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日,“文明的源起:早期中华文明探寻大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对公众正式开放,展览为期半年持续至2025年3月31日。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在中国疆域内的多个方国,经历千年的逐步演变,形成以中原为中心、九州协同、多民族共同参与多元一体的过程。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有着自己独色,与世界其它文明既有共同点,也有自己的特色。
◆中华文明以礼乐为核心特征,并且崇尚用玉,这些都构成与世界其他古文明相区别的主要特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发现,概括出了判断文明形成的标准,包括手工业专业化,人口显著增加,并且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社会显著分化等。
◆本次导展将从几个方面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进行解读,并穿插相应的考古遗址与考古发现:
第一,农业、制陶、畜牧和纺织,探讨中国稻作农业、旱地农业的起源时间与区域,以及新石器时期的技术发展:制陶、纺织等。
第二,城市的兴起,城市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各地区方国形成了自己的都城:良渚、石峁、石家河、陶寺,并在此后一直影响着中国的都城的建设,而夏商两代不论从中原还是到方国,都有着重要的城市遗址:二里头、殷墟、三星堆。
第三,玉与中国文明,用玉是中华文明的独有特色,从公元前8000多年传入中国以后,美玉就构成了中华独特的文化基因,并形成了以玉为基础的礼制。
第四,冶金,冶金往往被认识为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青铜器与中国传承悠久的礼制传统相结合,形成了与世界其他地方完全不同的青铜时代文化。
第五,文字,文字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甚至更早的刻符开始,出现在了金属、甲骨、金石、绢帛与纸张之上,被称为中华文脉传承的承担者。
第六,三星堆,这个上世纪20年代发现的古蜀地方的方国都城遗址,揭示了一个不同于中原文明的灿烂的地区性文明,也揭示出来中华文明的多样性与独特魅力。