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
作者:易媛
注册心理师,拥有10年咨询经验
孩子绝望的抓取,
是为了防御分离和孤单的痛苦。
婴儿生下来之后是不能独立存在的,TA需要一些抱持性的环境,这个抱持性的环境就是母亲。
但不是每一个妈妈都能为孩子提供抱持性环境。
01
不是所有母亲
都会让孩子感到安全
//01 自然抱持的母亲
婴儿在环境足够抱持和安全的时候,会自然的发出一种姿势或者运动来与母亲链接,母亲敏感的觉察到了婴儿的需要后,恰当及时的给予回应。
在这样的环境和关系里,孩子会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存在着,不会被扰动。
//02 侵入型的母亲
这是指通常婴儿还没有发出需要,母亲会主动的侵入或者干扰,这种扰动可能是身体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
比如一个非常焦虑的妈妈,她可能会把自己的焦虑投射给婴儿,这个时候虽然妈妈在做很多事情,比如给孩子喂奶,不停的给孩子换尿布或者逗弄孩子,但实际上她没有跟婴儿的身心需要协调一致。
这个时候婴儿就会后撤,撤到自己的内部,这样试图去保护自己,远离这种侵入式的环境。
//03 消失的母亲
婴儿存在的本身是需要一个完全依赖的抱持性环境,当抱持性的环境消失太久的时候,如一个抑郁的母亲,不管孩子如何哭闹或者试图想要引起妈妈的注意,抑郁的妈妈虽然在孩子身边,但她的心理状态是不在场的,她只是停留在自己抑郁的感受里,没办法与婴儿此时此刻的感受需要发生连接。
这会激发婴儿无法思考的焦虑,这种焦虑是一种无法承受的、永无止境的、会永远跌落下去的痛苦感觉。
//04 不同类型的母亲对孩子的影响
入侵性的母亲和消失的母亲,都会使婴儿用一种非常原始的防御方式进行自我抱持,以使把自己再重新拼起来。
这种不自然、僵化的防御方式,会使婴儿回撤到自己内部,激发它用“假自体”的方式跟外界连接。
婴儿可能会更多的去顺应外部环境,而减少自己对需求、需要的表达。
久而久之,随着孩子的长大,TA可能没有办法将自己人格中有活力的部分跟这个世界进行链接。
自然抱持的母亲,她和孩子的互动是贴切的,比如当孩子饥饿的时候,妈妈她也是想要去给孩子投喂的,这时妈妈的愿望与孩子的饥饿感相遇了,这个状态就是温尼科特所说的“母婴联合体”。
在这种情境下会产生非常重要的两点:
一是母亲她首先比较敏感的觉察到了孩子的需要,第二是她去满足孩子需要的时候,是带着自己的利比多和动力去跟孩子的愿望相遇。
这样的情境使双方的力比多投注都非常充足,这会让婴儿的内在发展出一些更为复杂的东西,会激发婴儿更多的内部幻想。
比如,婴儿会想象面前的这个乳房是什么?是什么进入到了我身体的内部?等等,这会促进婴儿诞生一个更加色彩缤纷的内部世界。
但一个消失的母亲或者一个侵入性的母亲,她们对待婴儿的方式会使婴儿回撤到自己的内部世界,从而使婴儿以一种僵化的自我抱持来防御无法思考的焦虑,这是一种非常难以承受、淹没式的感觉。
一旦这种僵化的自我抱持启动之后,婴儿就会以一种非常分裂的方式去跟这个世界链接,也就是我们说的"假自体",这也就奠定了TA和这个世界关系的基础。
而随着TA的成长,这种无法思考的焦虑和脆弱的防御方式,会作为一种背景或者底色,伴随着TA。
02
“过渡性客体”
在饱含利比多的喂养情境中,婴儿的内心会越来越丰富,会逐渐发展出有活力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会发展出可信赖的外部真实客体以及和真实客体连接的能力。
接下来他们会怎么发展?我们就会提到“过渡性客体”这个概念。
//01
孩子需要“过渡性客体”
在温尼科特的理论中,婴儿在绝对依赖期的时候是没有“我”和”非我”的区分的。
但是往后发展,大概从6月开始,就会慢慢的意识到TA无法控制满足感(即满不满足好像不是TA说了算),这种无法控制的满足感让TA有了“我”和“非我”的区分。
婴儿也会越来越意识到除了TA自己之外,还有一个现实的世界,这个现实的世界遵循着独立于TA以外的其它规则运行着,这会让婴儿感到焦虑。
这个时候婴儿需要在TA的内心世界和现实世界中找到一个东西作为两者的过渡,这个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过渡性客体”。
