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
咨询师必须处在自由的状态。
倾听是精神分析动力学取向咨询的一项基本功,咨询工作开展的每一步都与倾听息息相关。
01
误区一:只听无意识
在咨询工作里,诠释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有挑战的。
诠释有一个基础是咨询师有自己的假设,并且对来访者形成了一定的概念化理解。
也就是说,在来访者带来的材料里,咨询师合理假设了来访者潜意识层面的核心冲突及关系模式。
这个假设会被前置在咨询师心里,并在来访者接下来的叙述里搜集“证据”。
在倾听的层面,咨询师需要进入分析式的倾听,要听到来访者的无意识,同时在听到时候要启动均匀悬浮关注。
那么问题来了,这几者之间要如何平衡?
带着一个假设去搜集证据,看上去和“均匀悬浮关注”好像是冲突的,这会诱使咨询师掉入第一个误区:进入分析式倾听的状态里后,就只关注分析咨询师以为的来访者的无意识。
尤其对来访者讲述原生家庭、重要客体关系、创伤经历等内容尤为关注。
有时咨询师的假设也会变成下意识的“对号入座”,倾听时好像放了一个过滤器,等待着接收那些符合自己假设的内容,过滤掉一些附着在重要材料上的“鸡毛蒜皮”。
误区一里最重要的,恰恰就是不能忽视来访者的“鸡毛蒜皮”。
也就是说,在咨询师做出了自己的假设时,仍要保持均匀悬浮关注。
什么是均匀悬浮关注?
均匀悬浮的注意力,不仅仅是不要把一个人的注意力引向任何特别的东西。
这样我们就避免了一种因为刻意的集中而无法分开注意力的危险。
你刻意去集中在某一样东西,就没有把注意力分开,均匀悬浮的关注到所有的东西。
这里说的“所有的东西”,一定也包括了来访者会说的很多“鸡毛蒜皮”、“看上去不重要的细节”。
弗洛伊德继续说,因为当一个人刻意的去集中注意力的时候,TA就开始在面前的材料当中进行挑选。
然后有一些就会固定在TA的脑海里面,而另一些就会被忽略掉了。
在做这样的选择的时候,TA会按照自己的期望或者倾向去行事,就是我们可能按照自己想要听的,想要去的那个方向,就有一个刻意的选择了。
在做出选择时,面临的危险是,除了已经知道的东西,什么也找不到。
很多来访者,进入自己的内在世界是有困难的,面对咨询师去讲述自己真正痛苦的部分也是有困难的,他们会把重要的信息藏在那些琐碎的、听上去不重要的信息里。
同时,来访者在详细叙述一件看上去不起眼的事情时,无意识的交流已经启动了。
咨询师是否能理解这样细致讲述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时,来访者在表达怎样的需求?
例如,有位来访者急切、繁琐地叙述自己遭遇的婆媳冲突,详细讲述婆婆的育儿理念和自己有怎样的不同,并且拆开掰碎了的描述给孩子穿衣服的事,婆婆一定要给孩子穿三件,来访者觉得两件就够了。
这个时候咨询师如果想要做出干预,急于给回应,就会打断来访者,对她说:“当你去讲这样的一些事情的时候,我有听出来,似乎你跟你婆婆之间好像是存在某些控制的。”
听起来也是个不错的诠释,带着咨询师自己的假设。
但咨询师可能会忽略,来访者这样用力讲述这些细节的无意识需要。
或许来访者认为自己的痛苦没人能理解,不确信面前的咨询师能不能理解,似乎要说的很详细、很仔细才能传递自己的感受。
这个时候来访者更需要咨询师启动的是容器的功能,能把自己和婆婆之间的糟糕体验放置在咨询师着,渴望获得被涵容、抱持的体验。
只有当咨询师能够涵容来访者这些糟糕的情绪,来访者才会允许咨询师去触碰隐藏在这些鸡毛蒜皮里的真正重要的议题。
倾听时,听的一定是属于来访者的一个整体,当我们只听咨询师以为的无意识,忽略掉其他的部分,比如忽略掉来访者现实层面的困扰,也会让来访者感受到一种破碎感。
02
误区二:入侵式的倾听
这个误区,与第一点是有关联的。
咨询师带着自己的假设,急于验证假设是对的,就容易掉入误区一,听不到来访者当前的需要,急着做出了干预;
另外也会有可能掉入误区二:刻意引导来访者进入自己的假设里。
什么是入侵式的倾听?
