10.NO是神经递质中的“奇葩”,关于它就有多个“不一定”。神经递质不一定储存于突触小泡,如NO不储存于突触小泡;神经递质不一定都通过胞吐释放,如NO是穿越细胞膜直接扩散;神经递质释放后不一定都和膜受体结合,如NO扩散进入突触后神经元,是与某些酶结合发挥作用的。

11.激素作用的靶器官(细胞)不一定是特定的器官(细胞)。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所作用的靶器官(细胞)分别是垂体、甲状腺和几乎全身各细胞。

12.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不一定是唯一的。如垂体和下丘脑就分泌多种激素。

13.多肽类、蛋白质类激素(垂体、下丘脑、胰岛细胞分泌的)容易被胃、肠道内的消化酶分解而破坏,一般采用注射法补充,不宜口服。固醇类(性激素)和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属于小分子的物质,口服后可以被吸收。

14.能分泌激素的不一定是内分泌腺细胞,比如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

15. 激素作为信号分子,并不直接参与细胞的代谢过程,而是通过与细胞表面或细胞内部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影响细胞的代谢过程,或影响基因的表达过程。激素受体一般定位于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其中含氮类激素的受体存在于细胞膜,类固醇激素的受体存在于细胞质和细胞核,而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则广泛分布于细胞膜、细胞质基质、线粒体膜、微体膜以及细胞核中。

16. 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但激素需在细胞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有部分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人体内激素只能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产生,活细胞均可产生酶;酶有催化作用,而激素只能改变细胞代谢水平以实现调节功能。

17. 生命活动的进行一般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但以神经调节为主。如体温调节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中感受器为分布于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的温度感受器,神经中枢为下丘脑,效应器为皮肤血管、肾上腺、甲状腺、骨骼肌、立毛肌、汗腺等。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皮肤实现的,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出汗将变成皮肤散热的唯一方式。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体液调节过程。

18.浆细胞、效应T细胞不一定是B、T细胞受抗原刺激产生的。也可能是记忆细胞产生的。

19.能够产生免疫活性物质的不一定就是免疫细胞。如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大多数细胞都可以产生溶菌酶。唾液、泪液、胃液中的杀菌物质能消灭一些病菌,应该属于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属于第二道防线;浆细胞产生抗体,效应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属于第三道防线。

20. 吞噬细胞参与了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在特异性免疫中起摄取和处理病原体,暴露病原体特有抗原的作用;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起吞噬和消灭抗原的作用;吞噬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

21.并不是所有的免疫细胞都能识别抗原。识别所有抗原的是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无识别作用的是浆细胞。

22.内分泌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下丘脑:是神经系统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桥梁,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其中的神经分泌细胞,不仅能传导兴奋,还能分泌激素,即属于神经系统,又属于内分泌系统。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是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关联的体现。

胸腺: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经胸腺素的作用而转化为T淋巴细胞,因此,胸腺即属于免疫系统,又属于内分泌系统。

胰脏:外分泌部胰腺,是外分泌腺,分泌胰液,属于消化系统。其内分泌部是内分泌腺是胰岛,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

性腺:分泌性激素,属于内分泌系统;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属于生殖系统。 

23.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枢纽功能

a.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b.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感。

c.分泌: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它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还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集合管、肾小管。

d.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相关区域、渗透压调节中枢、生物节律等。

24.渴觉中枢和冷热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水盐调节中枢和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25.无子果实的培育原理不一定相同。无子西瓜培育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利用其枝条扦插所得新植株仍保持无子性状,又因其高度不育,需年年育种;无子番茄培育原理是生长素能够促进果实发育,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属于不可遗传变异,利用其枝条扦插所得植株结有子果实,不需年年育种。果实的发育均离不开生长素的作用。

26.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不一定是植物生长素,也可能是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27. 同种个体的集合不一定是种群。如菜市场里所有的芹菜就不是种群。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并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单元,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它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及空间特征等特征。

28.不同种群的数量估算方法不同。对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采用的是样方法;对活动能力比较强的动物用标志重捕法;对单细胞微生物用抽样检测法(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培养液中细胞的总数目,故这种方法称为抽样检测法。其中制作装片时要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由于是通过调查求取的平均值,所以它是相对接近真实值的,但并不是真实值,有时偏大有时偏小。

29.一个动物园里圈养的虎、狮、豹等所有生物不属于一个群落。因为它们没有生物学上的联系。群落以种群为基本单位,是各个种群的集合体,依靠种间关系使各种群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体。群落包括该地域的所有生物,除了植物和动物外,还包括该地域的所有微生物。

