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美高,很多家长都只是认为这是通往名校的垫脚石,很多家长在到底该不该让孩子出国读美高这件事上是顾虑多多、犹豫不决的。
但其实美高教育的价值远不止于此。
除了学术成就,孩子们还在这里学会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成长,在自我管理和社交技能上实现蜕变。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通过学生们在社交媒体的发帖,以及2个中国学生家庭的故事分享,来一起感受中国学生在美高的成长与变化。
01
来到美高后,
我从I人变成了E人
在社交媒体上随手一搜,会发现大家对读美高的体验褒贬不一。
有人觉得这是一次艰辛的历练,充满挑战、迷茫和孤独;有人则将其视为一场奇妙的冒险。
不论感受如何,这段旅程终究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世界观。
图源:小红书
很多同学读美高前是内向的INFP,一直按部就班学习生活。
读美高后因语言不通变成社恐,直到经历了一系列挑战,才彻底转变。
从最初的害怕和担忧到直面挑战,逐渐由社恐变成社牛,从内向被动的INFP转变成自信、敢于争辩的ENTP。
图源:小红书
很多同学还发现,读美高后最直观的变化就是:面相变了,学会了怎么嘴角上扬。
在国内时,总是不太敢自信地露出笑容,总觉得不好意思。来到美国后,露齿微笑变成了日常问候的礼仪,每天都在笑容中开启。
面对别人的夸赞,也渐渐学会坦然接受,不再回避。
久而久之,这种自信从表情中渗透到了内心,成为一种积极的心态与社交方式。
图源:小红书
美高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很多本土学生都非常热情。
他们不仅热情地向新同学介绍校园生活,还乐于分享自己的兴趣和文化,甚至会在课余时间带你去体验本地风情。
这种氛围让初来乍到的中国学生逐渐融入其中,慢慢适应了全新的环境,也在一点一滴中建立起自信与归属感。
图源:小红书
都说差生文具多,没想到有人在美高输出了一波国内的文具,成了中国文具的“代言人”。
最初只不过是带了一些国内的文具来到美国,没想到竟然无意间完成了一场带货营销,成为同学们眼中的文具达人。
每一款新潮且性价比高的文具,不仅超出了它们的实际使用价值,更成为了社交的秘密密码。
图源:小红书
有些同学初来美高时,经历了许多不适应和不便。正如俗话所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们的经历为后来者铺平了道路。
随着国际学生的增多,他们开始意识到,成立一个Chinese Club是多么重要。
这个俱乐部不仅帮助国际学生融入校园生活、推广中国文化,还为美国学生提供交流平台。
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推动融合与沟通,展现出了非凡的组织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这种积极的行动和领导力,正是顶尖美国名校所看重的品质。
02
儿子女儿“变了”
后悔没早点出国读美高
Lucy是一位顺义妈妈,有一对儿女,他们自幼便在国际学校接受教育。
由于Lucy工作繁忙,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给了他们的自由“过了火”。后来她才意识到孩子们的成长似乎已经脱离了她的掌控。
Lucy发现她的女儿在国际学校受到同学的影响,开始攀比,为了在同龄人中受欢迎,打耳钉、尝试纹身。
图源:Unsplash
这些对Lucy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她试图耐心劝说女儿,解释攀比并不是追求个性的方式。但女儿却认为母亲不理解她,结果沟通变成了争吵,最后不欢而散。
Lucy的儿子性格与姐姐截然相反,他不爱出风头,在学校是个低调内向的孩子。也许是因为在学校受到的关注度不高,儿子越来越多地把时间花在电脑游戏上,因为过度沉溺于网络游戏,学习成绩急剧下滑,这让Lucy倍感头疼。
她不得不承认,自己之前在孩子们的教育上可能有些“放任”了,意识到这样下去恐怕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在思考后,Lucy决定将教育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改变。古有“孟母三迁”,今天她也选择为了教育而远赴重洋,把目光投向了私立美高。
最终,她为孩子们选中了美国东部的一所私立高中,希望他们能够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有所成长。两个孩子在她的督促下考出了托福成绩,申请终于成功。
图源:Unsplash
出国之后,她发现两个孩子都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
由于女儿从小性格活泼开朗,在美国学校中很快便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虽然是插班生,她融入新环境如鱼得水,迅速结交了一群朋友,还担任了多元文化社团的领导角色,领导同学们一起组织学校的各种活动。
美国学校的社团活动非常丰富,从创意集市到文化节,女儿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领导力,还增强了沟通和组织能力,从在国内的天天攀比到现在找到自己发展的舞台,女儿的转变让Lucy倍感欣慰。
与姐姐不同,Lucy的儿子内向害羞,刚到美国时,显得格外不适应。对他来说,远离了国内的好友和熟悉的环境让他一度感到失落。
孤独感令他变得封闭,整天带着耳机,仿佛想把自己隔离在这个陌生的世界之外。Lucy看在眼里,心里十分担忧,担心儿子会寄托于网络,再次沉溺于游戏世界中。
图源:Unsplash
幸好,学校的一位指导老师(counselor)发现了儿子的状态,主动找他谈心。老师告诉他,他刚来美国就能有如此表现,非常棒。如果暂时还没有交到好朋友,这是非常正常的,不妨将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其他的,静待时机成熟。