过渡客体它可以是一个毛毯,一个小型的玩具等等,幼小的孩子会对它充满情感。
//02
“过渡性客体”是矛盾的
“过渡客体”具有矛盾性的特点,这个矛盾性一方面是指婴儿主动创造了它,另一方面是指这个过渡性客体是从外部获得的。
这样的双重性,第一让孩子觉着是自己创造了它,这是创造性的来源;第二是过渡客体它本身具备一些客观现实特征。
比如孩子选了一条从小被TA盖在身上的毛毯,这个毛毯的外部现实特征就是毛茸茸的,柔软的、方形的、红色的、没有温度的,不会说话的。
但在孩子心里它可能是一个和自己心灵相通的,能保护自己的,能听懂TA说话,随时随地陪伴TA,帮自己赶走所有噩梦的精灵。
这个东西很像妈妈,但是又不是妈妈。
由于这样的矛盾性,就使得这个东西必须是婴儿自己主动选择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自己操纵和摆布的。
因为这样的特性,静物(就是静止的东西)比动物更容易成为孩子们的过渡客体。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通常爷爷奶奶他们和孩子们朝夕相处,但却无法成为孩子的过渡客体,这是因为他们很难被孩子摆布和操纵。
//03
“过渡性客体”会激发创造性
而过渡客体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具有安抚功能,过渡客体的出现也意味着孩子象征化能力、玩耍能力的开始。
而孩子形成象征化的能力是有前提的,在早期的养育过程中孩子经过对母亲的认同,内化了一个真实稳定、可信赖的父母形象。
这帮助孩子在可依赖的内部父母形象和外界过渡客体之间来回的摆荡,并在这种摆荡中形成了潜在的心理空间。
举个例子,我们会看见有些孩子非常专注的沉浸在自己跟玩具的玩耍中。
这个时候,一方面这个玩具是外部的真实存在,另一方面我们也会看到孩子会把很多很有创造性的东西投入到这个玩具上,这就是孩子在用一种创造性的方式使用这个玩具,这个玩具被投入了孩子内部的冲动和幻想。
有时候孩子也会把TA梦想的生活放到玩耍的过程中,这实际上是孩子把TA梦想中的生活和真实客体环境不断的进行交换,这是一个很好的和过渡客体的关系,也是孩子可以进行创造性玩耍的开端。
但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这样创造性的玩耍。
比如我们之前讲到有些孩子的妈妈是消失的,不可得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随着外部母亲的缺席,内部母亲的消散,在真实客体和过渡客体之间来回摆荡的空间也会消失,这时那种健康的、有活力的和过渡客体的关系就会变成一种绝望的抓取,这种抓取是为了防御分离和孤单的痛苦。
//04
“过渡性客体”会在成长中逐步退出
正常情况下,随着孩子的长大,“过渡客体”也会逐渐失去它的重要性。
“过渡客体”会逐步表现在个体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里。
“过渡客体”这个客体本身会被放置在一边,但是借助过渡客体而形成的对于内、外部世界体验的方式会永远的留存下来,并表现在孩子的生活中所有的关系里,这种体验能够帮助我们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来体验生活。
接下来我们来举一些简单的例子。
比如说当我们读书的时候,书的文本是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当我们读的时候会对文本有属于自己的想象。
这个来自于内部世界自己的想象和来自于外部的文本相遇之后,就使得一切有了我们自己的意义。
还有比如当我们去剧场看演出,演员们表演戏剧,我们看到表演的剧目或者情节,会有一些属于我们自己的感受,这种我们自己的想象和幻想被激发,就是来自于外部世界舞台上的部分和我们内部世界的想象相遇了。
但也有些成年人是封闭的,TA没有办法以这种有创造性的、艺术的形式去遇到一本书,遇见一场剧,TA没有这样的能力。
温尼科特在提出过渡客体这个概念的时候,他还提出了“过渡现象”这个概念。
