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sophia生活在别处
作者: 在路上Sophia
你好。我是索菲亚,N个娃的妈,正行走在小时候梦想 “看世界” 的路上。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人生无极限,只要你敢想,敢坚持,整个宇宙都会为你让路,并整理资源帮你实现这些梦想。所以,不要犹豫,行动起来!
上次分享了丹麦一朋友和原生家庭的故事:
"中国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为啥这么拧巴?” 别急着下断言,其他国家家庭关系一样复杂!
很多朋友私信分享他们类似的经历,小时候被父母体罚,在那个时代其实还挺正常的,更何况世界上没有“完美父母”,大概都有失控或者错怪孩子的时候,但事后如何处理,才是影响孩子成长和亲子关系的关键。今天分享一下作为妈妈的我,当年仅有的一次焦虑失控,当众打了孩子的惭愧经历吧!
01
去年夏天,我们和朋友一家去了意大利旅行,那是个惬意的下午,那不勒斯海边餐厅里,空气中飘着香槟的甜腻。
我喝得有点微醺,气氛正好。
这时,老扎克和三花花不知道怎么就吵起来了,俩人相差六岁,哥哥平时儒雅懂事,但这次竟然没让着妹妹,还打了她一巴掌。
我心里的怒火一下子被点燃了,严厉警告他: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打女孩子,尤其是妹妹。”
然而,平时听话的老扎克,这次却直视着我,挑衅地回道:
“她先打的我,我当然要还手!”
“那也不行!” 我有点气急败坏,语气不由得更冲:
“你再这么说,小心我打你!"
“那你来啊!" 他居然还把脸凑到我面前。
“啪!" 我一巴掌扇过去,瞬间餐厅的空气都凝固了,服务生手里的酒瓶差点没摔下来,所有人都盯着我们,简直是“餐厅里的家庭大战” 现场。
餐厅突然静下来,我立马清醒了,但一切已经无法挽回,儿子愤怒地瞪着我,含泪跑出了餐厅。
我也呆在原地,脑子里全是空白。
02
第一次去丹麦生活时,我收到过一封政府的欢迎信,主要简单介绍丹麦比较特别的法律规则,其中有一条:
“在丹麦,打孩子是违法的。”当时我还觉得好笑,心想:哪有父母一辈子没动过孩子的?
可是,真正生活在丹麦,我渐渐明白了当地的育儿观念:在这个国家,孩子不是父母私人物品,而是完全独立个体,你连稍微的肢体威胁都不行,哪怕孩子没哭,别人看到了,都可能报警,轻则警告,重了政府会把孩子带走,取消父母监护权。
这场“家庭风波”虽然不在丹麦,但朋友们的震惊、不安都写在了脸上,扎克的教父点烟的手抖得厉害,几次点火都没点着。
我尴尬得想找个地洞钻进去,转身躲进了洗手间。
那个本该完美的意大利之旅,因为我的失控,以悲剧收场。
03
接下来的几天,儿子默默地靠近我,我则保持沉默。
早起为我煮咖啡,睡前也紧紧抱着我道晚安,但我们之间的空气始终是尴尬的。
那巴掌像一道无形的屏障横在我们之间,我不敢直视他的眼睛,更无法跟他沟通。
我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失控?”
是酒精让我的情绪放大了百倍,还是这些年来压抑的情绪找到了突破口?
我一直努力做个“完美”的妈妈,全身心都在家庭上,很怕哪里做得不够好,可是这种表面“无条件”的付出背后,真的不委屈,没有愤怒和不甘吗?