受到这样的鼓励让儿子大为惊讶和感动,他感受到了新学校老师对他的关怀和认可,他意识到,原来自己不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小透明。他开始想要像指导老师(counselor)证明他没有看错人,开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在戏剧课上,班级一起学习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儿子根本看不懂,但每节课都要写essay。
那段时间,他主动从图书馆借来原著阅读。一字一句查词典,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对照着看每一章都讲什么内容,再去根据老师的要求去试着写文章。
图源:Unsplash
Lucy坦言道,这种主动学习的热情是儿子在国内少有的。
Lucy很庆幸当初果断做出了读美高的决定,大环境的改变对于青春期孩子的发展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女儿找到了自己个性宣扬的舞台,儿子也得到了很好的引导,克服了内心的焦虑,重建了自信心,也逐渐找到了自己在这个多元环境中的归属感。
03
离开父母后,
我在美高找到新的自己
很多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在美高独自生活,尤其在年龄较小的时候,总担心他们无法独立照顾自己。
然而,正是在这种脱离舒适区的经历中,孩子们才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Jessica从12岁就开始独自在美国加州求学。
刚到美国,她走在街上时常会遇到陌生人向她打招呼,这种热情的举动让她感到困惑,甚至有些害怕。
后来她意识到,这只是美国人善于社交的体现。
图源:Unsplash
小时候只是从美剧中看到美国人热情开放,但只有身处在环境中,才会真正的了解一个国家,感受一个国家的文化,这真的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
在课堂和社交活动中,她也开始尝试更积极地参与,学会了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交流。
Jessica的英语很不错,在国内托福就已经考到了110分,所以来到美国几乎不需要语言过渡。
真正的挑战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自己处理学校生活,到管理学习和社交的平衡。
图源:Unsplash
通过寄宿中学的磨砺,她逐渐从一个依赖父母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独立、自信的个体。通过在学校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族裔的同学的相处经历,她学会了从容应对各种新鲜事物和文化冲突。
美高的课程固然也有无趣的地方,但自由度始终是普高不可比拟的。
作为一个未来发展方向定位在理工科的女生,Jessica内心其实是一个文艺女,美高自由的课程体系给了她选修感兴趣课程的机会,她学习了摄影、creative writing等课程。
她认为美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只要你愿意去尝试。
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更容易独立,成熟得更快。这过程是艰辛的,但是带来的成长是真实的,伴随你一生的。
图源:Unsplash
暑假,父母来到美国陪她访校兼旅游,在这期间,英语不是太好的父母几乎是被女儿带着走。
看着她熟练自如的使用Google地图找路、毫不怯场地与访校带团的学长交流、主动向老师提问,逐渐确信我的孩子已经成长了。
四年前,Jessica申请美高的一切事务都需要父母帮助联系和安排,但四年后,她已经能够独自进行大学申请的规划。
她独立搜索资料,联系升学指导和往届学长学姐,参与从SAT考试到文书写作的全过程,父母在其中的角色则只是提出意见。
从美高毕业后,Jessica成功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录取。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大学校园里,正是由于在美高的经历,让她对美国文化更加熟悉,也使她在大学里的社交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04
始终都要迈出的一步,
不如早出发
美高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国内家长的欢迎,主要是因为美国大学十分重视申请者的学术与文化背景,尤其青睐有美高经历的学生。
孩子们不仅在英语能力上占据优势,更通过全英文环境的浸润,熟悉了美国的生活方式,获取了申请大学的第一手信息资源。
相较于国际学校的半英语环境,美高的沉浸式体验对语言与文化适应度的影响更为深远。
美高的意义正如Jessica所说的那样:美高的意义就如同每一件事情一样,它带给了我属于我自己最独特、不可复制的经历和成长。
美高的经历让学生们收获的不仅是成绩上的成功,更是一种对自我和世界的全新理解。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学生们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寻找自己的定位与价值,学会处理真实世界的挑战。
这也正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们读美高,因为这段独特的旅程中,孩子可以探索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
如果你也对美国高中感兴趣,希望带孩子与美高招生官面对面交流,评估孩子目前对水平,欢迎您参加在【上海】和【深圳】两地由FindingSchool主办的北美中学博览会。在活动现场,你将有机会聆听官方对于中国家庭留美议题的深度分析,通过与海外校方零距离对话、与行业内专业顾问的一对一咨询,深化您对于低龄留学的全方位认识,相信这次活动一定能为您孩子留学规划做决策提供科学高效的依据。
活动详情请见下方海报。
👇扫码添加FS小助手报名👇
备注:北美中学博览会报名
更多留学教育资讯点击关注Finding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