在热播剧《人世间》里有这样一幕,周蓉分到房子了,让女儿回去跟自己一起住。
在这个场景里,周蓉的假设就是女儿一定很想跟自己回去住的,于是不由分说的把这个变成了要求,或者对女儿下达了一个指令。
当女儿跟周蓉解释自己不想回去是因为尴尬,周蓉并没有去听女儿到底在说什么。
观众对周蓉的评价也是一个相当自我的人,当她认为女儿是想回来的,就无法听见真相了。
或许在周蓉内在有一个虚弱的部分,担心自己没办法跟女儿完成母女间的对话,没法让母女间的动力自然流动,于是先入为主的做了一个强势的链接。
在咨询工作中,有时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关系时,会不自主地站在类似周蓉的角色里。
因为知道咨询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咨访关系,需要建立联盟,但使用的办法并不是通过理解和帮助,而是有些着急地向来访者表达咨询是有用的,是对的,咨询师是对的。
这种强势、引导来访者去配合假设的动作,带着入侵的动力。
咨询师需要觉察自己的欲望,需要对内在被认可、被来访者需要和看见的部分保持警醒。
启动内省式的倾听,咨询师关注自己内在发生了什么,才能从行为上节制自己引导来访者、入侵来访者的冲动。
有时候咨询师想到了一个精妙的假设或者精妙的诠释,想象着来访者听到以后醍醐灌顶的模样,这种时候咨询师需要觉察自己的反移情,检查这个渴望被看见、被认可的欲望是从哪里来的,是否能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来访者。
03
如何对待头脑中的假设?
以上两种倾听的误区,都离开了均匀悬浮关注的位置,也离开了中立、节制的位置。同时也无法处理假设和倾听之间的矛盾。
//01 如何处理假设?
首先,咨询师要允许这些假设的存在,并非是说在倾听的时候不能形成假设,也并非倾听的时候就把假设放到一边先不管它,而是要把自己的假设、对来访者的动力学理解放在心里,在倾听时带着它们,不断做出调整、修正。
保持在开放、敞开的位置上,假设始终是假设,不一定代表了现实就是如此,并且在一开始对来访者的动力学理解也不一定马上就能做到准确、精辟。
这里面或许隐藏一个新手咨询师通常都会有的自我束缚,就是“我要成为一个好咨询师”,好咨询师怎么能犯错误?怎么能理解不到位?这些执念反而会对咨询师理解来访者形成阻碍。
“咨询师必须处在自由的状态”。说的就是咨询师需要遵守设置、框架,但别自我捆绑。
//02 什么时候给出干预和诠释?
很重要的一个标准是,要等待来访者发出讯号。
这也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重要部分。
例如,来访者告诉咨询师,自己在亲密关系上很有障碍,好像很难和人建立亲密关系。
在来访者的个人经历里,说起和母亲的关系,母亲跟来访者走的太近了,时刻关注来访者,让来访者感受到被吞噬的恐惧。
说到这里,咨询师很自然的能够把来访者的困难和母亲的关系关联起来,找到一种重复的模式。
但这样的假设形成的诠释,什么时候能说呢?在来访者叙述的过程里,能感受到讲述的困难。
实际来访者感到有阻碍的不仅仅是亲密关系,而是任何一段亲近的关系都让来访者有压力,那么此刻来访者在和咨询师的关系里或许也是有压力,有防御在。
如果咨询师冒然对来访者的痛苦或者创伤的部分做干预,来访者会马上防御起来,会绕开去讲别的事。
这个诠释和干预就是无效的,无法进入来访者的内在。
另外一种情况是,咨询师没有急于解释,没有做出干预,来访者也绕开了,去讲自己和其他客体的关系,讲工作、讲生活,直到来访者有一次带来一个梦,梦里出现明显的象征化意向,来访者对自己的梦感到好奇,也对自己的处境感到好奇,想要知道“是什么”了,这时候咨询师做出诠释,为来访者把一些散碎的内容关联在一起。
所以,并不是来访者谈到一个可工作的点,咨询师就马上做出回应给出诠释。
有些诠释很精妙,但没有进入到来访者,没有被吸收和理解,就是无效的。
咨询师的倾听,除了听来访者的素材还要听到来访者的需要、防御,听到来访者当前的状态和困难的部分。
急于给出回应,很可能只是听到了局部,失去了对整体的关注。
-----------zhongnanxinli------------
这世界走得太快,让我陪你慢下来
点击名片,关注终南心理
往期推荐
课程推荐
扫码了解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