04
几天后,我踏上了回国的飞机,而老扎克则因为要去英国参加球赛,没和我一起回去。
本来,这种母子分离对我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可在这种情况下,反而成了我短暂逃离内心挣扎的机会,所有的羞耻、焦虑和无助的情绪,伴随着离开而稍稍平息。
回到家,几年未见的妈妈已经明显老了许多,听力和视力都大不如前;嫂子总是做满满一桌我最爱吃的饭菜,让我好好放松享受一下;而妈妈总是紧紧跟在我身边,几乎一刻不离,甚至我蹲马桶时,她还贴在门口絮絮叨叨,我恍然回到了童年,那时的我也常常把脸贴在厕所门上,努力和妈妈保持联系。
岁月悄无声息地给我们对调了位置。
妈妈每天巴巴地忘着我,希望我能回国定居,那期待的眼神,像极了留守儿童盼望打工父母回家的样子。然而,三个孩子已经很难适应国内的教育环境,我不愿意让他们在这个竞争内卷的体系中受苦。
于是,我被撕裂成两段:
陪妈妈,会对不起孩子;陪孩子,又会对不起妈妈。
这个矛盾一直折磨着我,直到那次在酒精作用下彻底爆发。
我内心的怒吼其实是:
“我都放弃了陪伴自己的妈妈,成全你们的成长,你们为什么一点感恩都没有?”
05
在国外这几年,为了帮孩子们融入新环境,我练瑜伽、学西班牙语、强迫自己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同时还要一日三餐、接送各种兴趣班,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根本没时间感受自己情感需求,直到那天,在酒精的刺激下,我被儿子的挑衅点燃,内心长久压抑的情绪瞬间爆发。
“识别后再驯服 - Name it to tame it。”
心理学家丹·西格尔的这句话突然浮现在脑海中:
无论是情绪还是人生挑战,只有当你能明确知道自己在面对什么时,才能找到应对的办法。
我终于明白了,那天真正点燃我怒火的,不是儿子的反叛 “不听话”,而是我内心深处的愧疚与无力、还有“自我牺牲” 却没有得到“认可”的愤怒。
我终于可以面对自己那天的疯狂行为了。
06
暑假结束后,我回到了丹麦。
机场接机的儿子一见到我就给了我一个大大拥抱。
我鼓起勇气看着他的眼睛,轻声说:
“对不起扎克,那天我不应该打你,不该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你身上。”
他立刻眼圈红了,却笑着说:“妈妈,没关系。其实你打得一点都不疼,我错了,打妹妹就是不对。我这一个月也想了很多,觉得你打得对,不用在乎别人的看法。”
他的理解让我瞬间松了一口气。
后来,我找了个合适的机会,和先生以及三个孩子一起,认真聊了那天的事情。
我把自己心中的委屈、对姥姥的愧疚,毫无保留地说了出来,我希望他们能理解我的感受,也希望以后大家能多帮忙、互相扶持、减少我的焦虑,同时我对儿子再次道歉,也向妹妹们表示:
无论如何,我都不应该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别人身上。
三个孩子一起搂住我说:“妈妈,谢谢你为我们付出那么多,以后我们会互相帮助,不打架,不让你操心的。”
我真诚的道歉,换回了孩子们的理解和感恩。
这让我意识到,做父母的,如果真的做错了事情,适时向孩子道歉、沟通,并不会失去权威,反而会让亲子关系更亲密。
毕竟,家是一个讲爱的地方,不是摆威风的地方。
写在最后
我知道,很多家长即使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很难开口向孩子道歉。
或许是为了面子;或许是不知道怎么开口;或许自己都没有理清情绪;更有的自己成长环境也比较简单粗暴,所以根本没意识到根据上一代方法教育下一代有什么问题...
然而,正如蒙特梭利曾说:
“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影响他们的一生。”
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原生家庭,可能终生都等不来那句“对不起”,但我们至少可以选择用自己希望得到的爱与理解,去对待下一代。
2024秋季最不容错过的北美私立中学博览会即将开启!
校方代表即将访华,开启新一季度的招生见面活动。
考虑孩子出国留学事宜的家庭,千万把握住这个机会,与校方代表直接对话、深入沟通,考察学校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
👇扫码添加FS小助手报名👇
备注:北美中学博览会报名
更多留学教育资讯点击关注Finding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