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解聘50岁副教授引热议,残酷的“非升即走”

文摘   2024-10-29 23:59   北京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2022年,一位清华大学50岁预聘副教授没有通过非升即走而被解聘走人的事,当时引发了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

该副教授发文陈述了自己本硕博求学、清华入职、10年工作、晋升折戟和黯然走人的整个过程,认为从预聘-长聘制的文件到执行,从个人表现到最后挣扎,都充满了深深的委屈。
据悉,这位副教授出生于1972年,本科毕业后工作了6年,硕士毕业后工作了3年,博士毕业后又做了2年博后。2012年,正值四十不惑之年,他在清华重新入职,成为一名“年纪比较大的年轻老师”,从事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

他自称因为没有通过“非升即走”的预聘-长聘制考核且合同到期而被辞退,此次失业正好是刚过50岁生日。

按照清华“准聘-长聘”制度要求,他准备在明年申请长聘,然后在清华干到退休。但没想到,清华要求他必须在今年合同期内参加长聘申请考核。(因为到明年,他就在清华工作满10年了,按照劳动法的规定,无论是否长聘申请通过,都将自动获得长期合同)。这位副教授表示,自己只好在今年3月提交了申请材料,但最后没想到,即使在专家评审全票通过的情况下,学校却拒绝了他的长聘申请

这位副教授表示,他多次向校方要求与校长见面。终于在解聘后的8月19日,面见了校长。他表示,校长回复他说,评聘标准最主要的就是科研发表,其他教学、育人等方面工作,不是评价重点。现在清华教师准聘期考核的导向就是以科研为主。

该副教授指出,“学校似乎完全不考虑教师在教学、育人、科研、服务等方面的巨大付出和取得成绩,只从发表角度进行评价。”

对于此事,网友众说纷纭:

“教书难道不是高校主要任务之一吗?教授怎么就不能专门育人呢?”

“大学这样的做法完全把教师教书育人带偏了,不利于大学的发展,值得好好深思与改进。”

 “当事人可能没有说清楚就是像清华这样的高校,当初进人的时候,就签订过一些合同,合同明确要求在合同期内教学、科研、服务要达到某些量化的标准,同时,合同对当事人自己也会要求在职称、学术上有一些进步的要求,即所谓的非升即走,很遗憾,可能当事人没有达到合同标准,清华也就是按照合同执行罢了。”

“非升即走”制度下,就职高校内卷加剧

近日,某地方高校制定的“引进的博士五年未晋升转后勤、保卫”规定引起广大“青椒”热议。该校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规定,全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校最低服务期为8年。同时,还规定,“引进的博士研究生来校工作满五年,如未能晋升副教授(已达副教授任职条件因指标原因未晋升除外),本人需服从学校安排转到后勤、保卫等服务保障岗位。”
以“准聘-长聘”为特征的“非升即走”制度,一直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焦点议题。

“非升即走”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不能升职就走人。

近几年来,求职高校的内卷程度和压力指数确实是与日俱增,年前可以拿到编制内正高的成果,现在去可能连特聘正高都拿不到了。

哪怕成功入职,在“非升即走”的制度安排下,青年教师也要接受来自学院和学校的任务安排与考核压力。且不论已经落实为文字和形成文本的聘期任务与合同规定,仅在日常教学科研活动中,青年教师也得接受严格的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除此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教学考核以及其他各种考核。备课、上课、出题、阅卷、报销、开会、做实验、写论文、写材料、写总结、写报告,职称评定、项目申报、教学科研、家庭关系、生活压力、经济压力青椒不仅要拼命追逐更高的职称,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点亮一个又一个的头衔。

“非升即走”制度当然有他好的一面,就是激励学者不停地去创造、去创新。或者更直白点说,让新人不停地去申请各种基金项目,然后不停的发paper。

这个制度的弊端也非常的明显:让学校的老师并不能真心静下来去搞学术搞研究、搞教学。如果两三年没出成果,就会异常焦躁,因为会在最年轻力壮的时候被学校辞掉。这是一个非常难以面对的现实,这时候真的是上有老下有小。真的离职了,又很难找工作,甚至生存都成了问题。

“非升即走”不应成为青椒职业发展的瓶颈

高校聘用制近年也被两会多次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张博表示,目前高校“准聘——长聘”制改革侧重于“准聘”制,在高校自行设立的“非升即走”条款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唯量化指标论、量化指标不尽合理等问题。民盟中央在近两年提到高校师资聘任、管理与评价方式降低绩效;“非升即走”容易导致青年教师过度追求论文发表,大量时间消耗在课题申报上,不利于潜心科研和教学等现象。

对此,他们也提出了相关建议。张博建议合理拟定“准聘”转“长聘”的比率。全面考核青年教师“准聘”期内教学、科研、团队合作、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业绩。重视“准聘”考核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准聘”绩效考核结果申诉制度,允许青年教师对绩效考核程序及结果提出异议,尤其允许青年教师提供可以证明自己工作价值、进程及研究前景、潜力的证据,为从事原创性、应用性、长周期及冷门绝学研究的青年教师提供特殊支持,加强“长聘”制设计。

民盟中央曾建议,高校在招聘时应设置明确的招聘比例,不应在现有编制数量上招聘过大比例的“非升即走”人员将预聘阶段的竞争控制在合理范围;在设置“非升即走”岗位时,应提前设计人员流动预案和明确的中期评价、转岗、告知、解聘流程,并在招聘时让青年教师充分知情。同时应配属与岗位相应的、有竞争性的待遇。

有学者认为,学术长聘制度虽然具有强大的制度优势和生命力,但是在引入和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缺乏规范性、不适配院校客观条件、考核标准不合理、考核流程不专业、叠加权力博弈等诸多问题。规范实施的长聘制度理应是一个完整、有机的人才引育体系,绝不可简单理解为“非升即走”,后者只是考核阶段和考核结果的集中表征。

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职称晋升评价体系、科研评价体系、学科分类体系、配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制度的适用性。

从目前不少高校的相关措施来看,高校正在持续优化和完善相关制度。如北京大学就在持续优化“预聘——长聘”制度体系发挥预聘职位人员中期发展评估的指导和激励作用,严格长聘职位聘任评估;进一步拓展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对于尚未纳入分系列管理的教学科研人员,将其长聘职位聘任评估机会调整为两次;适度增加教学、研究技术系列年度晋升名额,拓宽发展通道,引导教师各展所长、快速成长。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高校如今的聘用制改革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提升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但存在的问题也值得重视。如何通过每一轮的聘期岗位的聘用与考核,对下一轮相关工作进行持续优化和完善,值得高校思考。

有人呼吁,“非升即走”对青椒的压力,尤其是论文的考核压力,还是非常大的。希望社会能给年轻人多一点时间,多一点机会。



学术课程


——助力学术成长
点击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前往小程序-购买课程




普刊论文








文献阅读








高职核心








国社科申报








国社科评审经验








SSCI








实证论文








文献综述








核心论文框架








传播研究方法




来源:探索与争鸣杂志、 中国青年研究、墨香学术、教师打怪指南、学术桥、PaperRSS、麦可思研究等



更多学术讲座、学术辅导、论文干货、写作技巧
敬请关注“学术进修课堂”公众号
设个星标




学术进修课堂
聚焦学术提升,赋能科研成长。小助手V:xsjxkt00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