“过渡现象”是指你无法触碰,但却被你作为过渡客体使用的东西。
比如孩子心里的一段旋律,一些妈妈经常安抚TA的方式、语气、话语等等,孩子经常借助这些渡现象来完成、行使过渡客体的功能。
03
心理咨询是一种“游戏”
在温尼科特看来,心理咨询师就是一种过渡客体。
一方面咨询师有属于自己独立于来访者之外的生活,另一方面咨询师又常常承载着来访者的情绪情感。
来访者会把自己很多属于TA自己的感受、想法投放到咨询师身上,所以在咨询的过程中,来访者也要忍受这种矛盾性。
温尼科特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话,他说:“心理咨询实际上是发生在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重叠的部分,心理咨询的发生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成人意义的游戏和玩耍。当我们发现来访者没有办法去玩耍的时候,咨询师的工作就是要帮助他们发展成人的玩耍能力”。
按照这个理论我们假设把来访者分成两种,他们分别待在了“过渡空间”的两端。
//01
使用“假自体”防御成功的来访者
第一种完全停在了适应外部世界的过程里,他们成功地使用“假自体”防御了那些无法思考的焦虑,日益纯熟地用这种防御方式来应对这个外部世界。
比如我们见到有一些来访者,他们虽然有很好的智力,但同时他们会被一种无效的、无用的、无意义的感觉所充斥,经常用机械化的方式来讲述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而情绪情感并不在讲述的事情里,他们经常不停的讲话,但实际上讲的内容缺乏和自己内部世界情绪的链接。
这个时候咨询师需要邀请来访者停下来,停在TA所讲的内容上,跟来访者一起去培养和发展可能存在的情绪和感受。
咨询师需要更多的去问来访者:你现在的感觉是什么?你当时的感觉是什么?另外也可以跟这类来访去讨论他们的梦。
我们知道这样的来访有着非常强大的逻辑化和理性化的思考方式,而梦是非逻辑性的,邀请或鼓励来访更多的记住TA的梦,谈论TA的梦,那就是在谈论一件非逻辑非理性的事件。
这样可以让来访往过渡空间的位置上更近一点,这也可以帮助我们松动来访机械化的表达方式。
但是跟这种来访者工作的一个困难在于你很容易被带进意识化的层面去工作,比如讲道理,因为跟他们去谈感受太难了,同时那种毫无进展的挫败感承受起来也太难了。
但是在意识层面去讲道理般的工作就相当于是和在他们的“假自体”对话,他们可能看起来很受用,很配合,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但实际上咨询师是放弃了跟真实感情去链接的努力,和来访者一起留在了适应外界的过程里。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一直在咨询中询问来访者的感受,因为心理咨询这种游戏必须在内外部世界同时存在的过渡空间中才能真正有效的进行。
//02
使用“假自体”防御失败的来访者
第二种来访者就是以“假自体”的防御方式去适应外界的环境失败,被自己心里无法思考的焦虑淹没。
在咨询中TA会说非常多的感受,就像洪水来袭一样,这种来访TA会抓住各种被TA理想化像救命稻草一样的人,所以TA没法容忍咨询师身上的矛盾性,想做各种打破设置的尝试,比如TA试图开始一段和咨询师真实的关系。
这个时候保护设置就非常重要了。
咨询师要在抱持性的环境下,一次又一次耐心的帮助和培养来访渐渐地容忍设置本身,帮助来访看到设置的客观现实性,承接来访投射在咨询师身上洪水猛兽一般的情绪,亲密或者攻击的动力。
以上这两种应对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咨询师都是在帮助没有潜在空间,没有“玩耍”能力的来访者,慢慢的建立起能够“玩耍”的能力。
-----------zhongnanxinli------------
这世界走得太快,让我陪你慢下来
点击名片,关注终南心理
往期推荐
项目推荐
扫码了解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