30.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都有明显的竞争;演替能否形成森林,是与当地的环境条件有关的,与演替类型无关。

31.人类活动可能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也可能延缓群落演替的速度。人类活动不一定使演替朝向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例如长期以来,某地气候逐渐变的干旱,而人类活动使本地荒漠化加剧,此例中人类加快了演替的速度却并未改变演替的方向。

32. 群落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外的一些种群,指的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是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

33.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比较

 (1)“J”型曲线是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连续增长。“J”型增长由始至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其增长率不变而增长速率持续增加。

(2)“S”型曲线是由于环境条件有限,因此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一方面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另一方面由于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使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相对稳定。“S”型增长由始至终具有环境阻力,其增长率持续减小,而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所以,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

34.动物园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无机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因为其中的动物分开饲养,不能体现其内在的营养关系及相互联系,没能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因此以它为主的动物园就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35.生产者不一定就是植物。生产者主要是指植物;也包括光合细菌和化能自养型细菌。如蓝藻、紫硫细菌、铁细菌和硝化细菌等等。植物也不一定都是生产者。如寄生植物菟丝子和某些食虫植物如猪笼草属于特殊身份的消费者。一些腐生植物则属于分解者。如水晶兰是鹿蹄草科植物,茎、叶子、花、果实都是白色透明的,全身没有叶绿素,不进行光合作用,靠着腐烂的植物来获得养分,被称为“死亡之花”、“幽灵草”、“梦兰花”;同时也有人称它为冥界的花,叫它腐生花。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

36.消费者不一定都是动物。消费者主要是指动物。也包括全寄生植物、某些食虫植物、非腐生细菌和病毒。如菟丝子、挖耳草等植物。结核杆菌等寄生细菌也是特殊意义上的消费者。动物也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蚯蚓、蜣螂、秃鹫等一些食腐动物及某些种类的软体动物是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就属于分解者。消费者一定是从活的生物获取营养和能量。

37.分解者不一定就是菌类。分解者主要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腐生动物和腐生植物。如家白蚁等腐生动物也是分解者;植物中的腐生龙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以动植物残体的可溶性有机物为营养,也是特殊身份的分解者。菌类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如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就属于消费者;光合细菌和硝化细菌就属于生产者。分解者一定是腐生生活的生物。

38.红螺菌的代谢类型为兼性营养厌氧型,猪笼草的代谢类型为兼性营养需氧型,酵母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

39.一个营养级(如初级消费者)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其同化的能量等于摄入食物中所含的能量减去粪便中所含的能量。

40.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终点不相同。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而物质循环过程中物质是循环利用的,所以是没有起点和终点的。

41.能量不能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能量流动的过程中,在呼吸作用中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周围的环境中,不能再被任何生物所利用,所以能量不会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只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但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不矛盾。

42.绘制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图的关键点

(1)物质在生物群落内部可循环流动、反复利用,而能量只能单向流动,因而在一般生态系统内部绘制能量流动图时,生产者只有来自太阳能的箭头,不会有消费者及分解者或无机环境传来的能量。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硫细菌的能量来自硫化物的氧化产生的化学能。

(2)只有涉及物质循环时,才可能存在“相互传递”的“箭头”。

(3)只要二者之间有有机物传递,便伴随着能量的传递,若传递的是无机物则不包含能量(此时所需能量不在无机物中)的传递,仅表示物质循环。

43.物理信息既可以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以来源于生物;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主要来源于生物。植物不仅可以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还可通过一些物理过程等来传递信息。如植物开花和蓟的刺就是物理信息。

44.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及稳定,它不仅存在于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之间,也存在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它的特点是通过自我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内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平衡,这种调节往往是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来实现的。

45 .要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不是引进的物种越多越好。引进新物种是对原有系统稳定性的一种干扰,只有在保证不破坏原有稳态的前提下,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46.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其恢复力稳定性就不一定很高。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

如何关注:

1.点击右上方的【●●●】就可以看到分享到朋友圈按钮了,分享到朋友圈。

2.请用微信——朋友们——添加朋友——扫一扫,扫描下面二维码,添加关注。

3.添加订阅号:“swwk9999”,


海夫子生物微信号swwk9999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权威名重,精致你的学习!日积月累,步步登高~


海夫子生物
高中生物课内外知识,紧扣高考,紧抓基础。 内容涵盖高一高二高三各年级,学生及教师可备课,学习,练习。 设有判断、选择、基础知识点、视频、实验专题、课外趣味、心理健康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